淺談環保經濟相關論文
環保經濟即是具有環境保護意識的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環保經濟相關論文,供大家參考。
環保經濟相關論文范文一:環保問題與經濟發展的論文
【摘要】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 系,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辦法活動的總稱,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加強環境保護是人類發展的必然。建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國人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們必須依靠人類的智慧拯救地球和保護地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保護我們的地球環境、發展我們的經濟、創造我們美好的生活。
【關鍵詞】環保,可持續發展,發展經濟,政府的力度
一、我國環境現狀
根據國家環保局資料顯示,當前國內環境形勢十分嚴峻:七大水系、部分湖泊和近岸水域的污染趨勢沒有得都有效的控制。煤煙型污染十分嚴重,空氣中的污染物質遞增,空氣質量有明顯的下滑趨勢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噪聲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全國688個城市的大部分都存在水源、城市垃圾和噪音的污染、森林草原的回復調節功能急劇下降,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功能銳減.,真不敢想象,我們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這個世 界將會是一幅怎樣的慘景呢?地上寸草不生,天空塵沙彌漫,人類將在魔鬼般的尖叫聲中化成堆堆白骨。到那時我們只能說,人類曾經屬于過地球,但地球將永遠不會再屬于人類了。.
在聯合國評出的世界十大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我國的城市占了一半以上,首都北京也位居前列。中國環保總局副局長汪紀戒所說:“發達國家在一百年里出現環境問題,在中國二十年就集中出現了。由此可見我國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這一切都真真實實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溫室效應的主要禍首二氧化碳,我國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國,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燃燒化石燃料而排出的三廢等等都在時刻威脅著地球生物的健康,讓清澈的水變成了一灘死水、讓蔚藍的天空變得灰蒙蒙。我們必須拿出我們的勇氣和力量保護我們的地球保護我們的地球環境,讓地球恢復生機。
二、我國環境保護的重點和難點
我國經濟項目的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項目的 猛進,大量的建設投資,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帶來了環境污染的一系列問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進入21世紀,環保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城更美”,成為人們的共同心聲。
江在建黨80周年講話中強調指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我國環保的重點在于以下三點:
(一)防治污染、控制和消減污染總排放量,改善環境質量:只要能有效的控制廢氣、廢水、廢渣的排放量。在空氣、水質、土壤方面的污染將大大降低,而這三個方面都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改善環境質量迫在眉睫。
(二)保護生態環境,防止人為的迫害:我們生態環境有著很強大的自我調節的能力,在一定的污染范圍內可以自動調節恢復生態的平衡,但是由于有些唯利是圖的人為了獲取利益而不惜破壞我們的自然界。亂砍濫伐但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我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毀壞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將失去全部森林;我們的環境危機嚴重,必須用我們自己的力量去保護我們的地球。
(三)加強核燃料等的安全工作,確保萬無一失:國家的發展需要很大的動力,核能源是極為強大的動力,所以安全工作極為重要。 我國環境保護的難點在于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國家資金的投入、高科技的缺少、政府的監管力度、人類的自覺性等等。
三、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人類的世界文明都是由兩部分構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我們的文明之間會不時的發生矛盾。例如:農業文明導致了人類與自然彼此之間的沖突,出現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以及由于過度使用化肥而造成的土地肥力下降,,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我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都會大大的影響經濟的發展。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好的環境。因為有了好的環境才有了和諧的社會,有了和諧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才有意義。經濟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份,但是我們的經濟行為不能超過兩個界限:
(一)從自然界取得,不能超過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如自然資源(煤礦、石油、金屬)的開采。
(二)釋放到環境中的生產廢棄物不能超過環境的凈化能力。 我們人類的經濟行為應從單純的利益目標向環境經濟協調發展,以最低的消耗、最低的污染取得最高的利益。所以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一個也不能小看,加強環境保護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建立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刻不容緩。
四、如何才能更好的保護環境,發展我們的經濟呢?應從以下幾點 出發考慮:
(一)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為什么我們的環境污染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呢? 就是因為有關的部門和有關人員沒有履行應有的職責,徇私枉法,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喔們的大自然。國家政府部門應重點完善污染防治各單項法的有關法律制度,及時補充和修改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和環境保護需要達成共識的法律法規。目前我國將修改環境保護法,強化行政責任和問責制度。
(二)優化能源結構以提高生產:提高國家技術創新水平、加大對循環經濟的關鍵經濟的技術投入有效提高效率。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污染治理方面應當反對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三)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在好的環境中發展經濟:通過多種傳媒宣傳環保,,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讓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要讓大家都認識到,保護環境與資源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保護環境不僅是關乎子孫后代的千秋大業,而且已經直接關系到人類社會今天的生存。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保護環境與維護生態平衡的歷史重任要落到我們跨世紀一代的肩上。讓我們都來關愛自然,熱愛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連心地鑄起一道綠色環保的大堤,捍衛資源、捍衛環境、捍衛地球、捍衛我們美好的家園吧!
環保經濟相關論文范文二:淺談綠色環保經濟
摘要: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是環境危機、能源危機產生后,相繼出現的幾種經濟形態,旨在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加速經濟轉型,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綠色經濟;生態經濟;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應運而生。
1 四大經濟的來源以及含義
1.1 循環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循環經濟”一詞并非國際通用術語,在學術界尚存爭議,從各種文獻對它界定的共同性來看,就是指通過資源循環利用使社會生產投入自然資源最少、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最少、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最小的經濟發展模式。
1.2 綠色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綠色經濟”是由經濟學家皮爾斯于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先提出來的。在經濟學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分配、綠色技術此起彼伏,使綠色經濟成為經濟學界研究和討論的熱點命題。但直到目前對綠色經濟的內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相關理論正處于不斷探討和完善之中。
綠色經濟的“綠色”,不是人們感知意義上的顏色,而是一種象征性用語。一般認為綠色經濟是指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通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高效地、文明地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使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一種生產方式或經濟發展形態。
1.3 生態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在他的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首次使用了“生態經濟學”這一術語,成為生態經濟學學科的最早倡導者。
毫無疑問,生態經濟學就是以生態經濟為研究對象的。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第一,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第二,生態經濟是讓整個產品的生產、使用和廢棄的全過程像生態系統一樣形成全封閉循環,最終達到資源的零輸入和廢棄物的零排放,使生產系統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是理想化階段,在知識經濟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個國家生態經濟的發展僅僅是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趨勢。
1.4 低碳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早在2003年,英國頒布的《能源白皮書》,使之成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
低碳經濟是碳生產力(單位碳排放的經濟產出)達到一定水平的經濟形態,它的著眼點是未來幾十年的國際競爭力和低碳技術產品市場,目標是低碳高增長。低碳發展通過技術跨越式發展和制度約束得以實現,表現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結構的優化以及消費行為的理性。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都是20世紀后半期產生的新經濟思想,是對人類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和總結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與改進的產物,因此它們有許多相同之處,當然也各具特色。
2 四者共同的理念和追求
2.1 新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
新的價值觀念包括: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系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新的消費觀念擯棄過渡浪費和奢侈之風,提倡綠色消費,也就是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是一種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節約型的低消耗物質資料、產品、勞務和注重保健、環保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減少一次性消費。而且是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在消費的同時還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2.2 追求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都追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的實現,要求人類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能把自身置于這個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對物質轉化的全過程采取戰略性、綜合性、預防性措施,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對人類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并且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從自然-經濟大系統出發,使人類經濟社會的循環與自然循環更好地融合起來。
3 四者不同的側重點、突破口和核心
3.1研究的側重點不同
循環經濟側重于整個社會的物質循環,強調在經濟活動中如何利用“3R”原則以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倡在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和充分利用;綠色經濟關愛生命,鼓勵創造,突出以科技進步為手段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分配,兼顧物質需求和精神上的滿足;生態經濟則吸收了生態學的相關理論,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以太陽能或氫能為基礎,要求產品生產、消費和廢棄的全過程密閉循環,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而低碳經濟是針對碳排放量來講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潔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緩和溫室氣候,使在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較低的經濟形態。
3.2 解決危機的突破口不同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都是以人為本,解決人類生存危機,但是它們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各異。循環經濟是通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環境的改善來體現的;綠色經濟實施綠色分配,如保證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費和費用支出;生態經濟則將人類看成是具有最高級智慧的生物,通過人類與環境的相互創造、依存和協同進化的關系達到人類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通過減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CO2)濃度不再發生深刻的變化,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和氣候條件。
3.3 核心不同
循環經濟的核心是物質的循環,使各種物質循環利用起來,以提高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綠色經濟以人為本,以發展經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為核心,保障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使社會系統的最大公平目標得以實現。生態經濟學研究現狀,以農業生態經濟學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為核心。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消費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將引起現代經濟發展的全方位的深刻變革。這場變革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支撐這場變革的重要條件:綠色科技的進步,市場機制的建立,價值觀念、消費模式的改變,生態經濟倫理形成都需要時間。我國也面臨著從傳統的資源依賴過量消耗型、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用循環型、集約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我們應理性地對待,清醒地認識我國當前的國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實際地攀高。因此,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加速經濟轉型。也就是說,要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王育德,步秀君,賈東水.綠色經濟論[J].經濟論壇,2004(16).
2、鐘建平.生態倫理與綠色經濟[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6).
3、韓錦芳.試論綠色經濟的發展[J].山西能源與節能,2005(4).
淺談環保經濟相關論文相關文章:
1.環保經濟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