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推進和引導網絡閱讀探析
時間:
陳宗雁1由 分享
摘要 網絡閱讀經過多年迅猛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讀者的第二個讀方式。圖書館應當抓住這一機遇,更新觀念,與時俱進,積極推進和引導網絡閱讀,為開創我國社會閱讀的新局面做出積極的貢獻。
關鍵詞 網絡閱讀;社會閱讀;公共圖書館
2007年“世界讀書日”前夕,一則消息令人矚目:根據《人民日報》文化新聞版與人民網讀書頻道聯合推出的“讀者閱讀習慣”調查結果顯示,網絡閱讀已經成為我國讀者的第二大閱讀方式,達到24.5%,僅次于讀書,超過報紙和雜志。另據報道,與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相反,近年來我國網上閱讀率迅速增長,從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7年間增長了6.5倍。而我國目前的網民人數已經超過1.5億。顯然,一個傳統閱讀與網絡閱讀并重的時代已經到來。
然而,面對網絡閱讀的浪潮,公共圖書館界卻并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許多人還在大談網絡對閱讀的沖擊、對圖書館的沖擊,或者認為網絡閱讀是快餐式的“泛讀”而輕視它,或者認為網絡閱讀分流了大量圖書館讀者而抵觸它。絕大多數公共圖書館提供的網絡閱讀服務還極其有限,無法滿足讀者巨大的需求,以至于讀者到公共圖書館網站閱讀的比率很低。對于迅猛發展的網絡閱讀,應當如何正確認識?應當如何有效地推進和引導網絡閱讀?圖書館界對此應當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探討。
1 網絡閱讀的優勢與局限性
網絡閱讀與傳統閱讀并無本質意義上的不同,所不同的只是文獻信息的載體和閱讀的方式,讀網和讀紙,只有閱讀方式的不同而沒有閱讀內容的差別。應當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互為補充。
網絡閱讀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內容豐富、檢索便捷、互動性好、時效性強、共享性高、跨越時空、多媒體運用等。計算機的存貯空間所能承載的信息量是紙質載體無法比擬的,網絡的連通又使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主機之間跨越時空限制而互通信息,加之網絡特有的超文本鏈接方式、強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多姿的圖文聲像信息,使網絡形成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數據庫。
但是網絡閱讀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使用時需要專用設備、權威性與可信度較低、安全性與保密性差、版權保護困難、信息良莠不齊、網絡迷失、閱讀選擇困難等問題都是網絡閱讀不可否認的弱點。下面具體分析網絡閱讀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1.1 容易流于淺嘗輒止的泛讀
網絡閱讀是基于超文本、超鏈接的一種新的閱讀方式,讀者通過鼠標點擊來翻閱、鏈接自己所需的閱讀內容。由于網絡媒體的漫游特性,加之網上讀物多偏重于休閑性、娛樂性和新聞性,很容易使讀者傾向于通俗和流行,網絡閱讀更多的不是精讀,而是瀏覽和選擇,閱讀是快速的、跳躍性的,是快餐式的“淺閱讀”,往往缺乏深層次學習和思考的過程。
1.2 信息泛濫,容易迷失,閱讀效率低下
互聯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信息量過于龐雜。而超文本的固有特性使網絡結點間的關系十分復雜,每一結點上往往存在多個并行選擇,頻繁跳轉加上大量無用的垃圾信息,容易使讀者迷失在網絡世界里,偏離原來的閱讀主題,難以發現真正需要的信息,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1.3 有害的不良信息很多,容易影響讀者心靈健康
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侵害著讀者的精神世界。不良信息包括頹廢信息、煽動性政治宣傳信息、網絡色情、網絡謠言、垃圾郵件、虛假信息等。讀者上網閱讀時,大量不良信息夾雜其中,如果讀者自控能力差,鑒別能力弱,或是出于好奇不自覺地涉獵這些內容,長此以往,對讀者心靈的健康成長將構成嚴重威脅,甚至誘發很多犯罪。
1.4 信息的權威性、可靠性不足
總的來看,網絡信息發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缺乏必要的過濾、監控和管理,且內容繁雜、混亂,缺乏規范,精度低,信息污染嚴重。而印刷型文獻經過了長久的歷史發展,已建立起完善的編輯、生產、發行系統。因此,網絡文獻在學術和質量上很難與紙質文獻的權威性、可靠性等同。
可見,網絡閱讀雖然擁有諸多優勢,得以迅速崛起,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不可能取代傳統閱讀,二者各有所長,應當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共存發展。有個比較經典的比喻:在閱讀的世界里,過去使用傳統的紙本書籍,如同步行,而網絡出現之后,好比有了汽車。有了汽車,沒有理由不利用這種交通工具的方便性,但也不表示每個人從此都不需要步行了。
因此對于讀者而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適當地交互使用傳統閱讀和網絡閱讀。在進行文獻檢索或進行信息瀏覽時,我們采用網絡閱讀的方式是很節省時間和提高效率的,因為計算機檢索快捷,且途徑很多,甚至可以進行全文檢索。但要做深入研究和潛心閱讀時,就要采用傳統閱讀的方式,慢慢地、細細地、深入地進行經典式的閱讀,這樣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達到我們求知和閱讀的目的。對于圖書館而言,一方面要繼續深化和延伸傳統閱讀服務,一方面則要積極推進和引導網絡閱讀。
關鍵詞 網絡閱讀;社會閱讀;公共圖書館
2007年“世界讀書日”前夕,一則消息令人矚目:根據《人民日報》文化新聞版與人民網讀書頻道聯合推出的“讀者閱讀習慣”調查結果顯示,網絡閱讀已經成為我國讀者的第二大閱讀方式,達到24.5%,僅次于讀書,超過報紙和雜志。另據報道,與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相反,近年來我國網上閱讀率迅速增長,從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7年間增長了6.5倍。而我國目前的網民人數已經超過1.5億。顯然,一個傳統閱讀與網絡閱讀并重的時代已經到來。
然而,面對網絡閱讀的浪潮,公共圖書館界卻并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許多人還在大談網絡對閱讀的沖擊、對圖書館的沖擊,或者認為網絡閱讀是快餐式的“泛讀”而輕視它,或者認為網絡閱讀分流了大量圖書館讀者而抵觸它。絕大多數公共圖書館提供的網絡閱讀服務還極其有限,無法滿足讀者巨大的需求,以至于讀者到公共圖書館網站閱讀的比率很低。對于迅猛發展的網絡閱讀,應當如何正確認識?應當如何有效地推進和引導網絡閱讀?圖書館界對此應當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探討。
1 網絡閱讀的優勢與局限性
網絡閱讀與傳統閱讀并無本質意義上的不同,所不同的只是文獻信息的載體和閱讀的方式,讀網和讀紙,只有閱讀方式的不同而沒有閱讀內容的差別。應當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互為補充。
網絡閱讀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內容豐富、檢索便捷、互動性好、時效性強、共享性高、跨越時空、多媒體運用等。計算機的存貯空間所能承載的信息量是紙質載體無法比擬的,網絡的連通又使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主機之間跨越時空限制而互通信息,加之網絡特有的超文本鏈接方式、強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多姿的圖文聲像信息,使網絡形成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數據庫。
但是網絡閱讀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使用時需要專用設備、權威性與可信度較低、安全性與保密性差、版權保護困難、信息良莠不齊、網絡迷失、閱讀選擇困難等問題都是網絡閱讀不可否認的弱點。下面具體分析網絡閱讀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1.1 容易流于淺嘗輒止的泛讀
網絡閱讀是基于超文本、超鏈接的一種新的閱讀方式,讀者通過鼠標點擊來翻閱、鏈接自己所需的閱讀內容。由于網絡媒體的漫游特性,加之網上讀物多偏重于休閑性、娛樂性和新聞性,很容易使讀者傾向于通俗和流行,網絡閱讀更多的不是精讀,而是瀏覽和選擇,閱讀是快速的、跳躍性的,是快餐式的“淺閱讀”,往往缺乏深層次學習和思考的過程。
1.2 信息泛濫,容易迷失,閱讀效率低下
互聯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信息量過于龐雜。而超文本的固有特性使網絡結點間的關系十分復雜,每一結點上往往存在多個并行選擇,頻繁跳轉加上大量無用的垃圾信息,容易使讀者迷失在網絡世界里,偏離原來的閱讀主題,難以發現真正需要的信息,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1.3 有害的不良信息很多,容易影響讀者心靈健康
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侵害著讀者的精神世界。不良信息包括頹廢信息、煽動性政治宣傳信息、網絡色情、網絡謠言、垃圾郵件、虛假信息等。讀者上網閱讀時,大量不良信息夾雜其中,如果讀者自控能力差,鑒別能力弱,或是出于好奇不自覺地涉獵這些內容,長此以往,對讀者心靈的健康成長將構成嚴重威脅,甚至誘發很多犯罪。
1.4 信息的權威性、可靠性不足
總的來看,網絡信息發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缺乏必要的過濾、監控和管理,且內容繁雜、混亂,缺乏規范,精度低,信息污染嚴重。而印刷型文獻經過了長久的歷史發展,已建立起完善的編輯、生產、發行系統。因此,網絡文獻在學術和質量上很難與紙質文獻的權威性、可靠性等同。
可見,網絡閱讀雖然擁有諸多優勢,得以迅速崛起,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不可能取代傳統閱讀,二者各有所長,應當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共存發展。有個比較經典的比喻:在閱讀的世界里,過去使用傳統的紙本書籍,如同步行,而網絡出現之后,好比有了汽車。有了汽車,沒有理由不利用這種交通工具的方便性,但也不表示每個人從此都不需要步行了。
因此對于讀者而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適當地交互使用傳統閱讀和網絡閱讀。在進行文獻檢索或進行信息瀏覽時,我們采用網絡閱讀的方式是很節省時間和提高效率的,因為計算機檢索快捷,且途徑很多,甚至可以進行全文檢索。但要做深入研究和潛心閱讀時,就要采用傳統閱讀的方式,慢慢地、細細地、深入地進行經典式的閱讀,這樣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達到我們求知和閱讀的目的。對于圖書館而言,一方面要繼續深化和延伸傳統閱讀服務,一方面則要積極推進和引導網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