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本科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就讀于本科的你,知道自己的本科論文開題報告要怎么寫嗎?下面是學習啦為大家帶來的本科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本科論文開題報告范文1:
本選題的研究意義與實用價值:
任何科學的誕生都需要基礎知識。同樣,任何專業技能的學習都得建立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之上。我們經常把基礎知識稱為“功底”。現在新課程改革要求向素質教育前進,要求學生要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音體美屬于藝術,藝術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技能教育,早已成為社會的熱點。可是,我們藝術院校的學生基礎知識很薄弱,功底差,再加上藝術院校在錄取生源時比較看中學生的藝術能力,對文化基礎知識要求比較低,所以造成藝術院校的學生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為了更加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在藝術教育之中多多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選題的研究現狀:
本人非常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也注重從興趣愛好情感、意志、情緒各方面對學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規劃和引導,使他們在社會適應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情感、價值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進而成為一個綜合素質的接班人。本人認為崇尚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應該是藝術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從中體現了藝術教育應從過去單純專業人才的培養轉變為培養專業人文人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離不開人文教育。在藝術院校加強人文教育有三點好處: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精神境界;二、有助于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三、有助于大眾所需,適應更多的眼球,擴大社會效應。藝術院校是文化藝術的搖籃,是一片弘揚人類文明的沃土,更應把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作為最根本的任務。讓人遺憾的是,我們一直不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片面強調實用技術教育,忽略人文教育,這樣的栽培可能會把我們學生變為機器人,與教育思想相違背。有人認為人文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主要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的,把右腦開發起來,右腦的潛能不可估量。也有人認為藝術教育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搞清楚他的發展方向和基本任務才能定奪。而本人認為藝術教育不能是粗獷式,應該講究精品效應,藝術院校與綜合大學的培養方式相結合,取長補短,雙軌管制,深入研究新教改革。鄧小平同志說,中國的經濟建設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引進來,取其精華棄其糟泊,經濟建設才能搞上去。要清晰地認識到藝術教育的基本任務:向在校的學生傳授藝術的同時傳授人文教育才能走向更加完善。
自己的見解:
本人認為,藝術教育中重視文化素質沒有爭議,因為任何技能的產生和發展,都與基礎文化知識密不可分,藝術教育也是建立在基礎文化知識之上的。可是現在老師們的研究只盯在論理上,從理論的高度進行分析和論證。事實上從實證的角度更能說明藝術教育中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和地位更加密不可分。本人是看法依舊不變:把單科藝術院校與綜合大學的培養方式結合起來,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所以,本人對藝術教育需要哪些文化知識進行了分析和重構,也愿更好的為藝術教育中滲透文化素質想方設法建言獻策吧。
研究的主要內容:
藝術教育中文化素質缺陷和表現形式。
(1)實踐少理論多。即實踐操作和輪流指導次數少,在課堂是闡述藝術高層理論多,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2)歷史文化知識缺乏,吸收借鑒人類先進文化的自覺意識不強,文化底蘊支撐薄弱。
(3)文學素養和藝術鑒賞水平不夠高,人文情懷不足,人格影響力欠缺。
(4)缺失心理學知識,精神意志不夠堅定,應變復雜環境能力不強。
二、把文化素質增加到藝術教育中,完善藝術價值。
(1)將審美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
(2)突出審美教育對培養大學生正確審美觀的作用。
(3)強化大學生的人格塑造與社會責任感相聯系。
(4)塑造出藝術作品與我國乃是世界的經濟發展相適應。
三、結語
主要研究方法:探索法、訪談法、調查法、歸納法、演繹法、經驗總結法等。
1、以定性研究為主,輔以定量分析,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依存。
2、靜態研究和動態研究相結合,藝術理論跟實踐和現實相互促進。
3、理論研究與實際運用相結合,藝術花與文化蕾相互綻放。
本科論文開題報告范文2:
題 目:
學 院: 法學 系 法學
專 業: 法學
班 級: 法學072班
學 號: 5301107113
姓 名: 指導教師:
填表日期:月
一、選題的依據及意義
依 據: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時代的到來,開創了作品傳播方式的數字化進程,數字技術和網絡的結合也促成了作品的有形載體向無形載體的轉變。技術的巨大變化使得傳統合理使用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一些合理使用行為在新技術條件下的“合理性”受到質疑,怎樣重新確定合理使用的范圍是當前各國著作權立法的探索方向。我國著作權法在應對這一挑戰中也呈現出不足,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意 義: 通過對網絡環境下合理使用行為的特點、性質、及各方利益的分析,以達到對該制度合理性標準的重構及合理使用范圍的準確劃分,并結合有關國際公約和各國著作權法對該制度的最新規定,為我國對網絡環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提供借鑒。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含文獻綜述)
研究現狀:我國目前的著作權立法對合理使用行為的規定采取的是列舉式方法,這一方式在網絡環境下已出現了較多弊端,怎樣在列舉的同時采取確立新的合理性標準,國際公約中如TRIPS就確立了“三步檢驗法”。同時,對于網絡技術條件下合理使用制度的范圍,國內外的著作權法研究學者的觀點也有不同意見:一種觀點認為,網絡環境下的合理使用的范圍應擴大,使公眾有充分的利益空間,這種觀點在發展中國家中受到歡迎。而另一種觀點認為,應將網絡環境下的合理使用范圍縮小,以充分保護創作者的利益,鼓勵其再創作激情,這種觀點大多都是發達國家所推崇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合理使用制度應走向滅亡,主張以技術來平衡各方的利益關系。相對來說,限制合理使用范圍的觀點在目前來說處以主流地位,我國著作權法新設定的網絡傳播權可以說就迎合了這一觀點。
發展趨勢:各國著作權法對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都是從平衡創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三者之間的利益出發的,今后的立法方向亦是從這方面著手。
三、本課題研究內容
(一)傳統合理使用的合理性標準在網絡環境下的不足;
(二)網絡環境下合理使用制度范圍的擴張與縮小
(三)網絡環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利益分析;
(四)如何確立網絡環境下合理使用制度新的合理性標準
四、本課題研究方案
根據大學期間所學理論知識和自己的興趣,選定“網絡環境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研究”這個課題,在粗略地閱讀部分相關字資料,并結合國內外著作權法對此行為規制的立法趨勢后,大概地確定論文的提綱,并且開始收集相關資料,包括書面文章的閱讀及網絡材料的檢索和閱讀,以專著為主,再結合自己的思想,使用比較研究、實證研究、歷史研究的方法,進行論證,寫成論文。
五、研究目標、主要特色及工作進度
研究目標:本文將分析網絡環境下合理使用的特點、性質、及各方利益的分析,以達到對該制度合理性標準的重構及合理使用范圍的準確劃分,同時結合并結合有關國際公約和各國著作權法對該制度的最新規定,從而在達到平衡作品的創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利益的基礎上,合理正確地確立新的“合理性”判斷標準。
主要特色: 本研究課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站在當前理論研究與立法實踐前沿。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比較分析,調查研究等方法進行論證,研究課題與所學專業緊密結合,充分做到學以致用。
工作進度:
1、選題和指導老師見面 2008.10.15—2008.10.31
2、查閱資料、調研 2008.11.1—2008.11.15
3、撰寫開題報告、提綱 2008.11.16—2008.12.3
4、初稿撰寫 2008.12.3—2009.2.18
5、第一次修改 2009.2.19—2009.3.11
6、第二次修改 2009.3.12—2009.4.8
7、第三次修改 2009.4.9—2009.4.20
8、定稿 2009.4.21—2009.4.29
六、參考文獻
1.劉春田.《知識產權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學出版社.
2.張平.《網絡法律評論》2卷 [C].北京: 法律出版社.
3.鄭勝利、張平.《北大知識產權評論》第1卷 [C].北京: 法律出版社.
4.吳漢東.《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馮曉青.《知識產權法哲學》[M].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6.馮曉青.《知識產權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7.壽步.《信息網絡與高新技術法律前沿》[C]. 北京:法律出版社.
8.譚莜清.《數字時代知識產權保護的理論與判例研究》[C].江蘇: 蘇州大學出版社.
9.郭衛華、金朝武、王靜.《網絡中的法律問題及其對策》[M].北
10.吳漢東、肖尤丹.《網絡傳播權與網絡時代的合理使用》[J],科技與法律 2004第4期.
11.鄭坤山.《網絡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研究》[J].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12.喬喻.《網絡環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研究》[D].西北大學.
13.肖泉青.《圖書館管理與著作權的合理使用》[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03年3
月第21卷第1期.
14.張淑琴.《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合理使用》[D].浙江金華廣播電視大學.
15.胡亞曼.《試論網絡環境下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制度》[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6年
第16卷第7期.
16.張離.《網絡環境下著作權的合理使用與法定許可》[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