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多地支持農民進城購房
2022多地支持農民進城購房,農民消費能力如何釋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多地支持農民進城購房,以供參考,歡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喲!
2022多地支持農民進城購房
多地財政補貼,支持農民進城購房
以吉林雙遼為例,9月7日,吉林省四平市雙遼市人民政府發布《雙遼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鼓勵農民進城購房補貼優惠政策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通知》提出,對于符合條件的農民在雙遼市城區內購買商品住房,市區有意愿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提供總房款減免優惠或1-3個點的折扣優惠。同時,進城購房農民購買家庭唯一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家庭成員范圍包括購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政府參照所繳納契稅的額度給予全額補貼。
雙遼市還將開展“買新房、贈消費券”活動,農民購買唯一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政府以發放家電消費券的方式給予適當補貼。
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于9月21日發布《關于有效應對疫情影響促進我市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其中提到,對在興來興大專以上人才以及外來務工人員、進城農民等購房者在市區范圍內于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購買首套商品住房(含二手商品住房)的,給予一次性購房補貼,補貼金額為購房者實際繳納契稅的50%。
除了享受購房補貼,部分城市也提及進城購房可享城區人口同等政策。今年9月,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新聞網消息,茶陵縣出臺17條措施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鼓勵農民進城購房。其中提到,農民進城購房(商業、商住樓、住宅),享受戶口遷移、子女就近入學(含轉學)、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城區人口同等政策。
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陳霄指出,近期以來,多城發布鼓勵農民進城購房的政策,出臺的政策內容多為提供購房補貼和優惠等形式,從出臺的城市來看,以一些庫存壓力大、去化困難的弱二線和三四線城市為主,出臺這樣的政策也是為了增加購房需求,緩解庫存壓力,提振市場信心。將政策聚焦于農民這樣龐大的群體,有利于提升農民進城置業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能帶動一部分需求釋放。
除了農民群體,部分地方政府也將購房補貼范圍擴展至農民工群體。
四川省南充市9月30日印發的《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十條措施》提到,對在南充主城區購買商品住房的醫護人員、農民工、引進人才、大專以上學歷等購房人,按照所購網簽商品房買賣合同總價款的3%一次性給予財政補貼,一次性財政補貼總額度最高不超過3萬元/套。
9月5日,四川宜賓高縣發布《高縣房地產市場調控協調機制辦公室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在高縣中心鎮(來復鎮、沙河鎮、羅場鎮)購買房地產開發企業出售新建商品住房的農民工,按照200元/平方米給予一次性補貼,每戶最高不超過2萬元;對具有中高級職稱的農民工,在縣城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按照300元/平方米給予一次性補貼,每戶最高不超過3萬元。
農民消費能力如何釋放?
近年來,農村消費正在成為我國消費市場的亮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顯著超過城鎮居民:從 2016 年至 2021 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年度增長率(扣除價格因素后)達 7.8%、6.8%、8.4%、6.5%、-0.1% 和 15.3%,而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實際年度增長率則分別為 5.7%、4.1%、4.6%、4.6%、-6% 和 11.1%。 進 一步促進農村居民消費,釋放農村消費潛力,是擴大內需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前提
農村消費潛力釋放的基本前提是農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曾在一段時期內持續擴大:2000 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為 2.74:1,至 2007 年該比值上升至 3.14:1,2008 年后,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開始穩步下降,到 2021 年降至 2.5:1。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穩步下降并行的是,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比也從 2007 年的 2.88 降至 2021 年的 1.9。因而,要全面釋放農村消費潛力,應加快構建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持續高于城鎮居民。推進鄉村振興,也應“以生活富裕為根本”,將農民收入增長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基本著力點。
一是應高度重視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農村居民收入日益依賴工資性收入,2021 年工資性收入在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達42.04%。必須不斷優化農民創業就業環境,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強化就業崗位供需銜接服務,支持農民多渠道就業,充分發揮“鄉土、鄉賢、鄉愁、鄉創”在增加就業崗位與農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應繼續重視包括農業經營收入在內的經營性收入增長。2021 年經營凈收入在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為 34.68%,其中有相當比例為農業經營收入,應創造條件讓更多農民參與到農產品加工、儲存與運銷環節,從而分享到更多產業增值收益。
三是應挖潛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空間。2021年財產凈收入在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僅為 2.5%,遠低于發達國家和其他可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重要原因在于,在土地整理、村莊整治與征地過程中,相當比例的農民未能獲得土地增值過程中產生的凈收益的應有份額。應切實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讓農民對土地擁有更多的支配權;加快釋放改革紅利、政策紅利推動權能變現,激活農村資源資產,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更多分享財產性收益。
站在長遠角度,為持續提高農民可持續增收能力,應強化農村人力資本的公共投入,除增加農村基礎教育和基本醫療衛生投入外,還應加強職業技術學校 / 學院建設和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居民的生產經營技能。
以提升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為支撐
未來收入存在不確定性,若預期支出居高不下,必然抑制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農村消費潛力,還必須改善農民的支出預期。我國農村現代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時間短,近年來雖有顯著改進,但保障水平、保障范圍與覆蓋面都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在推進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必須切實提升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不斷縮小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差距,最終實現均等化。
一是穩步提高農村醫療保障水平,重點緩解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推動農村基層定點醫療機構醫保信息化建設;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遠程醫療協作網;在有條件的地區深入推進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落實對特殊困難群體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的分類資助政策。
二是繼續提高農村教育保障水平,重點緩解村校空、鄉校弱、城校擠和農村教育質量差等突出問題。多渠道加快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設,扎實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建立健全城市優質校對農村薄弱校的幫扶機制,逐步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共享。
三是穩步提高農村養老保障水平,重點緩解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層次低、養老金待遇低和保障功能弱等問題。加快推進養老保障省級統籌,穩步縮小地區與城鄉差距;加大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財政補助力度;提升縣級敬老院失能照護能力和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水平。
加快做大做強縣城是重要路徑
為促進農民收入與農村消費的“雙提升”,有必要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我國大部分縣只有一個鎮(一般都是縣城)具備成為縣域發展中心的經濟社會條件與區位條件。應貫徹國家“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加快做大做強縣城,這有利于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從而加快城鄉融合,同時也有利于農民增收和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一方面,做大做強縣城,夯實產業基礎,可帶來更多就業與增收機會。要支持大中城市疏解產業向縣城和中心鎮延伸,大力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的富民產業,推進以產業為紐帶的產城融合進程。完善縣城產業服務功能,培育壯大多層次市場主體,發揮產業園區平臺帶動作用,引導產業向縣城集中,做大縣域承載產業發展與創業就業的底盤,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
另一方面,做大做強縣城,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可形成人口集聚、縣城能級提升與擴大消費的正反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縣域常住人口呈下降趨勢,但鄉村和行政村兩級人口大量流向縣城,很多縣城的常住人口都在穩步上升。縣城是很多農民子女入學、就醫、務工的首選,也是置業與興業的重要選擇。在很多中部縣城,超過75%的商品房由縣城以外的農民購買。在鎮、村人口大量涌向縣城的背景下,加快縣城補短板與強弱項,積極推進縣城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等領域設施提級擴能,在讓更多農村居民享受更好的基礎教育和醫療保健服務,享受更多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還能產生大量興業創業就業機會,必然有利于促進縣域消費。加快建設“以縣城為中心的縣域商業體系”,增強縣城商業綜合服務和輻射帶動能力,將縣城打造成為縣域消費升級的“排頭兵”,將有利于改善農村消費環境,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消費對于國民經濟的重要性
消費需求是拉動經濟發展至為重要的力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消費就沒有經濟發展。消費需求之所以是重要的,還在于如果投資不能最終轉化為消費,就會造成產能過剩、債務增加、經濟蕭條。消費是市場行為,是社會經濟循環的最終環節。投資雖然具有推動經濟發展和增加GDP的作用,但依然是中間環節。也就是說,由投資所帶來的產品和GDP的增加有可能轉化為最終消費,也有可能最終不被消費環節所接受。如果投資形成的產品最終不被社會所接受,就會造成重復建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債務增加、經濟蕭條。因此,在啟動內需時,投資項目的選擇一定要從消費出發,服務于消費、落腳于消費。在制度安排上,應有利于消費拉動而不僅是投資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