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原文(3)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原文
“事實是科學家的空氣”科學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實的追隨者。袁隆平堅信實踐能發現事實,發現真理,并能驗證真理。他對中國億萬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邊甩去手上的泥巴一邊對我說,農民不富裕談不到現代化,單產上不去農民就富不起來。現在我們試驗田種的雜交稻每畝產700千克,農民種的畝產能達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為他們大量采用有機肥。還有比這更令他欣慰的事嗎?
凡是涉及不顧農民利益,無視事實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闡明事實,至于是不是得擔風險,袁隆平在所不計。
前些年一家有影響的報紙在頭版刊登了一篇貶斥雜交稻的文章,說雜交稻是“三不稻”──“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這種不顧事實的說法給農業科研人員和廣大農民心頭蒙上了陰影。袁隆平寫了一封信寄給了人民日報,憑著他杰出的學識和無與倫比的實踐,用事實說明“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來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語氣,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最近社會上流傳雜交稻米質太差,有人貶雜交稻為“三不稻”,說什么“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果真是這樣嗎?我想用事實來回答: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雜交稻比一般水稻每畝增產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19億多畝,增產糧食近2000億千克。由此可見,雜交水稻的推廣,對解決我國11億人口的溫飽問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一個水稻良種“汕優63”是雜交稻。近幾年的年種植面積都超過一億畝,平均畝產穩定在500千克左右,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被評為全國優質秈稻米。的確,在我國南方生產的稻谷中,有相當一部分米質較差,這主要是雙季早稻。目前積壓的稻谷以及歷年來糧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數為這種早秈稻。他寫道,雙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質較好,糧店偶爾出售這種稻米時,則出現排長隊爭購的現象。而雜交稻則占雙季晚稻和中稻面積的80%左右,產量占90%以上。因此,說雜交稻屬劣質米與事實不符。
袁隆平進而寫道,其實,雜交稻、常規稻與任何其他農作物一樣,品種不同,產量和品質是有差別的,有的甚至很懸殊。一般地說,大多數雜交稻品種的米質屬于中等,其中也有個別雜交稻品種的米質較差,但絕不能以個別品種的優劣來概括一般。
就這樣,袁隆平捍衛了事實也就是捍衛了真理。
對于不符合事實,嚴重違背科學規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樣的膽識力排眾議力挽狂瀾。1993年湖南農村部分地區發生了盲目大面積推廣未經品種審定的玉米稻的現象。所謂“玉米稻”有這么個來歷:某農學院用幼芽浸泡法將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導入了水稻,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遺傳工程稻”。針對玉米稻存在的較大缺點:株葉形態不好,植株松散,葉片寬長而披,不僅造成田間的通風透光條件不良,降低群體的光合效率,還嚴重限制了有效穗數的提高,實際產量并不高。為此袁隆平撰文“對大面積推廣玉米稻要持慎重態度”,在這篇文章中,袁隆平鄭重建議對此要持慎重態度,應嚴格按照推廣農作物新品種的科學程序辦事,絕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行小面積試種示范,待確證在當地能獲得高產后,再大面積推廣。湖南省農業廳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關部門發函,轉發了袁隆平的這篇文章,及時避免了湖南農業生產的大滑坡,穩住了湖南的糧食總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