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原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原文
我曾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長,籽粒像花生米一樣大,我和助手們一塊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面乘涼……這是袁隆平爺爺的夢想,小編整理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相關資料,歡迎借鑒參考。
更多關于袁隆平的內容文章推薦(點擊進入↓↓↓)
3.《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原文(4)
6.《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原文(2)
9.袁隆平的奮斗故事
10.關于袁隆平的英語作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原文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漢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1978年晉升為研究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我國迄今唯一特等發明獎;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勛科學家”稱號;我國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他先后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等8項國際獎勵。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
2001年春節過后的第二天,湖南長沙馬坡嶺籠罩在薄霧之中,空中不時飄下雨點。袁隆平瞇起雙眼,出神地打量著這片幾百畝大的試驗田,然后跨過水渠,邁步走進田間。他蹲下身子翻看著土壤。我跟隨在他身后不禁產生了瞬間的錯覺:這難道就是幾天后就要赴京,領取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科學家嗎?他看上去更像一個地道的湖南農民,這使我想起了農民送給他的“泥腿子專家”、“泥腿子院士”的稱謂。挽起褲腿走下稻田,是人們從播種到收獲季節見到的袁隆平最標準的“形象”。
人們常提出的一個疑問是:中國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這樣一位世界級的農業科學家?
中國在現在和將來相當長的歲月里,都將是一個農業大國,“民以食為天”的說法自古流傳,到了當代,農民出身的毛澤東說,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飯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國普遍發生的饑饉給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那時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農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農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決心,拚盡畢生精力用農業科技戰勝饑餓。
他在1960年發現“天然雜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為世界農業史上的經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課鈴聲響過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筆灰塵,掖著講義夾,匆匆來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采用常規法培育出來的早稻常規品種正在勾頭撒籽,呈現一派豐收景象。袁隆平把講義夾放在田埂上,連褲腿都沒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觀察起來。“突然,他那敏銳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態特異、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氣靜神地伸出雙手,欣喜地撫摸著那可愛的稻穗,激動得幾乎要喊出聲來”!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優異,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壯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條扎上記號,從此格外精心地照顧這蔸稻禾。收獲季節他得到了一把金燦燦的稻種。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這些種子播種到試驗田里,期待收獲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種,因為系統選育(從一個群體品種中選擇優良的變異單株)是一種主要的育種方法,當時許多優良的稻麥品種都是通過這種方法選育出來的。可是當秧苗發綠長高之后袁隆平發現,它們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遲的遲,早的早,沒有哪一蔸的性狀超過它們的前代。一種失望的情緒掠過袁隆平心頭,但是對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有著深入研究的袁隆平進而想到,從遺傳學的分離律觀點看,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是不會有分離的,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發生分離,那么可以斷定去年發現的性狀優異稻株是一株“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
他返回試驗田對那些出現分離的稻株進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遲熟……一一做了詳盡記錄。經過反復統計計算,袁隆平證明,這次發現完全符合孟德爾的分離規律。袁隆平的實踐讓他發現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長勢這么好,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種優勢現象;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天然雜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規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也就一定能把這種優勢應用到生產上,從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產量。后面我們將看到,袁隆平對真理的發現,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須向國際知名的權威和他們的權威結論發起挑戰,這種挑戰之艱難往往使挑戰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