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機制
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靜脈內凝結,屬于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嗎?下面就讓學習啦小編來給你科普一下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機制。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機制
在臨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顯的癥狀。包括下肢腫脹,局部深處觸痛和足背屈性疼痛。DVT發展最嚴重的臨床特征和體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達9%~50%,絕大多數死亡病例是在幾分鐘到幾小時內死亡的。有癥狀和體征的DVT多見于術后、外傷、晚期癌癥、昏迷和長期臥床的病人。對付DVT重在預防。應對所有下肢大型手術病人進行一級預防.對急性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術后在小腿下墊枕,影響小腿深靜脈回流;鼓勵病人的足和趾經常主動活動,并囑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動作;讓病人盡早下床活動,必要時穿著醫用彈力襪。對術后的年老或心臟病患者要更加重視。
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表現及癥狀
所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英文名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靜脈管腔內由于各種原因形成血凝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典型臨床表現往往是單側下肢(左下肢多見)出現腫脹、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沒有明顯癥狀,這是靜脈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深靜脈血栓的診斷方法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早期診斷及重要性
下肢深靜脈血栓在歐美國家稱為DVT,在60年代就開始引起重視。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關于DVT的知識。我國真正重視DVT還是在近幾年的事情,目前國內對于深靜脈血栓的規范治療做的比較優秀的是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他們的血管外科帶頭人Smile(張強)醫生是最早開始重視這種病癥的幾個專家之一。過去由于信息的閉塞和醫療界的一些錯誤認識,下肢深靜脈血栓被漏診、誤診的比例很高。每個醫療機構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認識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異,造成治療方案的不同。
首先是在發病時間的判斷上。由于靜脈系統存在大量的側枝循環,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會妨礙靜脈血的順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長度,堵塞側枝循環近遠端開口的時候,才在臨床上表現出下肢腫脹。所以說,一般臨床上出現下肢腫脹才得到診斷的病例,往往發病時間已經超過數天。
發病時間的判斷對治療方案的指導意義
靜脈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沖洗掉,但是一旦結成凝塊就無法溶解。這個比喻雖然不甚恰當,但是靜脈血栓在形成數十小時之后就開始部分機化卻是事實。機化的靜脈血栓就很難用溶栓的方法去解決。手術取栓也很不適合,由于機化的血栓緊粘在靜脈管壁上,強行取栓會導致靜脈壁損傷造成更大范圍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診斷非常重要。
如何早期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
雖然早期深靜脈血栓形成沒有明顯的癥狀,但是對于有經驗的醫生來說,還是可以通過仔細的體檢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的。比如,擠壓小腿肚子時深部出現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靜脈血栓形成(醫學上稱為Homan征)。這是因為靜脈血栓形成時周圍組織無菌性炎癥的緣故,同樣道理,大腿根部壓痛往往提示股靜脈血栓形成。當然,一旦有懷疑深靜脈血栓,就盡早檢測血液D2聚體,B超探測深靜脈以明確診斷。這樣,大部分的深靜脈血栓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診斷。
深靜脈血栓的治療方法
溶栓
關于溶栓的問題,一直在醫學界存有爭議。在我國,許多人聽到“溶栓”這個很有誘惑的字眼,就抱有很大的期望。其實,“溶栓”兩字更多的是指藥物的機理而非必然的治療結果。最新的國際ACCP血栓治療指南里并沒有推薦溶栓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首選治療,其原因有三:一是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滯后,溶栓藥物對機化的血栓無效;二是溶栓藥物的出血風險很大,尤其是高齡病人可能發生致命性腦溢血;三是大量對比研究表明溶栓的治療效果并不優于抗凝治療。當然,隨著介入技術的發展,置管溶栓的開展是否可以減少并發癥、提高治療效果,還在進一步的經驗積累中。目前的臨床結果來看,還是比較樂觀。但要嚴格掌握指證。
抗凝
只要病人沒有出血傾向或凝血功能方面的問題,一般首選抗凝治療。抗凝治療的作用在于防止血栓繼續蔓延或形成新的血栓,給側枝循環的開放緩解癥狀爭取條件。
看過“深靜脈血栓如何治療”的人還看了:
6.神經病怎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