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金融改革政策
2017金融改革政策
金融監管結構調整已成為當前的熱點問題之一。2017年金融改革的政策有哪些知道關注的新消息。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金融改革政策,希望你們喜歡!
2017金融改革政策
1. 脫虛入實是2017年經濟發展的主基調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拓寬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渠道”,我們認為保險行業將會發揮資金優勢,以更加的豐富的方式對接實體經濟,即拓寬了投資渠道,又穩定投資收益率。
截止2017年1月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13.39萬億元,其中通過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未上市股權、信托等方式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超過4萬億元。
預計未來PPP+保險將穩步推進。截止2016年末保險業累計發起設立各類債權、股權和項目資產支持計劃651項,合計注冊(備案)金額16525億元,其中,交通領域4797.6億元(占比29%),能源領域2445億元(占比14.8%),不動產領域4801億元(占比29%)。我們認為PPP項目與險資成本低、周期長等特點匹配度較高(能夠穩定投資收益率),且PPP+保險是保險業支持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主要方式,預計未來PPP+保險將穩步推進,并將推動險企的產融結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今年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余額預期增長均為12%左右。要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合理引導市場利率水平,疏通傳導機制,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
M2預期增長較2016年13%下降1%,正如我們策略報告提出,2017年貨幣政策邊際收縮,過去兩年的偏寬松將轉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使銀行息差收窄有限,有利于業績反轉。基礎貨幣投放方式將由外匯占款轉為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并且投放期限將拉長。MPA等政策將會落地執行,控制銀行機構規模總量有序增長,防止監管套利,確保貨幣政策的傳導暢通有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國有大型銀行要率先做到,實行差別化考核評價辦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我們認為銀行將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可以進一步激發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的熱情,為小微企業、三農領域的金融服務帶來新嘗試,形成一批具有普惠金融特色的服務品牌。業務聚焦于中小微企業、三農領域、社區金融的農商行等將繼續享有特色業務稟賦優勢。數據與技術將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大型銀行還存在短板,缺乏針對個人、小微企業等群體的大數據風控模式。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需要打造專門的運營機構、風控體系和操作系統,提升大數據風控能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擬按3%安排,財政赤字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55萬億元,地方財政赤字8300億元。安排地方專項債券8000億元,繼續發行地方政府置換債券”。
政府加大財政投資帶動基建項目加碼,利于銀行對公貸款業務的持續回暖。我們策略報告提出預計2017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的增速11%左右,新增人民幣貸款在12萬億左右。流動性緊平衡條件下,對公信貸需求回暖利于銀行息差企穩回升,帶動全行業凈利息收入增速由2016年的-4.5%左右增長至5%左右。銀行作為順周期行業,經濟的企穩改善不僅有利于銀行利潤的回升還將減輕銀行資產質量的壓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促進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推進資產證券化,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
截至2017年2月上旬,債轉股訂單簽約規模超4300億元,實施金額達400億元。預計監管將會繼續堅持市場化和法制化原則,穩妥推進去杠桿,債轉股的對象層級將逐漸由央企向省屬國企、地方企業等進一步下沉,利好AMC行業,我們預計2017年至2019年傳統不良收購業務空間約在2萬億-2.28萬億元。
2. 金融行業監管將繼續從嚴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整頓規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風險“防火墻””。
我們在2017年度策略報告中多次強調,2017年金融行業監管將繼續從嚴,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也印證了我們的判斷。預計監管機構將加大對券商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保險資產驅動負債的經營模式未來難以為繼,銀行理財及表外業務將得到大力規范,信托通道向主動轉型不可避免,混業監管監管體系逐步搭建,金融行業整體發展以穩字當頭。
3. 持續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股權融資力度”、“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
我們認為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有利于直接融資比例提升,預計2020年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規模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占比將會達到25%,債券市場余額占GDP的比例將提高到100%左右,而加大股權投融資力度則有利于券商投行業務的發展,我們在年度策略報告中也強調2017年要把握IPO加速的投資風口,預計2017年IPO發行家數可達到400家以上、募資總額在2300億元左右,帶動投行收入保持10%以上的增速。項目儲備豐富、IPO業務收入占比高的券商將明顯受益。
4. 養老體制深化改革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步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
2016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達到2.3億(占比16.7%)我們認為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健康險業務將迎來發展機遇,預計到2020年我國健康險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并且基本養老金市場化運營啟動后,將會帶動一批以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為主的資金入市,有利于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
金融監管政策將出臺
新型金融監管改革初露端倪
正在醞釀的資管、非法集資等領域政策體現了協調監管意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整頓規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風險“防火墻”。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表示,防范金融風險必須從風險形成的源頭強化金融監管,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加強各個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和統一,防范監管套利。目前,針對資管和非法集資等領域,多部門協調統一的監管政策已經在醞釀之中。
監管政策已經在醞釀之中
預警 四類風險被“點名”
金融風險已經成為兩會期間代表、委員最為關注的金融領域話題之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
銀行資產質量方面,銀監會日前發布的2016年四季度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我國銀行不良貸款率在連續19個季度上升之后,首次出現下降,去年末不良貸款率為1.74%,環比下降0.02個百分點。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銀行資產質量難言已經到達拐點。普華永道中國北方區金融業主管合伙人朱宇此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江浙地區銀行不良貸款壓力有所減緩,但2017年銀行業整體風險還在積累。總體來看,實體經濟還沒有恢復,不良貸款的風險一到兩年內還會持續向內陸地區蔓延。
債券違約現象也愈加頻發。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共有79只債券發生違約,違約規模同比大幅增長240%,達398億元。而今年年初以來,又有包括大連機床、博源控股、山水水泥在內的多個發債主體發行的債券發生違約。業內人士分析指出,2017年信用債違約風險很可能會大于2016年。
伴隨著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擴張,影子銀行近來也越發受到市場關注。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在發布會上表示,影子銀行、通道業務等問題是近些年來大家關注的問題。商業銀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都開展了資管業務,但由于監管主體不一樣,規定也不一樣,確實出現了混亂,導致一部分“脫實向虛”。
互聯網金融機構最近一年間遭到監管部門更為嚴格的監管,不過,其風險仍不容小覷。全國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謝衛表示,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所謂“新金融”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以野蠻生長的方式迅速蔓延,我們在認可互聯網金融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這些金融業態沒有取得合格的金融許可證,與其它金融業態相比,它們一開始就游離于監管之外。無門檻、高風險和對資金管理的漠視成為它們的主要特征。近兩年頻發的跑路事件和資金鏈斷裂便是這種無照經營的所謂金融創新的必然結果。
“現在提出加強風險管控的方針是有的放矢的。”全國政協委員、工商銀行原行長也曾表示,確實需要對各類風險引起警惕,采取有效措施。
化解 統一監管防范監管套利
面對更為復雜的金融風險,亟須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監管體制。而針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表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加強各個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和統一,防范監管套利,構建以綜合監管和功能監管為重點的新型金融監管體制。
“基于當前的分業監管模式和各監管主體對金融風險的不同管控標準,市場主體似乎找到了在經濟下行期的生存和發展之道,利用監管標準的不統一進行所謂的金融創新,其實質就是在金融行業內尋求監管套利,資金在金融系統內的自我循環和不斷加杠桿行為偏離了金融業自身發展的使命,也累積了不容忽視的資金堰塞湖風險。”謝衛表示,在近些年逐步形成的金融風險背后,我們總能找到監管部門反應滯后的影子。他說,對當前逐漸累積的金融風險,我們除了要用謹慎的貨幣政策不斷加以調整外,更需要從風險形成的源頭強化金融監管政策,并將這一政策統一貫徹至各金融經營主體和相關各方。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