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家對鋼鐵行業的政策規定
我國鋼鐵工業在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國家對鋼鐵行業的政策,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16年鋼鐵行業運行數據
運行數據
2016年,全國粗鋼產量80837萬噸,同比增長1.2%,上年為下降2.3%;鋼材產量113801萬噸,增長2.3%,增速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焦炭產量44912萬噸,增長0.6%,上年為下降6.5%。鐵合金產量3559萬噸,下降2.8%,降幅同比擴大0.2個百分點。鋼材出口10843萬噸,下降3.5%;進口1321萬噸,增長3.4%。鐵礦砂進口102412萬噸,增長7.5%。焦炭出口1012萬噸,增長4.9%。
鋼材價格繼續回升。12月份,國內市場鋼材價格綜合指數平均為99.48點,比上月提高11.23點,同比提高44.13點。6.5mm高線、20mm中板、1.0mm冷軋板卷平均價格分別為3424元/噸、3630元/噸和4731元/噸,分別比上月上漲342元/噸、408元/噸和453元/噸,同比上漲62.9%、89.7%和89.8%。
行業展望
從行業供需的角度來看,供給方面,隨著化解過剩產能政策的嚴格執行,以及行業內企業兼并重組的推進,預計2017年我國鋼鐵行業產能將進一步下降。需求方面,受2016年9月以來的政策調控措施影響,預計房地產行業投資增幅走低,將明顯削弱2017年的用鋼需求;國內鋼材產量也將有所下降。
受國內鐵礦石需求下降以及主流礦山擴產影響,外礦價格持續上漲的概率較低;但受人民幣貶值,以及海運成本波動影響,國內鋼鐵企業鐵礦石采購成本將有所波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亦將導致煤炭(焦煤)價格大幅上漲,且短期內煤炭價格回落的可能性不大。預計2017年原材料成本的波動上升趨勢將對鋼鐵行業盈利空間形成擠壓。
分區域來看,布局在沿海(河)港口,鐵路干線或礦山(鐵礦、煤礦)附近的鋼鐵企業運輸成本較低,具有運輸成本優勢的鋼鐵企業盈利能力較強,信用風險相對較小;經濟發達、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較大的區域用鋼需求旺盛,主要下游市場布局于這些區域的鋼鐵企業銷售情況良好,整體信用風險較小。
從產品結構的角度來看,具備較大生產規模和豐富的產品結構鋼鐵企業抵御周期性經濟波動的能力相對強,信用風險較低。熱軋產品的毛利率高于同類型冷軋產品,且熱軋工藝毛利率相對穩定,因此以熱軋產品為主的鋼鐵企業具備較高的信用質量,而以建材用鋼以及中厚板產品為主導的鋼鐵企業信用質量較弱。
從財務風險的角度來看,2016年以來,受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下游需求超預期增長的影響,國內鋼鐵企業盈利水平明顯改善,多數企業償債能力大幅提高,現金流量和收益質量均出現一定程度好轉;但在供給側改革及兼并重組的影響下,未來鋼鐵行業信用風險分化將日益明顯。
去產能進一步推進
堅定去產能基調不動搖,態度依舊堅決。2017年1月10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理事會議上表態,2017年我國將徹底出清“地條鋼”等落后產能,并要求在6月30日前全部取締。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出明確的“地條鋼”整治期限,將清除“地條鋼”上升到“政治任務”高度。目前,12個督查組已經赴各地就淘汰落后產能尤其是打擊清理“地條鋼”等工作進行專項督導。
早在去年11月,工信部發布的《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中也明確要求:2016年全面關停并拆除400立方米及以下煉鐵高爐(符合《鑄造生鐵用企業認定規范條件》的鑄造高爐除外),30噸及以下煉鋼轉爐、30噸及以下電爐(高合金鋼電爐除外)等落后生產設備。全面取締生產“地條鋼”的中頻爐、工頻爐產能。在化解過剩產能專項行動中,要求依法嚴肅查處“地條鋼”生產企業,包括采用中頻爐、工頻爐進行煉鋼的企業,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并通報相關部門,依法采取斷電、停水、停止貸款等措施,堅決予以取締。
由于是不合規產能,“地條鋼”的生產極為隱蔽,且利益鏈條復雜,難以有準確數據明確統計。Mysteel曾調研了全國70家中頻爐鋼廠,估算2015年全國中頻爐鋼廠的粗鋼產能約1.1-1.2億噸。
隨著鋼鐵行業去產能的推進,2016年12月初,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堅決遏制鋼鐵煤炭違規新增產能打擊“地條鋼”規范建設生產經營秩序的通知》,要求各省區市相關部門對本地區相關鋼鐵煤炭企業進行拉網式的梳理核查,對存在“違規新增產能、違法生產銷售‘地條鋼’、已退出產能復產”的三類情形企業,要提供詳細的名單,并對存在問題企業的處置方式、整改時間等處理意見報送有關部門。旋即全國各地刮起“地條鋼”整治風暴,江蘇、山東、四川、河北、安徽、遼寧、湖北、甘肅等多個省份展開徹查“地條鋼”的行動。粗略估算,合并涉及中頻爐產能近億噸。
對鋼鐵行業來說,清除“地條鋼”意義重大。取締“地條鋼”等落后產能,清除市場違規行為,為正規鋼鐵企業營造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同時還能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綠色發展。不過從產量規模來看,“地條鋼”的產量在全國鋼鐵產量中的占比并不高。據Mysteel的測算,中頻爐實際產量波動很大,2016年2月初,由于建筑材料市場低迷,加上進口鐵礦石價格下跌,高爐-轉爐工藝成本降低,中頻爐鋼廠失去競爭力,幾乎全部停產。但到了去年下半年,隨著建筑鋼材需求增長,鋼材價格居高不下,中頻爐鋼廠產量快速上升,預計2016年中頻爐鋼廠的產量在4000萬噸左右,不足全國鋼鐵產量5%。從這個角度來說,“地條鋼”的排查行動對鋼鐵行業實際產量的影響并不大,一方面,中頻爐實際產量占比并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地區的中頻爐生產的也并非“地條鋼”,不會被徹底拆除。因此,我們認為,清除“地條鋼”并不會對鋼鐵價格帶來上升壓力,目前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峻,供需失衡的問題短期內仍難以逆轉。
2017年鋼鐵去產能工作將逐步進入“深水區”。2016年11月工信部發布的《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從化解產能、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智能制造、品種質量等5方面提出了引導性的調整升級目標。特別地,“十三五”期間,粗鋼產能要在2015年11.3億噸的基礎上壓減1-1.5億噸,控制在10億噸以內,產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高到80%,力爭前10家鋼鐵企業產業集中度由2015年34%提高到60%。
2016年下半年鋼鐵去產能進程明顯提速,2016年10月底已經提前完成全年去產能任務。展望2017年,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表示,2017年壓減產能不少于2016年,將是鋼企去產能攻堅克難的階段。從前期調研了解的情況來看,2016年鋼鐵去產能主要去除的是無效產能,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出清的過剩產能中有效產能的占比將逐步提升,產能壓縮對產量壓縮的傳導效應將越來越顯著,鋼鐵行業去產能進入“深水區”。
鋼鐵行業未來基本面情況
從產業鏈角度看,鋼鐵行業屬于中游行業,上游成本主要為鐵礦石、煤炭、動力(電力)等,鋼鐵的下游應用廣泛,在地產、基建、機械、汽車、造船、家電等幾乎所有行業中被大規模使用。
成本端
鋼鐵的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主要包括鐵礦石、煤炭、焦炭、動力(電力)等。其中鐵礦石約占鋼鐵整個行業成本的一半。以鞍鋼集團為例,鐵礦石約占鋼鐵生產成本的46.2%,煤炭、焦炭約占鋼鐵生產成本的25.1%,動力(含電力)約占鋼鐵生產成本的8.9%,合金等其他原材料占鋼鐵生產成本的比例較小。從構成來看,鐵礦石和煤炭是鋼鐵企業最大的生產成本,因此鐵礦石和煤炭的價格波動會對鋼鐵企業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產生較大的影響。
近一年來,作為鋼鐵產品主要成本的焦炭、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原材料價格漲幅甚至遠超鋼鐵成品價格漲幅,嚴重蠶食了鋼鐵企業的盈利空間。2016年全年,柳林4號焦煤車板價從600元/噸上漲至1630元/噸,漲幅達172%;鐵礦石價格指數從161上漲至280,漲幅達74%。鋼鐵成品方面,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從年初58上漲至年末100,漲幅達71%;螺紋鋼價格指數從年初58上漲至年末94,漲幅達63%。
煤炭價格方面,我們在前期報告《改革元年:煤炭債回顧與展望》中對2017年煤價的走勢進行了一定的預判,我們認為,政策層面存在一個心理價,在這個價格區間內的波動由市場自發調節,而超過該區間的,則由行政政策加以束縛。在未來下游需求大概率維持穩定的背景下,我們預計2017年供給端政策會采用相繼決策的策略,即區別對待,符合相關要求的先進產能煤礦放開330天生產,而安全設施未達標的礦井嚴格執行276天限產政策。如果政策符合預期,煤炭價格會從前期高點有所回落,但會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2017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明確表示,要把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穩定在550-600元/噸左右。
鐵礦石價格方面,高品位礦在結構性緊缺、大礦山寡頭壟斷、匯率貶值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礦價走勢相對復雜。大礦山寡頭壟斷格局使得礦山在產業鏈中定價話語權相對較大,在鋼價不跌的情況下,礦價很難出現單邊下跌行情。
需求端
鋼鐵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鋼鐵行業的發展與宏觀經濟緊密相關,屬于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基建、地產、機械、汽車、家電等行業是鋼鐵行業主要的下游需求端,占整個鋼鐵行業需求的約85%左右。其中基建和地產需求最大,兩者合計占比超過鋼鐵總需求的一半;其次為機械行業,占比在20%左右;汽車和家電行業的用鋼需求也較大。在金融危機之前,造船行業也是鋼鐵的需求大戶,但是金融危機之后,造船行業迅速萎縮,其對鋼鐵的需求亦隨之大幅減少。
2016年在國家“穩增長”的政策基調下,鋼鐵行業下游需求情況良好。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分季度來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7%,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7%,四季度增長6.8%。同時受益于較為寬松的貨幣及財政政策,2016年房地產、基建、汽車等領域投資呈現回暖態勢。201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達到102,581億元,累計同比增長6.90%,房屋新開工面積166,92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10%。同期,基建投資完成額152,011億元,同比增長15.80%,增長速度較快。整體而言,2016年受益于下游房地產、基建投資的增長,鋼鐵需求出現好轉,鋼材價格大幅回升。
展望2017年,鋼材的下游需求又會有什么變化?作為鋼材最大的需求端之一,近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完成額規模持續擴張,但自2013年之后,基建投資增速呈現整體下行。2016年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由2016年6月的20.33%大幅下滑至2016年12月的15.80%,投資增速明顯放緩。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基建仍是政府“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但同時考慮到當前基建投資規模基數較大、政府財政收入增速下行,以及PPP項目的持續推進,基建投資仍將維持在相對高位,但出現超預期增長的概率較低。
作為鋼材另一重要需求端的房地產行業在2017年的投資增速也將面臨放緩。2016年下半年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速明顯放緩,4月新開工面積累計增速達21.40%,為全年增速最高點,而到2016年末新開工面積累計增速下降至8.10%。如果后續沒有有力的刺激政策推出,2017年地產投資增速較2016年大概率將有所下降。
從政策面來看,房地產行業未來發展也有收緊的態勢。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提示我國經濟或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L型走勢,且中國不會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去年9月30日至10月5日,短短六天時間內,南京、廈門、深圳、蘇州、合肥、無錫、天津、北京、成都、鄭州、濟南、武漢、廣州、佛山共計14個城市先后發布新樓市調控政策,多地重啟限購限貸。2016年12月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進一步明確了2017年中國樓市的發展方向,未來政府既要抑制房地產泡沫,又要防止房地產大起大落。在決策層希望樓市回歸“居住”本質的背景下,政府大規模刺激地產投資的可能性較小。
機械行業對鋼鐵需求的帶動預計不會太大,家電的發展也將保持平穩。汽車產銷量增速在2015年9月觸底后,近兩年開始迅速反彈,截至2016年12月產量累計同比增速達13.10%,銷量累計同比增速達13.65%,實現較快增長,未來新能源汽車是汽車行業的持續增長點,有望拉動鋼鐵需求,不過受限于行業整體鋼鐵需求有限,帶動能力也存在一定上限。
進出口方面,我國一直是鋼材的凈出口國。根據最新數據,2016全年,我國累計出口鋼材10,849萬噸,累計進口鋼材1,321萬噸,凈出口9,528萬噸。但是從單月數據來看,我國鋼材出口量從8月份開始,同比一直處于下滑趨勢,12月單月出口量同比下滑26.8%。隨著加部分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中國鋼材出口面臨一定挑戰。
整體來看,預計2017年“穩增長”的目標實現大概率會由基建發力來帶動,而房地產投資將有所放緩,需求較2016年或將有所回調。但另一方面,目前中國經濟已經在L型經濟的底部,未來經濟大幅下滑可能性也不大。
2017年全國鋼鐵行業去產能目標任務
一、2017年去產能任務仍然很重
參加上述大會前不久,辛仁周剛剛參加了關于去產能的大督查,他表示,去年的4500萬噸的鋼鐵去產能目標已經提前超額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給出最終數據。辛仁周表示,鋼鐵行業制定了“十三五”期間去除1.5億噸產能的目標,原計劃將在頭三年完成大部分的去產能任務,今年將是去產能的攻堅之年,任務仍然很重。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年前也曾表示,2017年去產能的要求會更高,壓力也會更大,發改委正在編制2017年鋼鐵煤炭去產能的方案。
從目前已公布去產能目標的十余省份來看,2017年去產能的任務仍然很大。比如,河北明確要求:“去”字為先、鋼鐵為重,決不違規新增一噸鋼鐵,年內壓減煉鋼產能1562萬噸、煉鐵1624萬噸,完成4家“僵尸企業”出清,同時壓減煤炭產能742萬噸、水泥110萬噸、平板玻璃500萬重量箱。
根據山西省去產能目標,2017年將實施減量置換、減量重組、提高單產、減人增效,關閉退出煤炭產能2000萬噸左右,退出鋼鐵產能170萬噸。此外,根據國資委的部署,2017年中央企業要化解鋼鐵過剩產能595萬噸、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473萬噸。在有色金屬、船舶制造、煉化、建材和電力等產能過剩行業開展去產能工作。還將完成300戶“僵尸企業”處置任務,完成500戶特困企業專項治理。
二、徹底出清“地條鋼”
辛仁周在上述會議上表示,2017年鋼鐵行業去產能的重點是出清“地條鋼”、對違法違規產能嚴格執法、處置僵尸企業三個方面。作為無牌照、無資質的違規產能,地條鋼是指使用劣質廢鋼鐵,經過感應爐等熔化、沒有連鑄連軋,澆鑄在地面成型的煉鋼產能,這種產能不能有效地進行成分和質量控制,存在著嚴重的質量隱患。
關于“地條鋼”的產能總量,官方尚未給出具體數目。全聯冶金商會原名譽主席趙喜子此前表示,目前“地條鋼”產能在8000萬噸左右,2016年“地條鋼”產量大概在5000萬噸,2017年將有望“消滅”這5000萬噸“地條鋼”產能。
辛仁周參加了去年底國務院派出的對河北地區“地條鋼”的調查組,根據他的觀察,“地條鋼”首先要解決的是各地的認識問題。辛仁周介紹,從去年9月份開始,去產能部級聯席會議就要求中鋼協等部門到江蘇等地去摸底“地條鋼”的數量。“由于有些方面不配合,一直難以摸清,查一次一個數,再查就又冒出來一些企業。”
“這是因為地方政府對‘地條鋼’問題的認識嚴重不到位,沒有國家整體利益的大局意識,只要能為地方帶來一時的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就縱容甚至保護‘地條鋼’。‘地條鋼’查了很多年,發了很多文,一直難以徹底打掉,甚至越打越多。”他說。辛仁周表示,今年6月底前將徹底出清這數千萬噸產能。
工信部副部長徐樂江2月17日也重申要在今年6月30日以前,徹底出清“地條鋼”等落后產能。
三、“執法要嚴”
辛仁周表示,鋼鐵去產能的第二個重點是,綜合運用能耗、環保、安全、質量、標準,嚴格執法。“目前已經有了多項規定和標準,最重要的是執法要嚴,今年不論企業規模有多大,強制性標準前面一律平等,只要有不合規范標準的,必須停下來改造,停改后仍不達標者,則予以關停。”他說。
他透露,工信部聯合十幾個部門制定的《關于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的指導意見》目前正在會簽中,完成后將印發各地。其大體內容也是要求各個相關的執法部門嚴格執行國家的法律、規范和標準,切實使不達標的產能退出。
根據此前工信部公布的該文件的征求意見稿,將以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為重點,通過完善綜合標準體系,加嚴常態化執法和強制性標準實施,推動建立法治化、市場化產能退出機制,爭取到2020年再退出一批產能。值得注意的是,鋼鐵行業的規范管理正在向“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方向轉變。
自2012年啟動開展鋼鐵行業規范管理工作以來,工信部共分三批公布了304家規范企業,約占全國粗鋼總產能的90%。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這一名單將是區分鋼鐵落后產能的重要依據,不過此前這一名單一直是“只進不出”的狀態。
然而,2月9日,工信部發布了第一批擬撤銷規范公告的35家鋼鐵企業名單。據悉,結合去產能工作,規范企業的動態調整將形成三類名單,包括撤銷規范公告企業名單、需整改企業名單和符合規范條件企業名單。
其中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發現國家明令淘汰裝備,將列入去產能任務整體退出,環保、質量、安全、能耗等執法監管中責令停業關閉及以上處罰,停產超過1年以上等情形的企業,予以撤銷規范公告。對存在環保、質量、安全、能耗等執法監管中責令整改等的企業,列入整改企業名單。對列入整改名單的企業,如果下一年度再出現需整改類情形,直接撤銷規范公告。
辛仁周表示,第三個重點是處置僵尸企業。根據其調查,很多企業處于停產或是偶爾生產的狀態,其產能仍在,但企業連年虧損,負債率非常高,其維持不死的主要輸血來源是地方財政和銀行信貸。
“這需要各個相關方的極大配合,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愿意讓這些企業退出,地方政府不愿意,銀行不愿意,投資者股東不愿意,企業經營者不愿意,企業職工也不愿意。今年將盡最大努力解決這些僵尸企業的問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