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數學課堂實效性
想知道提高數學課堂實效性的方法?學生獲得發展的數學課堂教學才是有實效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了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也就是在數學課堂中獲得了實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如何提高數學課堂實效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提高問題情境的實效性
數學情境是一種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為價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數據材料和背景信息。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對于理解新的數學概念、形成新的數學原理、產生新的數學公式,或蘊含新的數學思想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主動的學習數學,從而提高學習數學效率。
每一堂課,特別是新課的教學前,我們要先考慮怎樣創設教材中的情境?除了創設教材上的情境外,還要巧妙地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數學情境。心理學家表明:學生對學習情境越熟悉,學習效率越高。數學源于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更容易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2.要合理把握情境圖呈現方式和呈現時機。3.是要將靜態情景圖轉化為操作性的動態情境。4.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在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要考慮到情境對問題的指向性與暗示性,以有利于誘發學生提出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
教學中最好不用“你能提出哪些問題?”,而是問“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例如:在“二次函數”一節教學中,二次函數三要素(開口方向、頂點、交點),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用動畫去設計,事先提出問題:當二次函數的系數發生變化時,圖像的開口方向、頂點、交點和最大值會如何變化呢?學生可以想象,得出自己的結論后,教師開始演示,驗證,并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這種形象的圖像能激發學生興趣,并應用所學過的知識及已有的圖景進行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并用數學公式和邏輯語言將其表現出來,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的作用。
提高數學課堂討論的實效性
一、 討論前注重思考
討論的內容通常是教材的關鍵處或學生的疑難處,是每節課的重點或難點,學生要發表有一定見地的意見,需要在討論前作一個深入的思考,這樣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果教師在課一開始就安排學生進行討論,當然也可以得出最后的結論,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討論的深度和效果自然就要大打折扣。高質量的討論來源于高質量的思考,教師應在討論前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思考空間。
二、 討論時注重交流
課堂討論十分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撞擊和靈感的迸發。但在教學實踐中,課堂討論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學生語言單調,只會陳述結果而無法闡明理由;討論時熱鬧而有些雜亂,爭先恐后卻又各執一詞,無法有效組織交流、反饋;討論時一邊倒,一旦得出答案,便不愿再深入探索。
三、 討論后注重反思
學生對知識和能力的獲得都是通過自身的內在活動來實現的,討論后對討論中所涉及的思想方法、過程等作一回顧和總結,實質上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過程。從教學系統論角度來看,討論是輸出信息(發言)、吸收信息(傾聽),討論后的反思則是信息的反饋和內化,有利于知識的優化和系統。如教學:279+4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組織討論時有以下幾種答案:①直接豎式計算結果;②279+42=280+42-1=322-1=321;③279+42=279+40+2=319+2=321;④279+42=(279+1)+(42-1)=280+41=321。討論后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反思:誰的做法最簡便?為什么?自己的做法好不好?為什么?解答這一類的題目應注意些什么?以促進思維優化和簡縮。
提高數學課堂的實效性
一個沒有課前準備的老師去上課,課堂會怎樣?只能一團糟,同樣,沒有一點準備的學生去聽課,比有準備的學生效果減半。
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學生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對疑難問題的解決是否清楚適當,主要是看教師對知識是否能正確、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對所教學的內容一定要做一番認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以達到透徹理解,熟練地掌握,才能在課堂教學時做到深入淺出,駕輕就熟。
那么學生呢?課前預習、課前準備是學生汲取知識的開端,其效率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著課堂效率的高低,尤其是數學課,要提高課堂效率,老師布置的課前預習及準備必須到位。學生在懂得了學什么,怎樣學之后,教學的目標就明確了,教學的方向也就確定了,那么課堂效率的提高也就有了保證。例如,《百分數》的教學,百分數是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知識,學生雖未正式認識百分數,但對百分數卻并非一無所知。因此,我在上課之前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百分數,如:酒、衣服、藥等等。可以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認識到知識對于個人的意義,對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教師應做到精心設計課堂
教師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上課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有經驗的的教師在上課前都是采用多種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把學生的注意力或學習興趣激發起來,讓學生一開課就笑逐顏開,上課時學生自然會精力集中聽課、思考、回答問題;如果一上課就板著一副面孔,給學生一陣批評,學生繃著臉聽課,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怎么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
在課堂上,有個別學生自我控制力差,我們不要大聲呵斥他們,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聽講的學生此時發現老師正看著自己,心中自然會明白該怎樣做。這樣,課堂秩序穩定,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因此,教師應給學生多一份鼓勵,多一份贊揚。
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的更新只有通過實實在在的教學才能表現出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法的優劣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科的特點出發。依據學生心理和個性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優化教育過程,通過新異的刺激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創設愉快的氛圍,以符合學生多樣的性格特征,發揮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