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的創造性思維學習方法
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發現問題或能否提出好的問題標志著他的學習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強弱。從學生學習化學情況來看,提不出問題或者提不出好的問題,往往成為中學生學習化學過程中的常見問題之一。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一化學的創造性思維學習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堂學習形式
(1)史料分析式:根據化學上著名的實驗或著名的發現事例,"追蹤"當年科學家發現思路,模擬科學家發現的過程,如在"元素周期律"的學習中,可先研究門捷列夫在杜柏萊納"三元素組"和紐蘭茲"八音律"的基礎上發現"元素周期律"的過程,然后再學習"元素周期律。"這樣做雖然算不上真正的科學"發現" 或"創造",但學生在短期內做了科學家多年才做成的事,其探索過程是具有創造意義的。
(2)思路牽引式:即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教給學生科學地思考問題的思路。
采用二種形式:
一是"教師思路顯示。"即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教給學生科學地思考問題的思路。在新知識教學前,教師應以學習程序指導的形式給學生顯示每章、每節的學習"思路",以便學生獨立探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清晰的"思路"呈現教學內容。給學生一條完整的線。
二是"學生思路開拓"。它的特點在于,教師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反復設想、反復評價,去尋找盡可能多的解題思路的方法。
(3)發現學習式:發現學習可采用兩種形式:對于那些學生認知上從未接觸過的新概念,可采用"空白填充法",即先給學生一定的"鋪墊"知識,然后留下一些知識的"空穴",讓學生經過思考,自己去填補。而對于那些在原有知識上發展起來的新概念,可采用"引線穿針法",即向學生提供必要的線索和信息,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可能的結論。這種"以舊引新"的方法,不僅利于培養學生"發現"能力,而且利于學生溝通新舊知識聯系。
如"鹽類水解"教師可從水的電離入手,通過一個典型例子(強酸弱堿鹽或強堿弱酸鹽的水解),啟發學生做細致入微的分析,引導學生弄清水解的實質,其余的可設計成"空穴",留給學生去發現。
(4)開竅反應式:開竅反應式是能在短時間內激發極大創造力的集體討論方法,它的特點在于,教師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反復設想、反復評價,去尋找盡可能多的解題思路和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可選擇那些有多種解題思路的擴散性習題,如計算題中的一題多解、無機物、有機物的多途合成,化學實驗的多方案設計,物質鑒別、分離的多種方法構思等。
課外學習形式
(1)專題講座式。專題講座可采用兩種形式,一是開設"思維課",給學生通俗而詳細地講一些科學思維知識,使學生掌握一些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技能;二是舉行化學史報告會指導學生探入研究科學發現的方法。
(2)科學閱讀式。配合教學內容,進行課外閱讀,有利于開闊學生知識視野。現行教材有閱讀材料,這些材料內容豐富,具有較多的教育功能,是進行科學閱讀的理想材料,教學中除了組織閱讀這些內容外,還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富有啟發創造性的報刊雜志和科普讀物,指導學生閱讀。
(3)習題研究式。習題研究,主要是對習題進行優化分析,探索解題技巧,總結解題規律,培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習題研究的內容有:一題多解研究、一題多變研究、一題多問研究、一式多題研究、精題巧解研究、習題優化(尋找習題缺點,進行優化改造)研究、習題編制(自找資料、自編習題)研究等。
(4)學科創造式。學科創造,主要指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創造型活動中接受創造教育,發展創造力。
科學論文活動:化學科學論文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知識歸類式:即在每章知識學完后及時指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以圖表式、圖示式或線索式進行歸類;二是心得體會式:在學期中或學期末指導學生理解知識,寫學習收獲;三是真知灼見式:指導學生隨時把學習中的創造性見解整理成文,科學論文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加工能力。 智力競賽活動:智力競賽重在突破傳統思維模式,注重能力考察,通過使用富有創造性的題目,去激發學生琢磨新奇的思路,引導學生以獨特的方法解題。
科幻創作活動:科幻創作主要是通過富有代表性的科學幻想作品去激發學生奇異的聯想和不尋常的構思。指導學生在閱讀科幻作品的基礎上,自己進行想象、創作。
科學制作活動:科學制作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動手制作科技制品,如泥塑原子、分子模型、化學微雕、石膏塑像、設計、改良、革新化學實驗等。
化學學習中學會提出問題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問題
這種方法的具體做法是對某些化學事實從反向進行思考,改變某一或某些化學事實的敘述方式,變正向敘述為逆向敘述為逆向敘述,從逆向提出問題。例如,《序言》中提到:在化學變化中常伴隨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等現象的發生。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從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隨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等現象的發生的反應是否一定為化學變化?”問題。
方法二:覺察異常,發現問題
該方法通過觀察某一事物或某一過程中的“異常點”,從而有針對地提出問題。由于“異常點”中往往隱含許多問題,于是,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抓住異常之處發現問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裝固體物質,容器的口總是向上的,而《序言》[實驗4]中,盛裝固體堿式碳酸銅的試管其管口卻是要略微向下傾斜,這是為什么?
方法三:善于對比,發現問題
化學事實往往存在相同或相異的地方,學習過程中要善于對不同的事物或化學事實進行對比,通過比較事物間的不同提出有關問題。氧氣和臭氧均為只有氧元素組成的單質,那么,“它們是否屬于同中物質?其性質是否一樣?”又如,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中氫氣必須“早通遲撤”,而酒精燈加熱卻要“遲到早撤”,這是為什么?能否調換順序?
方法四:窮追不舍,刨根問底
具有某種屬性的物質往往有多種,而且某種物質通常具有多種屬性(如用途)。課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對有關事物的屬性一一加以羅列。學習過程中,應學會窮追不舍,發現問題。如,課本中有談到“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這里說分子僅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那么,“除了分子之外,還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呢?”
方法五:聯系實際,發現問題
實際生產生活中存在許多化學現象,其中隱含許多化學知識,學習時,要善于聯系實際,發現問題。如“油庫為何要嚴禁煙火?”“干燥的夏天為何常見鬼火現象?”等等。
方法六:探求因果,提出問題
抓住事物內部的因果關系,由“果”導“因”或由“因”推“果”。這是常見的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的一種方法。我們知道,元素的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存在下列關系:
用途 結構 性質 制法 保存
于是,學習過程中,抓住“果”(物質的性質或用途)來探求“因”(物質的結構或性質);或抓住“因”推到事物的“果”。如進行氧氣用途的學習時,可以提出“氧氣為何可以用于煉鐵、航天和氣焊?”問題。
方法七:改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提出問題
化學概念包含內涵和外延兩部分。內涵所反應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而外延是指概念的對象范圍。如“單質”和“分子”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可以表示如下:
概 念 內 涵 外 延
單質是指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同種元素組成 純凈物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物質化學性質 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