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與輕松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與輕松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節課要教會學生學會運用“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評價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及其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小編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以植物為例,說明一種要素通過與其他要素進行物質能量交換,改變了其他要素的性質和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理解其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2)強調構成地理環境的各個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沒有的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為例,說明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是統一的演化過程。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生看書自學、討論,教師利用語言、課件發揮主導作用,運用啟發式層層遞進,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會學生學會運用“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評價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及其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重點難點: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是建立在前面幾章的基礎之上的,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教學中應選取相應的圖片或視頻等資料,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實例,使學生產生充分的感性認識,并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師的啟發引導,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假設教室是地球,同學們座位區域內是陸地,靠邊同學以外的地區為海洋;靠門兩行同學為大陸東岸(或西岸),靠窗兩行同學為大陸西岸(或東岸),中間兩行同學為內陸地區;橫排中間行為赤道,其余橫排同學自己推出大致的緯度。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以幻燈片的形式呈現)
1.根據剛才假設的分布狀況,同學們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氣候區內。(可觀察世界氣候類型圖)
2.你所在的氣候區有什么特點?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區自然環境系統要素有哪些,要素間的關系如何?(答:土壤、氣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環境系統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氣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過分析環境系統要素你得出什么結論?(答:無論全球還是局部地區地理環境都是由土壤、氣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構成的相互聯系、制約、滲透的整體)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并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92閱讀材料“生物循環”,思考生物循環的概念、一般過程及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簡單講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板書】1.生物循環
【過渡】我們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到底發揮著哪些作用呢?請大家閱讀教材P92~93案例1對其作出回答?
【學生回答】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板書】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活動
讀圖5.2.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講解】(具體答案詳見教參)
我們現在總結一下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用下面這幅示意圖說明:
【板書】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教師分析、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例如,氣候與水文之間,我們常說,“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資源豐富;反之,地表水資源則貧乏。而地面濕潤、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又會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與地貌之間,地表水流發育,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往往形成溝谷、沖積扇、沖積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區,往往風沙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風蝕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對水文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較慢,河道較寬,有利于航運,但泥沙較多;處在高原、峽谷地帶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較快,河水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再如,土壤與生物(植被)之間,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豐富,貧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豐富的植被類型又可以給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機質,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陸地環境為例,說明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首先表現于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
【轉折】我們都知道10根筷子分開折能夠折斷,而放在一塊卻折不斷的故事。這其中的道理說的就是集體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這個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樣適合我們今天所講的陸地環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說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除了具有每個地理要素的獨特功能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啟發提問】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新功能?并對其作一闡述。
【學生回答】
1.生產功能(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闡述略)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闡述略)
【板書】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教師講解】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地理要素統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由此可見,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氣本身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境中,通過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為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請大家閱讀教材P94活動,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釋一定范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恒定這一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略。
【轉折】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如我們熟知的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蛘哒f,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境演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板書】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介紹】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
其一: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
例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形成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這里的地表水相當豐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長,大多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流水的侵蝕、搬運作用強--國內最大的教育資源門戶,提供試卷、教案、課件、論文、素材及各類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峽谷地形(如三峽)、下游地帶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這一地區生物資源豐富,土壤發育較好,為典型的紅、黃壤地區。
【轉折】不僅如此(其二),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例如:黃土高原的環境變遷。
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板書】2.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關于這樣的例子很多,再如,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并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相反,植樹種草,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思考】請學生閱讀課本P96案例3,思考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
【課后作業】完成教材P97活動。
【課堂小結】本課我們以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分析土壤的成因,認識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征。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的,同時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因此,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這一因素。
【板書設計】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
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2.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輕松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
想要學好地理,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地理是高考科目之一,高中地理的學習任務一定要重視。而初中地理作為非考試科目,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僅作為可有可無的"副科"出現。同學們也因它是"副科"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所以初中畢業生的地理基礎知識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學習嚴重脫節。但初高中地理知識聯系較密切,且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的要求明顯不同,難度上的跨度大,同學們初中地理知識缺乏,影響高中地理的正常學習。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做好初中與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與融合非常重要。
一、學習方法的銜接
初、高中是同學們成長的兩個重要階段,這兩個階段跨度比較大。升入高中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學習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都要有一個質的飛躍,才能適應高中學習要求。
(1)學習態度與方法的轉變
高一新生來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學情況不一,但同學們要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識的不同要求與不同學習方法。如氣候知識,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氣候的主要的分布區域,而高中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這些主要氣候的特點、成因和分布規律,還要根據文字描述或圖表等相關資料,分析、判斷和推理氣候類型、形成原因、怎樣分布等一系列問題。所以要學習新的思想和學習方法,否則同學們會漸漸感覺學習吃力。
(2)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
地理知識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學科聯系交融,在學習和聽課時要充分利用課本圖表、地圖冊等,還要注意地理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如在學習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可用來印證;"正午太陽高度角測量",要運用到相關的數學知識,"大氣熱力環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學上的知識來解釋等。這些都讓同學們發現,原來各學科知識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知識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比起其他學科,地理更貼近我們的生活,許多地理現象與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經常是地理試題的切入點,而熱點、焦點問題最終落腳點還是考查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時的地理課學習中,要關注與地理學科相關的社會熱點,并切實將熱點、焦點問題與所學地理教材相結合,從中找出相關的地理素材,用學科知識去分析、闡釋和評價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學習內容的銜接
教學內容的銜接不是初、高中知識簡單的羅列與堆砌,而是把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與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選修必修教材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因為地理事實的空間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和結構變化,地理現象的產生、發展、變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間位置來呈現。初中所涉及的區域地理是高中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出發點和歸宿,許多原理內容的引入都要通過區域地理的具體案例來闡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過區域地理的事實來印證,所以在學習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時,都離不開區域地理的地理事實。因此在學習時要充分考慮到初高中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
在高中地理學習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將初中知識重新蜻蜓點水般的重新再看一遍,因為初高中對地理教學要求有一定差距,簡單的重復,往往突出不了學科重點,體現不出再學的必要性。
高中學習區域地理,著重地理事實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緊密聯系,和初中學習有很大區別,不是初中知識的機械重復。區域地理的多重應用與考查,是高中地理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同學們較難掌握,初中死記硬背的地理表象沒能在頭腦中形成空間概念,涉及到某個具體地方,學生往往在頭腦中沒有印象,更不能靈活的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因此,同學們在學習時一定要從區域空間分布的角度多參看地圖,了解各地形區所在的經緯線、指出所學過的地形區名稱、典型農作物、地質構造與生態問題等。這樣就能幫助同學們形成地理空間概念,引導學生學會知識間的橫、縱向聯系,實現初高中知識的有效聯系。
三、高中地理學科學習方法簡介
進入高一以后, 地理便成為一門重要基礎課程, 由于它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雙重性質, 所以其學習既不同于理、化等理科課程, 又與政史等文科課程有很大的區別。
一、培養興趣, 快樂學習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沒有興趣, 學習就會從" 享受"變作" 忍受",成為負擔。要讓學習地理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 才能夠輕松地學好地理。因此, 學習地理, 首先就是要培養對地理的興趣。
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事物, 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 生活離不開地理; 只要我們聯系實際學習就會感覺到地理非常實用且趣味橫生。為了培養興趣, 建議大家把世界地圖與中國地圖掛在自己經??吹降牡胤? 這樣隨著時間推移, 地圖的每一個細節都會潛移默化刻入我們腦中。
二、文理交融, 學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 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 主要屬于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區時計算、太陽高度角、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 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 算得上文科中的物理, 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 應該采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 強調理解重于記憶, 以應用為目的, 側重于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 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多思索, 多比較, 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 主要屬于文科內容, 適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 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學習時要以書為主, 重視教材。多看書, 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 會看書, 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 還要多思多想, 善于總結, 形成自己的看法, 學會答題思路與答題邏輯。學習人文地理側重于觀點、方法的運用, 評價優劣利弊, 找到相應對策辦法。
三、圖文結合,"人在圖在"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準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 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于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學習時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 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 熟記; 平時多看地圖, " 圖不離手"、" 人在圖在"( 每次看幾分鐘也行) , 把地圖印在腦子里, 并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 當解答地理問題時, 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 并從中準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從容作答。有的同學可能會認為, 看圖太費時間, 不如看書來得快。殊不知落實到圖上的知識印象深刻, 經久難忘, 便于運用, 避免了死記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復耗時, 枯燥無味, 知識容易張冠李戴等弊病。因而從整體效果上看, 圖文結合實際耗時并不多, 效果卻很明顯。只要胸有成" 圖", 定能事半功倍, 水到渠成。
在培養自己的地圖技能時我首先注意的是圖與圖之間的轉換: 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局部圖轉換成整體圖。其次是圖與文之間的轉換: 盡可能將地理課本中所有的知識點放在各類圖形上去理解與掌握, 不要憑空去記、去背, 學會圖文轉換, 學會圖形與知識點搭橋。比如拿到一幅等高線圖, 能從圖上等高線的遞變規律中讀出地形, 坡度, 進而了解該地發展農業的方向。另外培養地圖技能還要注意經緯網定位, 在訓練中要求自己能準確找出主要經緯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學會在地圖上分析氣候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 進而了解農業生產與交通區位。經過這樣的訓練, 將地圖埋于心中, 在地圖上應對知識點, 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而成為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地圖, 腦中的知識就可以在地圖上隨意地舞蹈。
四、知識聯系, 融會貫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基礎之上的, 初中地理中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理要素, 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礎。因此, 具備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識是學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 由于種.種原因, 一些同學的初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 影響到高中地理的學習, 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不忽視初中地理的知識的學習。注意高初中知識的有機聯系, 把系統地理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 才能使知識得以融會貫通。
同時, 要想學習好這一學科, 建議同學們多接觸一些課外知識, 以拓展自己的視野與思路, 達到高屋建瓴,居高臨下的境界, 獲得天馬行空, 汪洋恣肆的效果。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與輕松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