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課前預習的知相關識點分析
預習,能發現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補好這部分知識。同時在預習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有利于上課時更好跟隨老師的思路,把握重、難點,在預習中一定要注意在閱讀中思考,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課前預習的知相關識點分析,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政治課前預習的知相關識點分析1
1、唯物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2)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矛盾的觀點
2、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聯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聯系。每一事物內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有必然聯系嗎?
要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點,必須弄清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普遍聯系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相互聯系之中,任何一個事物都與周圍其它事物有條件地聯系著,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找不到不依賴于周圍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東西。
其次,要把握事物的聯系不是抽象的、無條件的。對事物的聯系要作具體分析,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如果脫離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而空談聯系,就不能正確認識事物和解決矛盾。唯物辯證法講的聯系是有條件的、具體的,并非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有必然聯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聯系,就要把握判斷事物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系的標準,即事物之間是否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如果兩個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就說明它們之間有聯系,否則就沒有。若認為任何兩個事物都有必然聯系,我們的這個世界不就成為一個神秘莫測的混沌世界了嗎?
(2)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在事物的聯系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存在了,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形成后便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
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聯系是客觀的,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
第一,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在事物的聯系在人類社會產生前就存在了,當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為事物的聯系是盡管有“人化”的特點,但他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只有通過實踐這一客觀的物質活動才能形成,而且形成后就獨立與人的意識之外了,所以也具有客觀性。
第二,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就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聯系的多樣性
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
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我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①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整體和部分相互區別。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整體和部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備的功能(當個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1+1>2”;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1+1<2”);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從屬和服務于整體。
——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②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取方案,實現整體的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2)系統優化方法
①系統的含義及特征。系統是有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②掌握系統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③系統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觀點)
(1)發展的概念
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為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它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在社會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為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舊事物絕不會自行消亡,它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這在社會歷史領域中表現尤為明顯。
③方法論: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困難,勇敢接受挫折與考驗。
5、量變與質變狀態
①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②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事物的變化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規模等方面的變化能引起質變,而且在事物總體數量不變,由于構成事物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事物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并不等于事物發展變化的終結。質變又為新了量變開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由此循環,不斷前進。
③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要堅持適度原則。反對“激變論”和“庸俗進化論”。
6、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②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
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還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萬事萬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構成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決定了解決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7、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在一個矛盾中,其兩個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高二政治課前預習的知相關識點分析2
層次:1.流通部門2.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3.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4.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
發展條件:1.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2.社會分工細化和專業化程度提高3.一二產業產率高,就業人口比重下降,為第三產業提供勞動力4.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變化,提供市場5.國際經濟技術交流
作用:1.方便消費者,提高人民生活質量2.促進一二產業3.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重要性: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
1.第三產業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趨勢
2.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程度高低,已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
發展第三產業的必要性:
1.由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
2.由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決定:原因:(1)一二產業產率低,勞動力束縛(2)認識上重視工業,輕視流通、服務行業
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
1.有效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2.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3.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發展第三產業的途徑、措施:
1.發展現代服務業
2.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
3.面向居民消費,促進服務業的市場化和社會化
4.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高二政治課前預習的知相關識點分析3
一、思想道德建設
1、是什么?
①核心:為人民服務②原則:集體主義③重點:誠信建設
2、為什么?
①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前進方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中心環節。
②道德典范具有時代性,道德評判具有差異性。
3、怎樣做?
①要發揮思想道德模范的作用,深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思想道德模范常態化。
②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性工程。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④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加強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二、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是什么?
①基本內容: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靈魂),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主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精髓),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基礎)。
②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2)為什么?
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標識
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性工程。
(3)怎樣做?
①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過程,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從根本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④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1、為什么?
①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
2.怎樣做?(如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①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
②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1)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系
①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
②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
③加強科學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在于通過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自覺接受先進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斷升華,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不斷提高,成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個真正有知識文化涵養的人,也應該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一個真正有知識文化涵養的人,也應該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2)如何才能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
(1)加強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不斷改造主觀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須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3)在加強自身修養的過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要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