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書的期末總知識考點
在考試中,會發現許多學生都會錯在一些難記憶的知識點上,并且這種錯誤反復出現。那么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覺得難記的重要知識點及相應圖表專門摘錄在筆記本上,時常查閱,反復熟悉。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書的期末總知識考點,希望能幫助到你!
高二地理書的期末總知識考點1
數字地球定義:
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虛擬對照體。數字地球將有關地球上每一點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標加以整理,然后構成一個全球的信息模型。人們可以快速、形象地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點、任何方面的信息,從而實現“信息就在指尖上”的夢想。
通俗地講,就是用數字的方法將地球、地球上的活動及整個地球環境的時空變化裝人電腦中,實現在網絡上的流通,并使之限度地為人類的生存、可持續發展和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娛樂服務。
數字地球的技術基礎:要在電子計算機上實現數字地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諸多學科,特別是信息科學技術的支撐。這其中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與高速網絡技術、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空間信息技術與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大容量數據存儲技術、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高性能計算能力。
1、信息高速公路與高速網絡技術
一個數字地球所需要的數據已不能通過單一的數據庫來存貯,而需要由成千上萬的不同組織來維護。這意味著參與數字地球的服務器將需要由高速網絡來連接。
在Internet流量爆發性增長的驅動下,遠程通信載體已經嘗試使用10G/S的網絡,而每秒1015byte的因特網正在研究中。相信在21世紀將會有更加優秀的寬帶高速網供人們使用。
2、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
20世紀的遙感衛星影像,在衛星遙感問世的20多年分辨率已經有了飛快的提高,這里所說的分辨率指空間分辨率、光譜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空間分辨率指影像上所能看到的地面最小目標尺寸,用像元在地面的大小來表示。
3、空間信息技術與空間數據基礎設施
空間信息是指與空間和地理分布有關的信息,據統計,世界上的事情有80%與空間分布有關.空間信息用于地球研究即為地理信息系統。為了滿足數字地球的要求,將影像數據庫、矢量圖形庫和數字高程模型(DEM)三庫一體化管理的GlS軟件和網絡GPS,將在21世紀十分成熟和普及。從而可實現不同層次的互操作,一個GIS應用軟件產生的地理信息將被另一個軟件讀取。
4、大容量數據存儲技術
數字地球將需要存貯1015字節的(Quadrillions)信息。美國NASA的行星地球計劃EOS一AMI1999年上天,每天將產生1000GB(即1TB)的數據和信息,1米分辨率影像覆蓋廣東省,大約有1TB的數據,而廣東才是中國的1/53。所以要建立起中國的數字地球,僅僅影像數據就有53TB,這還只是一個時刻的多時相的動態數據,其容量就更大了。目前美國的NASA和NOAA已著手建立用原型并行機管理的可存貯1800TM的數據中心,數據盤帶的查找由機器手自動而快速地完成,相信在21世紀,還會有新的突飛猛進。
5、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
可視化是實現數字地球與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沒有可視化技術,計算機中的一堆數字是無任何意義的。數字地球的一個顯著的技術特點是虛擬現實技術。建立了數字地球以后,用戶戴上顯示頭盔,就可以看見地球從太空中出現。
6、高性能計算能力
地球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地球上發生的許多事件、變化和過程又十分復雜而呈非線性特征,時間和空間的跨度變化大小不等,差別很大,只有利用高速計算機,我們今日和跨世紀的未來,才有能力來模擬一些不能觀測到的現象。利用數據挖掘(DataMining)技術,我們將能夠更好地認識和分析所觀測到的海量數據,從中找出規律和知識。
“數字城市”:
從廣義上說,是通過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城市信息資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建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科技信息系統、勞動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等子系統,通過發展信息家電、網上教育、遠程醫療,建設信息化社區,最終實現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面信息化,高中英語。
“數字化社區”:
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數字技術將管理、服務的提供者與每個住戶相聯結的社區。這種數字化的網絡系統?使社區的管理者與住戶之間可以實時地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現代網絡瀏覽器的先進性以及多態的表現性,加上各種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從而營造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虛擬社區。
“地球村”: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國際互聯網的使用,“數字地球”的產生,“縮小”了我們生活的空間,“縮短”了我們聯系交往的時間,使我們生活的世界成為一個全球性、同時性的“地球村”。
“數字化生存”:
我國IT界有關人士這樣描述未來普通人的數字化生存狀態:寬帶將代替電話撥號的窄帶方式成為家庭和外部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單芯片技術產生的數字產品會不斷豐富、滿足用戶高品質數字化生活的需要。所有產品通過有線網絡或無線網絡聯成一體并實現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資源共享以及自動化控制。
數字農業:
又叫智能農業、精細農業等,是把數字地球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的綜合農業生產管理技術系統。目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集約化。
高二地理書的期末總知識考點2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太陽地軸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
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值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26’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每1°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六、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后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于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高二地理書的期末總知識考點3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具有眾多生態作用和環保功效,如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被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2、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其中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現在世界森林面積減小的趨勢仍在加劇,尤其熱帶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
3、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到南北緯15-25度。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是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
4、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地球之肺:影響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調節全球氣候;
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地球生物進化史中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5、熱帶雨林系統的優勢: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群落生產力高。
6、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土壤貧瘠。
7、亞馬孫雨林開發: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開發規模小,沒有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遷都巴西利亞、移民亞馬孫平原、借助外資并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8、在當前背景下,面對雨林破壞嚴重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高二地理書的期末總知識考點相關文章:
高二地理書的期末總知識考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