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歷史常考知識點
失敗乃成功之母,重復是學習之母,學習也是需要不斷的重復重復,重復學過的知識,來加深印象的。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初二歷史常考知識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二歷史常考知識點
甲午中日戰爭知識點
1.甲午中日戰爭
(1)直接原因:1894年,朝鮮爆發農民起義
(2)根本原因:解決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中的矛盾,侵華野心蓄謀已久。
(3)1890年經濟危機
過程:豐島海戰——平壤戰役(退回國內)——黃海海戰(不宣而戰)——遼東戰役(旅順_)——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戰爭慘敗及洋務運動徹底破產
2.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
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意義:《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八國聯軍侵華
時間:1900年6月
八國: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原因:根本——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
直接——鎮 壓義和團運動
4.《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
(1)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
(2)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
(3)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
(4)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
(5)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意義:《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初二歷史下冊必背知識點
對外開放逐步擴大
經濟特區的建立
1、目的:為加速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
2、經濟特區建立:198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3、經濟特區建立的結果:特區建設在令人驚訝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中進行,很快取得了顯著成就。
4、對外開放格局:全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地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5、作用(意義)(影響):經濟特區的創設,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吸引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擴大出口、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
1、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投資跨國化、貿易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中國的對外開放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目的:為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帶動長江三角洲乃至長江流域經濟騰飛,促進全國經濟的發展。
3、開發的時間: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4、開發的結果(歷史意義)(作用):
經過努力,浦東已成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初步建立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基本框架。浦東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取得顯著成就的重要標志。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原因: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經濟。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2、時間:20_年12月
3、意義: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加入世貿組織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各種機遇,還有各種挑戰,必將對21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初二歷史上冊基礎知識點
1.背景:1900年,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目的:鎮 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3.經過: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組成八國聯軍,由西摩爾率領進犯北京,8月中旬,攻占北京,到處燒殺搶掠。
4.結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1)經濟: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
(2)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3)軍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外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5.影響:
(1)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2)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