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平均工資具體情況
2024年31省份平均工資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平均工資能科學地反映經濟水平的發展,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年31省份平均工資具體情況(公布),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2024年31省份平均工資具體情況(公布)
近年來,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保持逐年增長態勢。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20698元,比上年增加6669元,名義增長5.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5%。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8340元,比上年增加3103元,名義增長4.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5%。
根據相關指標解釋,平均工資是指在報告期內單位發放工資的人均水平,也就是報告期工資總額/報告期平均人數。工資總額是指本單位在報告期內(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就業人員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工資總額是稅前工資,包括單位從個人工資中直接為其代扣或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基金和住房公積金等個人繳納部分以及房費、水電費等。不論是計入成本的還是不計入成本的,不論是以貨幣形式支付的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的,均應列入工資總額的計算范圍。
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4》公布了2023年31個省份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的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從平均工資來看,非私營單位中,共有21個省份超過10萬元,其中,上海、北京、西藏、天津、浙江、廣東、江蘇、青海、寧夏和海南位居前十。
平均工資基礎法規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
員工月平均工資按照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應得工資計算平均值,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除此之外,并無其他法條直接關聯到月平均工資的計算方法。
其實,從法律規定來看,月平均工資的計算方法很簡單,就是每個月應得工資的平均數,但為什么還會存在計算錯誤的情況呢?究其原因,還是在于沒能正確理解何謂“應得工資”。
平均工資的應發與實發
在解決何謂“應得工資”之前,我們先來普及“工資”的法律定義。
根據法律規定,工資是指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勞動關系雙方的約定,以貨幣形式支付給員工的勞動報酬。
具體而言,工資由以下部分組成:
1)計時工資;
2)計件工資(其中包括按營業額提成或利潤提成辦法支付給個人的工資);
3)獎金(如年終獎、季度獎);
4)津貼(如崗位津貼)和補貼(如餐補、交通補貼等);
5)加班加點工資以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包括: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因病、工傷、產假、計劃生育假、婚喪假、事假、探親假、定期休假、停工學習、執行國家或社會義務等原因按計時工資標準或計時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資;附加工資、保留工資)。
然后,再來看法律意義上的“應得工資”。
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和雙方勞動合同的約定,根據上述所有工資組成部分計算應支付給員工提供了正常勞動情況下的工資即為法律意義上的“應得工資”,但由于存在以下工資扣減的情形導致員工實際到手工資(以下稱“實發工資”)一般會少于應得工資:
用人單位可依法從員工工資中代扣或者代繳下列費用:
(一) 員工本人工資的個人所得稅;
(二) 員工個人負擔的社會保險費;
(三) 協助執行法院判決、裁定由員工負擔的撫養費、撫養費、贍養費;
(四)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由用人單位從員工工資中代扣或者代繳的其他費用;
用人單位可以從員工工資中扣減下列費用:
(一) 員工賠償因本人原因造成用人單位經濟損失的費用;
(二) 用人單位按照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對員工進行的違紀經濟處罰;
(三) 經員工本人同意的其他費用。
用人單位每月扣減前款第(一)、(二)項費用后的員工工資余額不得低于最低工資。
平均工資最低和最高的限額
需要強調的是為平衡員工與用人單位雙方權益,《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也為“月平均工資”設定了最低和最高的限額。
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計算。
勞動者月平均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平均工資的工資總額
在聊平均工資前需要了解工資總額的概念。
工資總額是一年內單位發給全體職工的全部勞動報酬,不僅僅是每個月每個人工資卡上的工資總和。統計制度規定,工資總額是稅前工資,所以工資總額還包括單位從個人工資中直接為其代扣或代繳的個人所得稅、住房公積金和社會保險基金個人繳納部分等。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勞動工資統計報表制度是一項以企業、事業、機關、民間非營利組織等法人單位為調查對象的統計調查。工資統計的是單位就業人員,而個體就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非單位就業人員不在工資統計范圍內。也就是說目前統計部門公布的平均工資不含個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