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考時事熱點評論
2017年國考時事熱點評論
一場國家公務員考試馬上就要來臨了,作為考生的你,做好相應的時事政治的復習的準備了嗎?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2017年國考時事熱點評論以供大家閱讀。
2017年國考時事熱點評論1、國考漲價的酒店不應太"任性"
又是一年國考季,本周日,一年一度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就要正式打響,而提前打響的恐怕不只國家公務員考試本身,很多參加考試的人們還將面臨提前訂房的苦惱。苦惱的是住宿價格水漲船高,一些國考考點附近的房價是平時的兩倍以上,有的甚至高達四倍。
拿武漢地區的湖北經濟學院考點來說,在11月23日10:00可以打印開始,湖北經濟學院周邊房價20分鐘內瞬間集體漲價。在考試期間,快捷連鎖酒店中,離湖北經濟學院稍遠的如家酒店房價由119元起瞬間變為195元起,但實際上可預定的房價是245元起;離湖北經濟學院稍近的七天酒店的漲價更是讓人瞠目結舌,房價由120元起,瞬間變為557元起,且半天功夫就已滿房、無房可訂。
漲價的不僅僅是連鎖快捷酒店,考點附近的不知名小旅館也跟著漲價,價格由平時的50、60元一間的單間,瞬間跟漲到200元以上,漲價達到了平時房價4倍甚至更高的幅度。對于為何能如此肆意漲價,一賓館的負責人表示,考試的學生多,嫌貴的話,來晚了這價格都訂不到。不僅如此,即使提前低價預定好的房間,按照往年的情況,也有很多考生遭遇賓館酒店失信,強制要求訂房者做出加錢或者退訂的選擇。
其實,近些年來,逢國考、省考、高考、考研等大考時,考點附近的賓館酒店必伺機漲價已成為他們心照不宣的行業慣例。即使房價漲得過于離譜的高,即使遭遇預交定金后被要求加價或退房,畢竟一年一度的考試十分重要,畢竟只需要住一兩天,住的太遠不方便又怕耽誤了考試或考試前期的休息,也只能忍著不情愿,無論漲價、毀約合理與否,吃個啞巴虧,仍然要把房間訂好。
很多考生本身就很拮據,而一些酒店、賓館卻借機漲價,加重了考生們的經濟負擔不說,影響備考心情、狀態甚至給考生帶來考試不便也不是不可能。從這個方面來說,瘋狂漲價的酒店、賓館真的有點不厚道。依照現有規定,酒店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隨時調整價格,物價部門無權干涉。但是這個價格調整是不是也應該有個限度?漲價4倍以上是不是仍然屬于合理的漲價幅度?相關管理執法部門的規定是不是也應該適當地改一改?對于毀約漲價的不誠信酒店、賓館,相關部門是不是也應該主動走出來管一管?
期望相關部門能夠針對大考期間,考點附近的酒店、賓館坐地過分漲價、有損社會公德的“趁火打劫”的任性行為,改一改不盡合理的舊規、治一治不得人心的風氣。也期望涉入其中的酒店、賓館在一心任性漲價的同時,也應該在考生的住宿服務和住宿安全方面上多花點心思。
2017年國考時事熱點評論2、器人產業創造新"人口紅利"值得期待
世界機器人大會于11月23日至25日在京舉行。世界最先進的機器人和產學研領軍者在此云集。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開幕式,并宣讀了主席致大會的賀信和的批示。習近指出,中國將機器人納入國家創新重點領域;指出,創造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中國正加緊制定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助推本土機器人在研發、推廣應用以及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發展。
人口紅利的消失,未來勞動力的短缺將是一個中長期現象,制造業自動化程度提高十分迫切。在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制造業迅速進入機器人時代已成為大勢所趨。這無疑讓制造業看到了減成本、增效益的新希望:在人口紅利逐漸消退之時,正是機器人產業創造新的“人口紅利”的大好機會。
我國勞動力人口自從2012年出現拐點后,總量持續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不含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9.16億人,比上年末減少371萬人,這已是第三年連續下降。不難看出,勞動力人口數量絕對增長沒有了,出現了標志性的轉折點,勞動力人口絕對數量開始下降已經是一種常態性的大趨勢,表現在制造業上,就是以操作工人為代表的勞動力短缺。
一方面是制造業的勞動力短缺成為掣肘,另一方面,制造業的成本也在不斷推高。而造成制造業成本高企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勞動力成本的居高不下,資料顯示,依據經生產力調整后的工資水平,中國工人從2004年的4.35美元時薪漲到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面對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和經濟下行,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利潤大幅下滑,制造業要維持高額的人力成本顯然難以為繼,需要改變現狀。
曾幾何時,制造業憑借人海戰術,造就了做大制造業的成功傳奇,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需要,隨著制造業減員增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意識日益增強,隨著企業成本核算的客觀需要,信息化、科技化和智能化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上。過去一些企業之所以不愿意在生產的智能化上投資,是因為感覺人工勞動力便宜,智能化作業成本太昂貴。經過深思熟慮,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建設智能化流水線,不僅生產效率提高了,成本下降了,經濟效益也明顯提升,“機器人替代工人”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
工業機器人是自動化技術發展的高度產物,它綜合了計算機、控制論、機構學、信息和傳感技術、人工智能、仿生學等多學科,由操作機、控制器、伺服驅動系統和檢測傳感裝置構成,是先進制造技術領域不可缺少的自動化設備,它的應用是一個國家工業自動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乃至“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必須大力推廣工業機器人的實際應用。
今后幾年,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將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機器人產業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一個子系統,作為實現智能制造的一個重要措施,國家相關部門正在加快制定和實施行業發展規劃和線路圖。制造業要實現要素驅動和創新,要實現新的增長點,就必須盡早布局自動化生產,沒有智能化,制造業要想實現轉型升級很難。
面對勞動人口繼續呈現下降和短缺的趨勢。這意味著未來若干年人口紅利趨于消失,導致經濟要過一個“減速關”。要正視趨勢,更要坦然接受,還要積極應對。前不久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人口政策的密集調整,和人口紅利逐步消失有很大關系。
在人口紅利拐點來臨和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工業機器人逐步走進公眾的視野。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推力”、人口結構變化造成勞動力短缺與制造業用人成本趨勢性上升的“拉力”和產業政策扶持的“催化力”正觸發著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蓬勃發展。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也成為了自動化企業新的戰略增長點。
從工業機器人行業來看,未來技術發展的關鍵在于機器人與其他自動化系統的無縫集成和控制,以及機器人與人共同工作的安全保障。無論是驅動系統還是運動控制,創造小、輕、快、安全和更智能更柔性的機器人,將是未來主流技術發展趨勢。工業機器人的越能夠體現核心技術,越能夠體現“人的尺度”,那么,機器人產業創造的新“人口紅利”就越大,急會更人性化,也更有效能。
2017年國考時事熱點評論3、間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一個國際性構想,具有覆蓋范圍廣、建設周期長、涉及領域寬等特點,需要在廣泛空間進行開發建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空間科技大有可為,也必須有所作為。
近幾十年來,空間科技發展非常迅速。現在,利用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可以對全球大范圍和重點區域進行動態觀測,這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基礎性、戰略性意義。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衛星、機載遙感系統和北斗導航系統等空間技術實現了快速發展。我國的陸地觀測衛星數據接收站網已覆蓋我國陸海全部面積、亞洲70%的面積,接收技術指標達到國際水平。而地球大數據則是在對地觀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字地球的具體呈現。新一代數字地球將充分分析和挖掘空間對地觀測大數據,能夠為全球氣候變化、減災防災、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糧食安全和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決策提供技術支持。空間技術具有宏觀、快速、準確獲取數據等特點,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資源環境格局與發展潛力認知研究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提供基礎性、精準性數據和宏觀、前期戰略咨詢。空間技術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助力打造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新模式,突破“胡煥庸線”。基于遙感技術對“胡煥庸線”進行30年連續動態觀測并結合統計數據分析,可以發現,“胡煥庸線”兩邊人口密度差異在局部發生變化,但總體上變化不大。這說明傳統農業經濟在突破“胡煥庸線”上的作用是有限的,也意味著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必須走創新驅動的新模式。應在堅持資源利用、生態保護同經濟社會發展耦合的前提下,形成獨具特色的干旱區經濟發展新模式,帶動各類人才向西流動,突破“胡煥庸線”,進而不斷提高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助力“一帶一路”沿線現代農業、現代旅游業等的發展。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旅游業,可以充分利用空間科技。例如,借力空間科技,可以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水資源分布、農業空間結構和農業發展機遇、主導性中心城市和城鎮化格局,更好發展現代農業;可以分析生態系統空間和時間演進情況,分析古絲綢之路文化與自然遺產的時空分布,促進旅游經濟發展,進而發展數字旅游、虛擬旅游、科技旅游等。
助力構建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的國際科技合作框架。我國可以大家共同關注的科技問題為牽引,與上合組織和東盟國家開展實質性合作研究,尤其是在氣候變化、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現代農業、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等領域開展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提高我國在相關領域的話語權。
助力建設“絲路空間信息驛網”,形成覆蓋“一帶一路”的絲路亞非歐大視野。目前,我國第四個也是在境外建設的第一個陸地衛星數據接收站——北極站已啟動建設并將落地瑞典,建成后將形成覆蓋北極、歐洲的衛星接收能力。借助這一平臺,開展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輸出虛擬地面站、數據處理技術、空間信息應用等工作將更有優勢;建設“一帶一路”空間大數據共享共用系統工程,實現數據信息服務、互聯網業務和國際通信業務領域的互聯互通也更為可能。
具備開放、合作、共贏等特點的“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一條經濟之路、貿易之路,也是一條科教文化發展之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科技可以充分體現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意義和支撐作用。
看了2017年國考時事熱點評論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