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四種形態”要強化辯證思維
運用“四種形態”要強化辯證思維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對黨風廉政建設規律認識的理論升華,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部署。各級紀委要正確理解和把握運用“四種形態”,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水準和把握政策能力,實現懲處極少數、教育大多數的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現在,學習啦小編給你分享一下如何運用“四種形態”來強化辯證思維。
強化辯證思維的方法一、正確把握“樹木”和“森林”的關系
深刻理解“四種形態”的內涵,關鍵是正確把握“樹木”和“森林”的關系。
咬耳朵、扯袖子、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就是通過對“樹木”有針對性地打預防針,來預防“樹木”生蟲、生病,保護“森林”健康成長,從而保證全黨的良好政治生態。
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成為大多數,就是“治病樹”,早治病,治小病,防止小病發展成大病,甚至傳染別的“樹木”,影響整個“森林”的健康。
對嚴重違紀的重處分、作出重大職務調整的是少數,是對嚴重患病的“病樹”進行救治,體現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既不一棍子打死,又嚴肅紀律,防止其成為“爛樹”。
對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極極少數,就是堅決懲治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的腐敗分子,拔掉“爛樹”,防止傳染整個“森林”,遏制腐敗蔓延勢頭。
可見,“四種形態”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相互促進、環環相扣、渾然一體,層層設置防線,凸顯的是對全體黨員的全覆蓋、對違紀行為的零容忍,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現實路徑。
強化辯證思維的方法二、正確把握“懲前”和“毖后”的關系
王岐山同志強調,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們黨從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刻的歷史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懲前”是為了“毖后”, “治病”是為了“救人”,“懲”是為了“救”。
實踐“四種形態”,就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現實需要,也是紀委監督執紀問責必須堅持的方針。懲治腐敗,“療效”才是硬道理。
既講問題導向,又重效果導向;既抓大抓要,又抓早抓小,不能顧此失彼。運用好政策策略,從重點盯違法轉向全面盯違紀,從重點盯“極極少數”轉向合理運用“四種形態”,健全協調機制,改進紀律審查方式,從“一對一、點對點”向“系統抓、系統查”轉變,從“辦大案要案”向“抓早抓小”轉變,用紀律管全黨治全黨。
進一步擴大談話函詢覆蓋面,清理暫存線索,堅決把存量減下來;善于使用黨紀處分、組織處理等方式,使紅臉出汗成為常態,堅決遏制住腐敗增量。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關口前移,像大夫治病一樣,懲前為了毖后、治病為了救人。監督執紀不能只當“伐木工”,拔“爛樹”;還要善于當“園丁”,治“病樹”,立足于凈化和保護整個“森林”生態。
強化辯證思維的方法三、正確把握“治標”和“治本”的關系
實踐“四種形態”是我們黨正風反腐、標本兼治,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根本舉措和現實路徑,體現了“治標”和“治本”同時發力。
在“治標”上,保持力度不減、節奏不變,持續保持遏制腐敗的高壓態勢,努力實現不敢腐的目標。各級紀委要強化紀律審查,針對性質和程度不同的違紀行為采用不同的處置方式,對程度較輕的違紀行為敢于亮劍,對“少數”、“極極少數”嚴重違紀行為施以重拳,依紀依規嚴肅處理。
突出懲治對象,嚴懲頂風違紀者,形成持續威懾。在“治本”上,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強化不能腐;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按照忠誠干凈擔當的標準選好人、用好人,強化不想腐。
各級黨組織、紀委要創新思路方法,注重抓早抓小,經常了解并動態分析黨風廉政建設形勢和黨員隊伍狀況,以紀律為準繩,把快要或剛剛踩到紀律底線的黨員及時拉回正軌。
同時,督促各單位查找存在的紀律、作風和廉潔風險,及時有效防控風險。
這方面,要堅決防止把嚴重違法問題“大事化小”,僅做違紀處理而不移交司法機關,更不能只“咬耳扯袖”,避重就輕。要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犯錯誤的黨員干部深刻認識錯誤,主動向組織說明問題。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看過“運用“四種形態”要強化辯證思維”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