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強化教學研究落實教育創新
時間:
詹斌1由 分享
論文摘要:教學研究是當代高校工作的核心環節,教學質量是教育活動的關鍵,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是教育活動的目標與追求,創新教育是以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學生主體充分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本文通過創新教育背景下教學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對教師教研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措施,以全面推進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增強教育活力、促進高校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
論文關鍵詞:教學研究;創新教育;發展
一、引言
教育作為由來已久的一種人類實踐活動,通過系統、有序、規范的方式傳授人類生產、生活經驗。教學作為傳遞知識、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與手段,通過相對有效、集約的途徑,使個體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人類歷史經驗的精華。培養人、造就人是其不變的主題,但是具體的培養目標、規格、方式和手段則表現各異[1]。教學研究就是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識地對教學領域中的現象進行研究,以探索和認識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研究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改進教學、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活躍學術氣氛、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當創新的理念與要求和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時,現有的教育體制、培養方式、人才培養規格等必然面臨挑戰與革新。我們需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全局,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大力開展教學研究,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育學學科的不斷完善與成熟。
二、加強教學研究的必要性
對教學研究的探討,既可以從目的論層面,憑借縝密的哲學思維,對教學的目的進行價值探討,用應然的規范屬性或價值法則予以說明;又可以從工具論或方法論層面,憑借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對教學的手段、方式、方法進行科學的探討。在創新教育的背景下,教學研究必然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內容與特點。
(一)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成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的核心,創新精神的培養與實踐能力的提高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
無論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重要性的再認識,還是一系列指導性文件中對創新教育、教育優先發展地位的確立,都對教育的改革發展、教育對社會發展貢獻率的提高寄予厚望,教學研究通過對教學領域各種現象的剖析和改進,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
?。ǘ崿F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項復雜、長期、持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和未來??v觀我國教育發展歷程,每次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都引起了教育的大發展。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都是教學研究的成果??梢哉f,沒有教學研究的發展,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教育進步。今后教育要發展、要創新,教學研究就需要永不止步,不能停止。
?。ㄈ┩苿訋熧Y隊伍建設的途徑
眾所周知,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和教育目標的完美實現,離不開兩支隊伍:一是教師隊伍;二是學生隊伍。其中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導力量,因此我們教師要認真完成教學工作,努力提高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社會培養棟梁之才,努力成為一名名師。教學中教師的品牌對教學研究的成效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名師名堂、百家講壇,表面上看與我們的普通授課沒什么兩樣,但為何會給聽講者的感覺和收獲卻截然不同呢?其中的奧秘就在于這些是名師在講。名師一流的水平、一流的方法、一流的手段加一流的設計使講課幾近完美,這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建立在高水平基礎上的高水平的教學設計。要想成為名師,就要不斷地進行教學研究,探索教學新方法和模式,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推動教學研究的建議措施
(一)育人為本,完善教學
1、創新教育的實施強調以育人為本,教學研究有利于教師深刻理解創新教育的內涵,更好地履行崗位職責。教師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除了具備扎實系統的專業知識外,嫻熟掌握教學方法也是其履行教師職責必不可少的,教有教法、學有學法,教師教法得當是為了學生學有所得,教學研究中對科學方法的關注研究有助于對人類知識文化的傳遞、繼承乃至發展、創新。
2、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漸次提高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隨受教育層次逐級提高漸進發展,這一過程符合教育規律和受教育者個體的身心發展、學識積累的規律。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學研究在教育目標的框架內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作出合理有序的安排,滿足不同時期學習能力發展關鍵期的要求,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當的教育,尋求個性化培養與學生身心發展共同規律的契合點,營造良好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把握差異,聯系實際
現代教育規模不斷擴充、形式類型多樣化的進程中,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育間的差異性日益顯著,即使是同一層次的教育也由注重共性向彰顯個性轉化。由于學科邊界的存在,同一學科的教師往往會形成特有的學科語言。因此,創新教育的背景下,對各科教學法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教學研究的目的在于確認共性的前提下,尋求產生差異的內在機理,把握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校由于其發展定位、培養目標、學生來源的不同,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選擇、實踐手段上的差異。通過教學研究,將教育活動的三要素教師、學生和教育內容緊密結合,在客觀環境與社會交往的共同影響下,把握教學規律,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
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既需要具備創新精神的一大批高層次拔尖人才,同時對普通勞動者的技能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現有的教學研究中,對職業教育特點與功能的把握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明晰職業教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特殊性,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構建體現職業教育特點和人才培養規格要求的教學體系。
?。ㄈ┯弥贫葟娀虒W研究
離開水平去談教研創新,提高教學實效性就會成為一句空話;離開發展去談實踐智慧,就是為落后尋找借口。因而,提高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水平、完善制度的設計與實施環節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因素。其中,政策就是導向,制度就是保障,起到的是先導和預設的作用。因此,讓一切教學研究的創新源泉充分涌現,讓一切有志于教研創新的教師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設立制度去調節行為、規范關系,促使現實向人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保證行為主體能獲取與其努力相一致的收益,在政策支持、評價激勵、培養人才等方面給予明確的、有力的、可持續的制度保證,建立合理化、規范化的教研創新制度勢在必行。
四、結語
教學研究基于教學實踐又直接作用于教學實踐。其任務是探討教學工作和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實際存在的問題;其目的是通過教學問題的研究,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教學學術品味的提升,促進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革新。無論教學研究研究教學的什么問題,大問題抑或小問題,最終還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和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教師必須做到教學研究常態化,讓教學研究成為每一位教師習慣性的學術行為,這樣,學生才會受益,教學質量才會提高,學校才受歡迎,人才培養質量才會很高,就業率才能提升,大學才有自己的品味和精神。
論文關鍵詞:教學研究;創新教育;發展
一、引言
教育作為由來已久的一種人類實踐活動,通過系統、有序、規范的方式傳授人類生產、生活經驗。教學作為傳遞知識、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與手段,通過相對有效、集約的途徑,使個體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人類歷史經驗的精華。培養人、造就人是其不變的主題,但是具體的培養目標、規格、方式和手段則表現各異[1]。教學研究就是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識地對教學領域中的現象進行研究,以探索和認識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研究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改進教學、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活躍學術氣氛、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當創新的理念與要求和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時,現有的教育體制、培養方式、人才培養規格等必然面臨挑戰與革新。我們需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全局,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大力開展教學研究,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育學學科的不斷完善與成熟。
二、加強教學研究的必要性
對教學研究的探討,既可以從目的論層面,憑借縝密的哲學思維,對教學的目的進行價值探討,用應然的規范屬性或價值法則予以說明;又可以從工具論或方法論層面,憑借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對教學的手段、方式、方法進行科學的探討。在創新教育的背景下,教學研究必然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內容與特點。
(一)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成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的核心,創新精神的培養與實踐能力的提高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
無論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重要性的再認識,還是一系列指導性文件中對創新教育、教育優先發展地位的確立,都對教育的改革發展、教育對社會發展貢獻率的提高寄予厚望,教學研究通過對教學領域各種現象的剖析和改進,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
?。ǘ崿F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項復雜、長期、持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和未來??v觀我國教育發展歷程,每次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都引起了教育的大發展。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都是教學研究的成果??梢哉f,沒有教學研究的發展,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教育進步。今后教育要發展、要創新,教學研究就需要永不止步,不能停止。
?。ㄈ┩苿訋熧Y隊伍建設的途徑
眾所周知,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和教育目標的完美實現,離不開兩支隊伍:一是教師隊伍;二是學生隊伍。其中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導力量,因此我們教師要認真完成教學工作,努力提高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社會培養棟梁之才,努力成為一名名師。教學中教師的品牌對教學研究的成效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名師名堂、百家講壇,表面上看與我們的普通授課沒什么兩樣,但為何會給聽講者的感覺和收獲卻截然不同呢?其中的奧秘就在于這些是名師在講。名師一流的水平、一流的方法、一流的手段加一流的設計使講課幾近完美,這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建立在高水平基礎上的高水平的教學設計。要想成為名師,就要不斷地進行教學研究,探索教學新方法和模式,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推動教學研究的建議措施
(一)育人為本,完善教學
1、創新教育的實施強調以育人為本,教學研究有利于教師深刻理解創新教育的內涵,更好地履行崗位職責。教師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除了具備扎實系統的專業知識外,嫻熟掌握教學方法也是其履行教師職責必不可少的,教有教法、學有學法,教師教法得當是為了學生學有所得,教學研究中對科學方法的關注研究有助于對人類知識文化的傳遞、繼承乃至發展、創新。
2、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漸次提高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隨受教育層次逐級提高漸進發展,這一過程符合教育規律和受教育者個體的身心發展、學識積累的規律。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學研究在教育目標的框架內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作出合理有序的安排,滿足不同時期學習能力發展關鍵期的要求,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當的教育,尋求個性化培養與學生身心發展共同規律的契合點,營造良好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把握差異,聯系實際
現代教育規模不斷擴充、形式類型多樣化的進程中,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育間的差異性日益顯著,即使是同一層次的教育也由注重共性向彰顯個性轉化。由于學科邊界的存在,同一學科的教師往往會形成特有的學科語言。因此,創新教育的背景下,對各科教學法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教學研究的目的在于確認共性的前提下,尋求產生差異的內在機理,把握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校由于其發展定位、培養目標、學生來源的不同,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選擇、實踐手段上的差異。通過教學研究,將教育活動的三要素教師、學生和教育內容緊密結合,在客觀環境與社會交往的共同影響下,把握教學規律,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
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既需要具備創新精神的一大批高層次拔尖人才,同時對普通勞動者的技能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現有的教學研究中,對職業教育特點與功能的把握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明晰職業教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特殊性,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構建體現職業教育特點和人才培養規格要求的教學體系。
?。ㄈ┯弥贫葟娀虒W研究
離開水平去談教研創新,提高教學實效性就會成為一句空話;離開發展去談實踐智慧,就是為落后尋找借口。因而,提高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水平、完善制度的設計與實施環節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因素。其中,政策就是導向,制度就是保障,起到的是先導和預設的作用。因此,讓一切教學研究的創新源泉充分涌現,讓一切有志于教研創新的教師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設立制度去調節行為、規范關系,促使現實向人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保證行為主體能獲取與其努力相一致的收益,在政策支持、評價激勵、培養人才等方面給予明確的、有力的、可持續的制度保證,建立合理化、規范化的教研創新制度勢在必行。
四、結語
教學研究基于教學實踐又直接作用于教學實踐。其任務是探討教學工作和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實際存在的問題;其目的是通過教學問題的研究,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教學學術品味的提升,促進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革新。無論教學研究研究教學的什么問題,大問題抑或小問題,最終還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和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教師必須做到教學研究常態化,讓教學研究成為每一位教師習慣性的學術行為,這樣,學生才會受益,教學質量才會提高,學校才受歡迎,人才培養質量才會很高,就業率才能提升,大學才有自己的品味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