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衛生服務高級職稱論文期刊范文
山西省衛生服務高級職稱論文期刊范文
公共衛生是保障我國公民基本醫療權利的重要手段,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山西省衛生服務高級職稱論文期刊范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山西省衛生服務高級職稱論文期刊范文篇一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淺議
[提要] 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為此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為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現狀,實現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的目標,2009年4月6日我國醫藥衛生體制邁出重大改革步伐,新醫改方案在正式實施,而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新醫改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論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性
收錄日期:2016年6月6日
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提出的背景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使全體公民都能得到可獲得性、非歧視性和可接受性的基本公共服務(公共產品),使每個公民都可以享受到均等化、普遍化、一體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內涵可從兩個角度理解:從保障公民健康權益的角度看,意味著人人享有服務的權利是相同的;從服務的內容看,是根據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財政承受能力確定的,既有面向全體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也有面向不同群體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西方發達國家為強化政府對公共經濟領域的壟斷地位,并克服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推動公用事業等重要行業的國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或均質化,這是均等化概念的最初體現。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基本衛生服務的概念。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12年11月14日,在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在“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中,首先強調的就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標志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指出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2003年的SARS事件直接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領域存在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衛生資源投入分配不均等現狀。因此,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關鍵所在。
二、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障礙分析
(一)公共財政體制不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有人認為,公共財政體制不完善是首要問題。賈金忠等通過對我國農村地區政府對衛生投入的現狀分析,發現各縣衛生事業經費雖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但鄉村兩級的衛生經費投入明顯不足。也有學者對江蘇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籌資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城市的預算支出比農村高,財政明顯偏向于城市,因為江蘇實行城市偏向型的財政政策。此外,疾控機構的經費保障和保障標準不統一,也是導致公共衛生服務和公共產品提供不均衡、公共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各級政府職責不明確。政府在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時的職責不明確,應當在制度構建、投入和監管方面體現政府的主導趨勢。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政府需要加強政策宣講,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并健全投入、考核機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社會性工程,各級政府之間的科學分工是落實該任務的基礎,只有明確各自職責才能保證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有序進行。
(三)法律保障體系不完善。目前,國內缺乏一部系統的、全面的衛生法律法規。因此,政府需要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管理規范,根據本轄區的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和條件,制定適宜可行的管理方案,規范九大項目的管理制度和規范操作流程,使基層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三、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存在的挑戰
(一)從公共衛生服務籌資來看,地方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公共財政體制不完善從根本上制約著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進程。國際經驗顯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以公共財政能力的均等化為基礎和實現手段的。我國長期以來形成城鄉分割的二元分割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在城鄉、地區之間存在嚴重不平衡。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供給實行非均衡供給制度,東中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財政能力差距非常大,基于戶籍制度的資源分配體制也給不同人群之間公共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服務水平造成梯度差距。
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費用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這些地區采取一些基于戶籍制度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無一例外都只免費向具有本地戶籍的居民提供,流動人口、外地戶籍人口無法享用這些“增值服務”。政策固然是提高了地區內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可及性和服務水平,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是有違“均等化”的設計初衷和基本價值理念的。
(二)從公共衛生服務資源來看,經濟落后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是制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瓶頸。影響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的難點在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這也是未來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突破點。這些地區本身存在機構、人員、基礎設施和設備等資源“先天不足”,一些農牧區地廣人稀,居民的地理可及性非常差,開展以人群為基礎的公共衛生服務具有特殊難度。
(三)人民群眾的預防保健和主動尋求健康服務意識尚不成熟。我國居民的尋醫行為尚不成熟,預防保健意識沒有在全人群中得到普及,一些人習慣于有病不醫,或者不認為“預防”和健康生活方式是保持個體健康的重要因素。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顯示,因應就診而未就診的人口占37.6%,其中對未就診的原因的回答中,經濟困難原因占19.3%,而自感病輕占到36.4%。還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受傳統習慣影響,不愿意主動尋求醫療衛生服務。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實際上要達到的效果是使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對于每一個公民都是可以獲得的,要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對于全體公民的地理可及性、經濟可及性和資源可及性,關鍵在于解決經濟、組織、社會文化上的限制服務利用的障礙。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政策應當在減少地區和人群差距、加強機構和人員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等方面持續改進,以促進均等化目標的最終實現。
四、改進建議
為了有效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一是要把保障與改善民生作為重要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明確地表達了保障與改善民生的政治主張。基本公共衛生對社會成員的可及性是保障與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二是要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應當充分估計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在縮小城鄉差距中的作用。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已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嚴峻挑戰。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對于調節收入分配、緩解貧富差距有重要的作用。健康公平是構建社會和諧的基礎性工程,維護公眾健康,對促進社會公平意義重大;三是要努力減輕疾病經濟負擔。經測算,2005年我國疾病直接經濟負擔為9,753億元,間接負擔約13,853億元,兩者合計占當年GDP的13%。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基本公共衛生是達到21世紀“人人享有健康”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建設可持續衛生系統的基本要素;四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保障社會成員公平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逐步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實現人的公平發展的重要措施。
主要參考文獻:
[1]樊繼達.統籌城鄉發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61.
[2]于香情,李國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然性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30.2.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山西省衛生服務高級職稱論文期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