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工程師論文范文
工程的本質就在于創新,工程創新能夠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改善人們生活,不斷建構理想的生活環境,促進社會文明發展。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高級工程師論文范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高級工程師論文范文篇1
淺析建筑地基施工技術方法
在所有建筑中,良好的地基能夠確保建筑物安全穩定。地基主要是指直接承受建筑構造物荷載影響的部分,處于建筑物的最底層。通過基礎建設使土層與建筑物融合為一體,是直接接觸土層的部分,同時還承受著房屋墻、柱傳來的巨大荷載,通過地基自重把壓力傳導到土層。在技術層面,地基有多種類型,按施工情況分,地基可分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兩種,對那些不需改變地基工程性質就能完全實現標準的地基叫做天然地基,對已進行加固后的地基稱為人工地基。改善支承建筑物的地基,這類地基承載能力或抗滲能力較強,需要一定的工程技術才能實現改善效果,這類地基分為基礎工程措施和巖土加固措施兩類。一些地基工程只是一般性建設工程,并不改變地基工程性質,而只采取基礎工程方式進行建設。在進行建設時,要根據工程結構、性質、效果合理選定適當基礎形式,滿足工程建設需求。
1 地基設計施工要求
地基質量關系著建筑物的整體安全,只有通過合理的設計,才能滿足工程建設需要,起到穩定建筑物的作用,在地基設計施工時,一定要按照化要求,合理組織工程設計和施工,確保工程質量,避免出現工程事故,如果出現事故,則事后補救就會出現困難,影響了工程進度,增加了成本投入。
1.1 地基設計要求
地基設計要牢牢把握好幾個主要原則,要根據施工現場情況,做好地質、環境調研,力求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滿足當地環保要求,使能源利用更加充分、資源使用不增加浪費;施工現場巖土情況,需要通過大量的測驗形成工程勘察綜合參考資料,用科學精確的數據指導設計,設計時,需要全面的考慮建筑結構類型、材料選擇與施工條件等因素各類因素影響,通過全面精心的設計,實現技術與工藝的有機融合,設計方案可操作性,形成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方案。通過實踐總結,進行地基設計時,需要嚴格把握好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基礎底面單位面積壓力一定要小于地基允許承載力,這樣才能保證最大承載力,使建筑更加穩固;二是建筑物沉降值一定要小于允許變形值,這樣在地進行地面部分建設時,才能確保堅固;三是地基無滑動危險,實現與地層的牢固接觸。在進行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地面部分建筑物的大小,這樣就能夠科學合理的計算出地基承載強弱參數,所以說,地基設計時,一定要從這三個方面綜合分析,不能只顧一方面,而不重視其他方面,對不符合設計理念的,要進行整改,直到達到建筑物對地基設計的要求為止。
1.2 地基施工要求
施工環節相當重要,在通過設計階段后,就進入了整體施工階段,為了確保建筑物安全、正常使用,則需要嚴格按照文字設計要求,強化施工管理與過程控制,保證地基荷載力符合標準規范,地基建設中,要全面做好質量控制,避免出現破壞、收縮、壓縮、凍脹、濕陷等問題,使地基結構穩定可靠,不出現變形。
2 地基施工方法
地基施工中,按不同使用途徑可以把埋深不大、只需挖槽、簡單排水等普通施工叫做淺基礎,通過這類工程建設,能夠保證建筑物與地基的接觸面積擴大,強化地基力量,同時保證上部荷載能夠得到擴散,形成穩定的基礎。在各類淺基礎施工中,已經形成了不同的用途,一般分為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三種類型,不同的起到不同的作用。深基礎主要是在淺層土質不符合工程建設要求的情況下,需要把基礎進行深埋,達到鞏固的目的,深基礎包括樁基礎、墩基礎、沉井或沉箱基礎、地下連續墻等,通過深基礎建設,進一步分散上部荷載,使上部巨大的壓力通過轉移傳遞到周圍地層或下面較堅硬地層上。深基礎是當前非常多見的地基形態,不同的基礎有不同的施工方法,具體施工方法如下:
2.1 樁基礎
這是當前較為普遍使用的基礎,是非常傳統的地基處理方式。可以分別使用預制樁和灌注樁兩種方法施工,形成不同的地基狀態。預制樁施工主要是指將事先在工廠或施工現場制成的樁,通過長距離運輸,運送到施工現場,然后再使用沉樁的方式進行沉入,確保地基穩定;灌注樁主要是在現場進行施工,在現場做好直接樁位開孔作業,通過向孔內澆灌混凝土的方式完成作業,達到穩定的目的。
2.2 沉井和沉箱基礎
沉井也叫做開口沉箱,主要是通過事前預制,把上下開敞井筒進行沉入,下到地基里面,以此形成建筑物基礎地基部分的建設。而沉井剛度好、強度大、抗震強,其應用范圍較為廣泛,一般可做為承重基礎和防滲結構使用。沉箱也叫做氣壓沉箱,整個結構、功能、開關等和沉井相類似,唯一不同之處是在井筒下部分開一個密閉的工作室,工作室保持干燥,便于施工人員進入工作室內操作施工,保證了工程質量與進度。
2.3 地下連續墻
這類地基主要是使用專門機具在地基中進行造孔、泥漿固壁、灌注混凝土等施工,形成堅固耐用的承重或防滲結構物,保證地面建筑承載能力。這類地基主要用在水工建筑物施工中,同時也能在土木建筑擋土墻、地下工程側墻等施工中,得到良好應用,一般情況下,要求厚40~130cm,才能達到防滲效果。
2.4 土基加固
這是一種改善施工,通過對土基施工改善地基的工程性質。從操作方式上看,土基加固方法分為換土法、碾壓法、強夯法、爆炸壓密、砂井、預壓砂井、振沖法、灌漿、高壓噴射灌漿等,不同的方法呈現不同的效果,這就需要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現場環境、地質結構等做好方法選擇,保證施工質量與安全,達到使用目的。
2.5 巖基加固
這類基礎是需要對一些軟層進行加固,對少裂隙、堅硬巖、強度高、滲透性低的就可以做自然地基使用,不需要進行處理,這是天然地基。對那些因長期風化的軟巖、節理裂隙多的巖石,一定要做好地基加固施工,確保地基的穩定性,巖基加固包括開挖置換、設置斷層、錨固、灌漿等方法,不同的方法產生不同的施工效果,其目的也不同,要根據建筑規模與功能進行選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基施工質量直接影響著整個建筑物安全,只有在地基施工時,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利用可操作的方法做好設計與施工,才能滿足地面建筑物剛性需求,保證建筑物結構安全。
高級工程師論文范文篇2
淺議智能建筑設備系統集成技術應用
智能建筑是建筑工程的組成部分,其中關聯性、不確定性以及高維數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特征。所謂智能建筑就是將先進的技術運用在建筑中,其中包括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同時要加強對建筑的監控。保護建筑的使用者信息,提高建筑管理的合理化和規范化,將建筑、資源與管理有機結合。最終滿足建筑的的需求以及居住者的需求,提高建筑的靈活性和舒適度。
1 系統總體設計思想
對于系統集成來說,主要是對設備和信息兩個方面的集成。設備集成,顧名思義就是運用相關的技術來對設備進行優化,減少設備的投入。這樣就會降低施工流程的復雜化,也會減少后期的維護工作。可以將線路的布置和技術的運用等方面通過一個平臺來完成。信息集成主要是為了滿足建筑智能系統之間對于信息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的共享,以供相關的負責人對信息進行判斷,進而準確地做出決策。
對于控制系統來說,主要可以分為三個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分別是計算機控制系統、中央操作站以及現場顯示觸摸屏,其中計算機控制系統也被稱為下位機,其他兩個部分為上位機。上位機和下位機所采用的操作系統存在著差異,其中,下位機主要用數字控制器,而上位機則運用Win-dows 2000Pro操作系統。整個控制系統包含多個子系統,都是智能建筑較為常見的基礎設施。接下來,筆者對這些系統進行逐一介紹,希望能夠給人提供參考。
1.1 就地計算機控制系統。這種控制系統主要是實現對現場設備的控制,進行數據的采集,然后傳送給上位機,包括設備的運行狀態或者是其他的重要數據。另一方面,如果設備出現了故障現象,直接數字控制器就會發出一定的報警信息,可以將報警的對象、時間等因素直接上報給上位機。在整個控制系統中,只有就地計算機系統完成了對設備的直接監控。提高了智能建筑設備系統的集成。
1.2 中央操作器。這項操作系統在進行控制的過程中要與計算機系統相互配合,形成集散控制系統。因其本身具有對數字的處理能力,因此可以對采集來的信息進行系統的統計。進而形成對數據的有效整理。在實現建筑設備集成的過程中,中央操作站還要體現出一定的管理功能。作為一個總的管理者,要實現上位機對下位機的遠程參數、設備的整定以及對控制功能的選擇。在智能建筑設備集成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對中央操作站進行具體的分析時,可以將其優點進行清晰地展現,進一步增強其高速性以及可靠性等特點。
1.3 實現對數據的交換。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中央操作器的主要任務就是發送指令,要和現場控制器進行配合,現場控制器處于一定的從屬位置。要實現數據的傳送必須符合一定的標準,其中數據要滿足8位的要求,一次所傳輸的數據要在255之內,若過多就需要進行分解。傳送的順序主要是由低到高。然而對于不同的符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另外對于傳輸的起始,都有一定的標志。為了滿足通訊的需求,進一步提高通訊的可靠性,需要用到校驗和,如果沒有達到校驗的標準就要進行數據的舍棄。
1.4 通信方式。事實上,數據在傳送的過程中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根據數據的傳輸狀態不同可以將通信方式分為很多中,其中單工通信、半雙工以及全雙工等通信方式是較為常見的三種。在現如今的通信線路中,對于半雙工方式的運用較為普遍。其中數據的傳輸速率是保證數據傳輸效率的重要指標,也能夠對信息的傳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中要注意調制速率這一因素,是指脈沖信號經過一定的調試之后所顯示的傳輸速率。信號在調制過程中,單位時間內調制信號波形變化次數,也就是單位時間內能調制的調制次數,其單位是波特(Baud)。調制速率和數據信號速率在傳輸的調制信號是二態串行傳輸時,兩者的速率在數值上是相同的,否則就不一樣。
2 系統集成中決策支持系統需要解決的問題
集成后的系統往往很龐大,這個龐大的系統的復雜性并不是其組成的各個子系統的復雜程度的簡單代數和,往往是各個子系統復雜程度之和的幾十倍甚至數百倍,而我們常常面臨著這樣的大系統中的組織管理、協調、規劃、預測和控制等重大決策問題。這些問題的特點表現在層次結構上越來越復雜,空間活動的規模上越來越大,時間尺度上越來越快,后果和影響上越來越廣泛和深遠。系統的復雜性和因素的模糊性,給系統帶來了新的問題。
2.1 知識獲取的不完全性
由于受認知過程的復雜性和認識水平的制約,此時人們獲得的數據往往是不精確的,即有所了解,但不全面;有所掌握,但不肯定;有所估計,但不確切。
2.2 推理規則的過于經驗化
此時,決策所需的規則往往是經驗式的。規則的前件或后件所包含的概念外延不清晰。用精確數學模型已經不能較好的描述這些大量存在的模糊概念了。
2.3 約束指標的不確定性
決策約束指標可能不是定量的指標,往往是類似如較大、很高、非常快等自然描述語言。
3 國際系統集成技術發展
根據歐洲智能建筑集團(EIBG)的分析報告,國際上對智能建筑系統集成技術的發展,大致劃分成三個技術發展階段。1985年前為專用單一功能系統技術發展階段,形成了七個子系統1986年-1995年為多個功能系統技術向多系統集成技術發展階段,將上述七個子系統集成為三個系統進行運轉,這三個系統為:BMS樓宇管理系統(把BAS、FAS、SMS集成在一起)、OAS辦公自動化系統、CNS通信與網絡系統。
4 我國系統集成技術發展
我國智能建筑系統集成技術發展較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即將建成的鄭州國際會展中心,它采用了一體化的IBMS集成模式,主要包括樓宇自控系統、綜合安防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通信網絡系統、會展管理信息系統等,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近幾年我國在智能建筑系統集成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智能建筑系統集成是多學科、多技術的系統集成,因而開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統技術的開發、規范、標準化,就成為了我國發展智能建筑系統集成技術的核心關鍵,我國在開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統技術的發展研究剛剛起步,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結束語
作為建筑智能化系統集成的應用實例,該系統構建了綜合局域網絡及現場控制總線網絡,通過智能建筑專用軟件平臺,良好的實現了各相關功能子系統的互連、信息交換及資源共享,并為日常管理提供了先進的智能化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