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職稱論文發表(2)
基礎醫學職稱論文篇二
生態醫學模式的理論基礎研究
[摘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當前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特別是它無法體現生態環境在人類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一種新的醫學模式――生態醫學模式。本文從生態自然觀、系統論思想、生態倫理思想等多個方面進行歸納分析,生態醫學模式的產生與發展已具備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是醫學模式的必然走勢。
[關鍵詞] 生態醫學模式;理論基礎;研究
[中圖分類號] R-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4(c)-01-03
Study on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YU Xiuping,LIU Dianen,LIU Wenxiu,WANG Xiaoqin
(Weifang Medical College,Shandong Province,Weifang 261042, China)
[Abstract]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has exposed its defect gradually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Especially it can't reflect the importa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uman health.Therefore,we are likely to need a mew medical model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This paper analyses ecologic view of nature,system theory,ecological ethics and so on,then find there ha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edical model.
[Key words]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Theoretical basis; Study
20世紀70年代,一些專家提出,當前的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即以前人類的疾病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傳染病,而今后的主要疾病則是由社會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引發的“慢性病”,這一理念也得到了WHO的認同[1]。但是近年來的一系列傳染病,如2003年的SARS、在部分地區流行的禽流感、2009年的H1N1流感等,不僅給人類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態教育課,同時也對該醫學模式進行了一次全面檢驗,迫使人們不得不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后SARS時代存在的合理性作些思考[2]。
雖然不少學者已經看到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存在著缺陷,并在系統思維指導下提出了有別于“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概念,甚至有人提出了“大生態模式”、“四元醫學模式”、“人工-自然-生態醫學模式”、“整體醫學模式”、“大小宇宙相應模式”、“衛生生態學醫學模式”等,但作為一個科學概念的醫學模式,應該符合科學的要求并與已有的科學概念相融洽。“生態醫學模式”就是符合這樣要求的一個概念,它的產生有其廣泛的理論基礎。
1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
生態自然觀是隨著生物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的發展而提出的,馬克思、恩格斯理論也有豐富的生態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直接的理論來源[3]。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在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描述上認為,在人類物質生產活動中,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上,自然界始終處于優先地位,因為科學史證明了,自然界是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界;環境創造人,人也創造環境。人類不斷改造、支配自然界, 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類的烙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了自己。20世紀,科學特別是生態學的發展,豐富了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使馬克思生態自然觀又有了新的發展,強調人類與大自然及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上是平等的,人類不僅要尊重生命體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體本身,主張人與自然要和諧一致。這些充滿生態智慧的光輝思想,在醫學上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馬克思生態自然觀指導下的醫學認為,人類本身應與自然環境和體內環境和諧一致、共生共存、相互適應、共同發展,這也是生態醫學模式的主要觀點。
2 系統論思想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是以人類的疾病譜以及健康觀念的變化為依據的。通過分析發現,這種醫學模式的思維方式仍然是以“分析、還原”為特征的線性思維方式,它雖然考慮到了致病因素和治病方法不僅僅只有生物方面,還包括社會、心理方面,但是并沒有考慮全面,忽視了生態環境等因素。顯然,以“還原論”為指導思想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人類醫學研究的需要,這時就需要更先進的方法論及更完善的醫學模式,以“系統論”為指導思想的生態醫學模式便進入了人們的研究領域。
系統論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并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系統論強調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其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它認為,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系統論的基本方法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系統論不僅為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也為解決現代社會中各種復雜問題提供了方法論基礎,系統觀念正滲透到各個領域,也為醫學模式的研究開辟了新的思路。
生態醫學模式以系統論為指導,強調把健康和疾病放在全方位的背景下考察, 認為人是一個多層次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人的健康和疾病取決于這個復雜系統中各層次、各子系統的相互作用以及人體與外界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4]。疾病的發生除病原體這一外因外,還與人體內、外環境之間的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有關。
3 生態倫理思想
生態倫理又稱環境倫理,是伴隨著全球環境危機的到來而形成的一種全世界的倫理觀念。生態倫理觀以尊重和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為宗旨,以未來人類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倫理強調人的自覺和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存共融。但是在社會化、工業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無視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導致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引發了一系列傳染病,如瘋牛病、SARS等,嚴重危害了人類的健康。因此,人們必須吸取教訓,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泥潭,學會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物,在生態倫理思想的指導下實現人與自然的依存、共生、和諧。
生態倫理思想自古有之,如“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便符合當代的生態倫理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古代醫學形成了“人體陰陽五行說”、“自然診治”等具有現代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和實踐,這些都對當代醫學模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5]。生態醫學模式繼承了我國傳統的生態倫理思想,摒棄人類中心主義,把人擺在了自然界的正確位置上,認為人類應與不同層次的內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達到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使人的壽命達到理想水平。
4 學者對生態醫學模式的觀點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比生物醫學模式更具科學內涵,贏得了國內外學者對它的認同。但是隨著人類的科學認識與科學實踐的長足發展和進步,該醫學模式已經不能正確引領、指導醫學的發展,許多學者在如何消除其缺陷、建立新的醫學模式方面進行了探討。
將生態納入現代醫學模式的觀點早就有人提出過。陶功定教授在17年前就提出了“大生態醫學模式”的觀點,其專著《大生態醫學模式論-醫學未來發展戰略之哲學和倫理學論證》首創大生態醫學模式理論。他認為醫學正面臨新的革命,最佳的醫學研究方法就是確立一個充分體現人類理性精神而不是滿足于現有有利技術手段的宏觀的醫學理論形態。應該建立最佳的“醫學模式”,即以“大生態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盧焯明、陳詩慧等提出了“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會模式”。梁兆科認為:“目前倍受推崇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仍存在很大缺陷,能全面和深刻反映現代醫學實踐和認識的模式應為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他認為這一醫學模式既能全面地反映人的本質,反映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也能全面概括當代實踐領域,并能給健康下一個較完美的定義。在對中西醫學的比較研究中,很多學者認識了中西醫學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探討了在當前醫學模式下二者互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提出了人體生態醫學、人工自然生態醫學模式等觀點。
從認識發展的邏輯上來看,樹立生態理念,并適時將其納入醫學模式已經有了一定的思想認識基礎,生態醫學模式將成為引領未來醫學發展的基本模式。
5 傳統的生態醫學思想
傳統的中國醫學文化中有著豐厚的社會人文與醫學相統一的辨證思想,也體現著生態觀。
《黃帝內經》將人的生命活動放在自然和社會的生態環境來考察,確立疾病的形成原因、診斷、防治原理和思路、方法,生態醫學思想是貫穿全書的主線。《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在醫學實踐整體運動中貫穿平衡論思想,它的平衡觀十分豐富,包括自然界的平衡、人體內的平衡,以及體內外環境的平衡[6]。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即從兩個生態環境失調論疾病形成的原因。《黃帝內經》還有著順應環境四時、“形與氣相任則壽”、“志閑而少欲”的養生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心身健康觀,“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觀等順應自然發展的生態醫學觀[7]。
同樣,中醫學中的生態醫學思想也有著廣泛的應用歷史。中醫理論的本質和科學內核,始終是一種生態醫學適應理論,中醫強調整體觀、辨證施治和治未病都很好地反映了這一點[8]。如中醫的整體觀不僅重視人體自身組成的生態體,同時也強調人和自然生態環境應和諧統一,“人與天地相參”,就指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在觀察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同時,不能僅著眼于人體本身,應看到人與自然界是有機聯系的統一體。中醫治病強調辨證施治,它認為,疾病的不同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候;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證候,治療方法就不相同;而不同疾病如果證候相同,也可運用同一治療方法。
6 科學發展觀呼喚新的醫學模式
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一戰略目標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關鍵時期,各個社會層面的矛盾不斷加劇,全球性生態危機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不僅是發展理念的進步,也顯示出發展戰略和政策調整的方向,它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面臨的改革方向、總體模式和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上的指導意義不言自明。特別是思考醫學模式變革這樣重大問題,更應該自覺地遵循科學發展觀指引的方向[9]。
努力把握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平衡、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前提。同時,還要求必須把人的發展同資源的消耗、環境的退化、生態的脅迫等聯系在一起。而生態醫學模式也是以此為前提的。
生態醫學模式持有和諧平衡觀,與自然界及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相互適應。要求在對醫學中關于人的健康、疾病、診斷、治療、護理等相關學科理論的構建時,必須給包括病原體在內的自然界的其他成員以相應的存在空間;對于那些不和諧的因素、影響平衡的因素應通過相互磨合與調整的方式加以解決,對不適應問題的干預應該采取多元化的手段,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去除或回避。生態醫學模式還主張協調發展。某些科學技術成果的運用,有可能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重大沖擊,破壞人類自身的協調發展。在現代醫學中表現為醫源性與藥源性疾病、不合理的醫療資源配置、醫療高新技術的過度應用、醫患關系的僵硬、高額的醫療費用等,而這些都有望在生態醫學模式中得到緩解甚至是解決,從而使現代醫學回到協調、科學發展的良性循環中來。同時,現代醫學的協調發展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又是相互依賴的。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為現代醫學的協調發展提供外部條件;現代醫學有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這就使得人人都能享受同等的醫療資源,生理、心理、社會健康都有保障,也能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從而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為人們真正做到從生態學、社會學的角度防治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既是生態醫學模式的主導方向,也是建立生態醫學模式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張田勘,宋立新.疫病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182-184.
[2]劉典恩,楊瑞貞.生態醫學模式:后SARS時代的選擇[J].醫學與哲學,2003,24(11):27.
[3]黃順基.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
[4]譚得俅.以系統論為指導,全方位貫徹現代醫學模式[J].醫學與社會,1999,12(4):29.
[5]紀文靜.中國古代醫學中的生態倫理思想[J].柳州師專學報,2006,21(3):123.
[6]陶功定.《黃帝內經》生態醫學思想溯源(待續)[J].山西中醫,2005,21(2):44.
[7]陶功定.生態醫學思想是貫穿《黃帝內經》的主線[J].山西中醫,2004,20(3):36.
[8]馬伯英.中醫學是優質的生態醫學[J].發明與創新,2007,1(3):29-3O.
[9]郭照江.科學發展觀呼喚新的醫學模式[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6,13(1):8.
看了“基礎醫學職稱論文發表”的人還看:
基礎醫學職稱論文發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