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馬克思主義理論論文2000字
馬克思主義課程是大一的一門選修課,大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的關于大一馬克思主義2000字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大一馬克思主義2000字論文篇一:《試談生態與馬克思主義》
【摘要】將生態問題、生態意識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框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和理論基礎思考分析生態問題出現的原因和生態意識建立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分析生態行為的普遍實現對生態問題的解決的重要作用,探討生態意識的建立和生態問題的改善,為當前生態問題的改善以及未來的生態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的支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問題;生態意識;生態行為
一、生態問題與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指出,物質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引發事物內部的主要矛盾計劃,使物質產生質變。將這一基本原理引用到目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態問題的產生,能夠清晰看到生態問題的出現就是人類對生態環境破壞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人的發展過程中,人依賴于自然而生存,人的吃、穿、住等都需要從自然環境中獲取。人類在發展進程中智力不斷提升,數量不斷增加,對物質的需要不斷膨脹,而對自然環境的干預也在逐漸加深,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當某一個部分或機體發生變化,生態環境內部就會出現問題,生態環境由于人的破壞開始慢慢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不斷加劇超出生態環境自身可承受的范圍,影響生態環境自身的修復與運轉,生態環境內部失衡,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激化,生態問題出現,生態問題不斷加劇造成生態危機,嚴重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認識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賴于自然界而存在,在人的發展過程中,人不斷向自然界擴張,不斷向自然界索取,在人類不停歇的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的改變逐漸增加,演變為質變,引起生態危機。土地荒漠化是人類不斷開墾草地、砍伐森林導致土壤質變的結果,大氣污染是人類不斷向空氣中排放有毒有害氣體導致空氣質變的結果,水體污染也是同樣的原因,都是人類活動不斷破壞環境,導致環境自身發生巨變,引發生態問題。生態問題的出現是人類破環生態環境,不斷向自然擴張索取的質變反應,一系列生態問題的產生不斷提醒人類要找出正確的發展方式,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與自然和諧共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解決生態問題,關鍵在于人,為人的發展找到正確的道路是重點。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其實是人的需求與自然環境的可承載量之間的矛盾。人是這一矛盾運動中的主要因素,解決這一矛盾,關鍵在于人。目前社會的發展重視物質財富的積累,導致人的物質需求在不斷膨脹,最終演化為生態危機,解決生態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不再停留于物質需求膨脹的階段,人對自然的需求就不會如此沒有節制。生態問題的出現是人的活動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量變到質變的反應,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疾患是質變的重點,想要改善日益加劇的生態問題,就要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的主要矛盾。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如果處理得當,則有利于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如果放任不管,使之繼續惡化,在生態環境遭到破環的同時也會危及人類的生存。生態問題的出現是人的發展以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找到矛盾出現的根源,有利于生態問題的改善。矛盾的出現推動事物的發展,我們要找出人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摒棄人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一方面,促進人的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共處。在人的發展過程中人的需求是主要動力,人類為了自身的發展不斷向自然界索取,而自然環境可供應和可承載的物質是有限的,當人的需求不斷膨脹,以至于自然環境無法滿足之時,人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激化,矛盾運動開始出現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狀況,生態問題產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使人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追求精神的發展,而不僅僅停留在物質需求階段,才能控制人不斷膨脹的物質需求,才能使人不在無節制的向自然界索取,人對自然界的干預和擴張得到控制,生態問題才能得到改善,生態危機才能緩解。
二、生態意識與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客觀反映,觀念的東西是被人腦改造且被反映出來的物質的東西。生態意識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念,旨在保護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生態危機的出現提示人們建立正確的發展思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和人的不斷發展,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人類不加節制的獲取使得生態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相處的不和諧所產生的嚴重后果,意識到人應該為自作出一些改變,生態意識慢慢開始萌芽。生態意識的出現是人對其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斷惡化的生態問題的反思,也是對人自身發展不全面的反思。生態意識的出現為生態危機的解決開辟了道路,是人逐漸發展的表現。生態意識的建立對生態問題的改善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觀念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正確的意識觀念對人的行為有積極地能動作用。生態意識是反映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意識觀念,其目的在于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正確的價值觀念,生態意識的建立與普及,能夠指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對生態問題的改善起到積極的能動作用,也能夠改善目前生態危機所帶來的困境。生態意識的建立,有助于人們反思過去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和諧發展方式,也有助于建立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正確的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之間的不正確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的破環極其嚴重,當這種嚴重的破壞超出了自然環境的承受范圍,自然環境就會將這種破壞作用于人類身上,人的生存將會面臨嚴重的威脅。生態意識是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生態意識的出現是人類反思其發展歷程的產物,也是人類自身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向全面發展的人邁進的重要體現。
生態意識的建立需要公眾的參與,也需要正確的思想引導。生態意識的建立對生態危機的改善和人類的進步發展要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注重生態意識的培養。首先,要加強自然知識的普及,要正確處理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就要清楚地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認清人在自然環境中的位置及其角色定義,這就需要人們充分了解自然科學知識。在自然科學的普及過程,教育將是重要的方式,教育對知識的普及與傳承有十分有利的優勢,在自然知識的普及過程中,我們要有效利用這種優勢。其次,要充分發揮社會的引導作用,一種意識的出現是人對社會發展過程中一種現象的客觀反映,社會對意識的出現起重要的引導作用,社會主要潮流走向反應的是社會發展的主要走向,引導生態發展方式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模式,對生態意識的建立健全將是非常重要的推動,所以說,要實現生態意識的普遍建立,社會的引導作用不能忽視。第三,要促進人的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生態危機的出現和解決過程中,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這兩者的實施主體都是人,生態危機的出現是停留在物質需求階段的人毫無節制的物質需求欲望膨脹所引起的,而生態危機的改善需要人實現從物質需求階段向精神需求階段的飛躍,達到全面發展的人,實現全面發展的人,其物質需求旨在滿足其生存和持續發展,而不會過度追求物質財富的積累,從而達到對自然環境的合理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社會發展的歷程由人的發展程度決定,人的進步與否關系社會的發展方式,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將是生態危機解決的最終途徑。
三.生態行為與馬克思主義
生態為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需要人的實踐活動。在認識了生態問題出現的原因及其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之后,我們除了要普及生態意識、深化生態意識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已有的知識和認識的指導下改善生態問題,這就需要生態行為的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人類的活動屬于兩大類活動,即認識世界的活動和改造世界的活動,生態意識的建立屬于認識世界的活動,而生態行為的普遍實現屬于改造世界的活動,生態行為是公眾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所做出的有益于人類和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行為活動,其目的在于從日常的生活行為出發改善人類目前發展所面臨的生態困境。
生態行為的普遍實現有助于生態問題的改善和解決,但是由于身體行為的特殊性和人自身發展的限制,生態行為目前的實踐狀況十分不理想。限制生態行為普遍實現的原因從生態行為本身來看主要有生態行為的效益共享特性、非物質性回饋特性和效應滯后特性這三方面的因素;而從人的方面分析,限制生態行為普遍實現人的因素主要是人自身的發展停留在物質需求膨脹階段,無節制的物質財富積累欲望使得人忽視甚至回避生態行為的實踐活動。人是生態危機最終解決的主體,也是主要的因素,從人的發展出發分析生態問題的解決途徑是最為有效的最為便捷的途徑,生態行為的普遍實現是解決生態問題,緩解生態危機的有效行為方式,但是生態行為的普遍實現也需要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所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將非常有益于生態危機的解決。
充分認識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掌握生態意識的建立所產生的能動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升人的發展階段的跨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克服生態行為本身的限制,促進生態行為的普遍實現,人才能擺脫目前的發展困境,實現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喬納森?休斯.生態與歷史唯物主義[M].江蘇人民出版社.張曉瓊,侯曉濱,譯.2011.
大一馬克思主義2000字論文篇二:《試談生態馬克思主義》
摘要 生態馬克思主義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流派,是西方發達國家新左翼人士應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生態危機而產生的社會政治思潮。其理論源于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和新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生態思想。其人道主義的研究取向、“生態合理性”的分析框架與“經濟-社會-生態”相統一的解釋范式,為理解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提供了理論視域。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生態危機;當代資本主義
應對20世紀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生態危機,人們從不同角度不斷探求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本然狀態。發端于西方發達國家、借助馬克思主義解決生態問題的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潮,力圖超越資本主義制度,尋找根本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人類真正自由的途徑。
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
生態馬克思主義源自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和新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生態思想。
早在19世紀,人類社會就已經顯現出環境污染和資源匱乏的問題。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及時關注生態問題,并且以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與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自然辯證法》等著作所包含的大量生態思想為基礎,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理論:
――“人類尺度”。不同于一般的生態主義,馬克思主義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自然本體論(物本論),而是以自然為前提、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社會本體論(人本論),因而帶有一定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logieal)色彩。在現存世界中,毫無疑問,自然界具有“優先地位。但這個自然界不再是原生態的、“空寂”的自然,而是打上人類意志烙印的“人類學的自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地提出,社會是人與自然的完整統一體。相對于自然,馬克思更關注人,關注人類社會,關注自然與人類(社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現存世界(“人的世界”)。通過實踐,人類不斷地自然化,自然也不斷地人化,由“自然之物”(“自在之物”。in if-self)變成“為人類之物”(for others)。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賦予自然存在以新的尺度――社會性與歷史性。辯證地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構建未來社會主義的理論前提。
――自然問題的根源是社會問題。馬克思主義總是把自然問題與社會問題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認為人對自然的一般性“支配”不是生態問題的緣由,生態問題是人們對待自然的“特殊”方式所引發的,又必然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相關聯。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進一步提出,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危機的根源,生態惡化是資本主義固有的邏輯結果。解決生態問題的出路在于,打破這一邏輯,代之以社會主義制度。社會性地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是實現社會主義的現實基礎。
――人與自然的歷史性統一。馬克思主義樂觀地預見到人與自然將再次走向和諧統一。原始社會的人與自然,存在著天然的統一。隨著人類物質需求的惡性膨脹和生產技術的畸形發展,這種天人一體的關系遭到破壞。只有進入到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人類才能夠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自覺地、自主地支配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對自然的人道的占有”,從而成就人相對于自然的真正的自由,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歷史性統一。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理論為生態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解釋范式。
盡管馬克思早就明確提出必須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但他們的理論仍然受到時代的局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人類社會進入到新的時代。新馬克思主義中的法蘭克福學派以其批判理論較早地關注生態環境問題,把分析生態危機與批判資本主義聯系起來。這一學派的前期代表人物M?霍克海姆和T?W?阿多爾諾在《啟蒙辯證法》(1947)一書中,把人同自然的矛盾關系當作一個主要的理論課題進行研究,試圖借助馬克思的異化分析方法,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自然異化”現象。他們認為,人對人的統治是以人對自然的統治為基礎的。因此,人的自由解放應當以自然的解放為條件。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發展的前提。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工具理性的泛濫和價值理性的衰微,人類通過科技進步和使用技術手段,掠奪和踐踏自然界。造成征服自然的生態危機:不僅人與人的關系被異化,而且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處于異化狀態。為了避免生態危機,人類未來的自由社會必須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型關系。
法蘭克福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H?馬爾庫塞更加廣泛而深刻地論述生態危機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論解放》(1969)一書中,他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壓抑人也壓抑自然,造成人的異化也造成自然的異化。人不再是“人”,自然也不再是“自然”。生態危機已經不是純粹自然的、科學的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的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和人的本能結構危機的集中體現。在后來的“反革命與造反”(1977)這篇文章中,他又提出:“商業化的、受污染的、軍事化的自然,不僅從生態的意義上,而且從生存的意義上,縮小了人的生活世界……使人不可能在自然中重新發現自己……也使人不可能承認自然是自生的主體。”自然已經不是實現人類本性的“天然空間”,而是人的本性被奴役的地獄。他指出,當代資本主義所產生的生態危機是由資本主義的“單面(one-dimension)社會”造成的。追求單一目標(利潤最大化)的單面社會不斷采用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出吸引人、誘惑人的消費品,并且通過廣告把“虛假的需求”強加于人,讓人們深陷“異化消費”狀態――不依人自己的真實意愿,而是趕時髦、滿足一時物欲進行沖動消費。在此,人“異化”為商品的奴隸而成為“單面人”。“單面人”的“異化消費”,反過來刺激無節制的投資和生產,瘋狂攫取自然資源和損害生態環境。如此惡性循環,自然界便陷入萬劫不復。對此,他大聲疾呼:“我們必須反對制度造成的自然污染,如同我們反對精神貧困化一樣。”我們必須首先在資本主義世界內部推進環境保護,使它不再受到阻遏。
這項工作被H?馬爾庫塞稱之為“自然的解放”。他認為,“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手段”。“自然的解放力量及其在建設自由社會時的重要作用,將成為推動社會變化的一支新力量。”實現“自然的解放”,就是恢復自然界中的向上力量,恢復與生活相宜的自由美感。具體做法就是,用科學技術保護自然,重建生活環境,讓自然界自由發展。而對于人類,要實現“自然的解放”,就要進行“自然的革命”,按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對自然的人道的占有”,即按照人的真實的本質占有自
然,“把自然界改造成為符合人的本質的環境世界”。運用“美的法則來塑造對象性的自然界”。更具體地說,就是從改變人、改變現存社會造就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心理類型和生理機制人手,進行人的本能結構革命和自然觀革命,從而復活人的自我本質,克服異化,解放自然,最終解放全人類。人類對自然的這種“屬人的占有”與“一切屬人的感覺特性的徹底解放”,就是自由社會形式――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之所在。
以H?馬爾庫塞等人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從“異化”的角度闡發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想,也僅限于理論批判資本主義的生產制度和技術制度,未能提出具有操作意義的革命措施和實踐步驟。因此,不少批評家認為,他們的批判理論是“缺乏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其特點在于批判性而非建構性。
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綠色運動蓬勃發展。一批新左翼人士開始將保護生態環境與批判資本主義、爭取社會主義結合起來。他們提出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直接繼承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把批判性生態思想發展成建構性生態理論。
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有法國學者安德烈?高茲(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一保爾?薩特的門徒1、美國學者威廉?萊易斯、加拿大學者本?阿格爾以及德國學者瑞尼爾?格倫德曼、英國學者戴維?佩珀等人。他們旗幟鮮明地主張用馬克思主義透視綠色理論,不遺余力地促進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的結合,并且發動了影響深遠的左翼生態運動。
安德烈?高茲長期研究生態運動與政治斗爭的關系。在《作為政治學的生態學》(1951)、《生態學與自由》(1977)等著作中,他從政治生態學的角度批判當代資本主義,提出資本主義存在著經濟合理性――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包括生產效率、需求和消費的最大化與生態合理性――追求生態利益的最大化,包括勞動量和消費量更少而生活福利更好的矛盾,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前者取代后者。他認為。生態運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更廣泛、更深刻的政治斗爭――與資本主義斗爭――的一部分。解決當代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應該實行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方式,而不是專制的、資本主義的方式;應該停止經濟增長,改變生活方式和限制消費,采用分散的和“更加清潔”的技術。他堅信,人類完全可以在民主的和非集權的技術基礎上建立起個人自主的、同自然相協調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
威廉?萊易斯在其代表作《自然的統治》(1972)與《滿足的極限》(1976)中,闡述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初步奠定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在《自然的統治》一書中,他把人類控制或統治自然的根源追溯到古代____關于“在神之下,人是萬物的主宰”。在敘說人類中心主義這一(人本)傳統及其演變的基礎上,他深刻地指出,人類加強對自然的控制,不是轉移或削弱對自身的統治,恰恰是加劇對自身的統治。人類依靠科技手段實現對自然的控制,反過來遭到自然的反抗和報復,遭遇異化的命運。這就是生態危機的爆發。就當前社會而言,資本主義不斷強化對自然的統治,也就“不斷地吞噬著它賴以存在的自然基礎”。在《滿足的極限》一書中,他著重闡述資本主義條件下生態危機的表現,以及擺脫危機的途徑。在他看來,自然不是任人擺布的客觀物,并不屈從社會的意志。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尊重自然。然而,資本主義生產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唯一原則,造成過度生產和“消費異化”,導致生產力與資源的浪費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基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必然導致生態危機,有必要秉持新的發展觀,實行新的穩態經濟,即經濟的零增長,使經濟生活從追求量的增加變成追求質的提高。為此,資本主義國家有必要增加干預力度,壓縮生產能力,削減人們的物質需求,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從根本上調整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
本?阿格爾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1978)這部著作中,正式宣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他認為,應該從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本質的見解出發,努力揭示生產、消費、人的需求與商品環境之間的關系,但同時要超越馬克思關于工業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危機理論。在資本主義國家,今天的危機趨勢已經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亦即由生態危機取代經濟危機。因此,要建立新的生態危機理論――生態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的傳統理論沒有充分分析資本主義的消費領域,所認識的資本主義生產領域及其經濟危機又遠離當代資本主義更富有彈性的現實。生態馬克思主義從一個側面發展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引發當代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異化消費”。帶來的是人們瘋狂地獲取商品、滿足物欲。異化消費源于異化勞動,反過來又刺激異化勞動。要消滅異化消費,就必須消滅異化勞動;要消滅異化勞動,就必須改組資本主義生產結構,即消滅雇傭勞動制度。生態馬克思主義主張,以“期望破滅的辯證法”來克服異化消費及其生態危機,即破除工業繁榮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豐裕商品的幻想,意識到豐裕的物質享受會造成“異化消費”,進而造成生態危機。對此,另一種價值觀便浮現出來:以“分散化”和“非官僚化”來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制度,人類自己也要重新回到生產領域去尋求人生的滿足和快樂,改變消費等同幸福的舊價值觀。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生態馬克思主義形成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1991)一書的作者――德國的瑞尼爾,格倫德曼和英國的戴維?佩珀。他們號召人們努力實現生態社會主義,認為生態社會主義是人類意識自然的理性社會,是人類調控自身命運的自主社會,同時也是否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否定發達國家把生態危機轉嫁給不發達國家即反對生態殖民主義的進步社會。作為最適合人類生存的社會制度,生態社會主義“解決全球生態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節制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和消費,而這是資本主義做不到也不愿意做到的。”
綜合上述觀點,生態馬克思主義具有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首先,在人與自然的“先在性”問題上,生態馬克思主義超越技術中心主義與自然(生態)中心主義的二元對立,以人類中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態社會主義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當然不是資本主義技術中心主義意義上的)和人道主義。它反對生物道德論和自然神秘論。以及各種反人道主義的體制。”這是一種“把人放在物之上”的現代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是一種把人類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統一起來的自然觀,是一種“更寬泛的歷史唯物主義”(R?格倫德曼)。一方面,它承認自然界是先于人類的生物性存在。同樣,作為生物性存在的人類自身,的確依賴自然界而生存,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本質。另一方面,它承認自然界只有與人類共存并相互轉化才有意義。自然界沒 有獨立于人的存在價值。自然界只有通過人的開掘和發現,才能獲得現實性。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界又是社會的一部分,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具有社會歷史性。在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歷史階段,自然總是同人相關。不能脫離人的社會勞動及一切實踐,對自然進行所謂純粹的“解釋”。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自然界不斷地社會化(人化),而人類社會也不斷地自然化。人類不斷地從“統治”(maa-tery)自然轉向“支配”(domination,按照理性方式管理和治理)自然,構成人與自然日益走向統一的歷史過程。正如豪沃德?帕森斯(H.Parsons)所言:“人類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人改變自然的同時也改變自己――是它自己自然的本質。”
其次,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惡化”問題上。生態馬克思主義認為,從根本上說,生態問題是資本主義制度問題,是資本主義制度扭曲了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生態問題不是自然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不是人性問題,而是社會制度問題。“人類并非天然地就是自然界的污染物,人類的天性并非生而傲慢、貪婪、爭斗、野蠻和兇殘。如果人類沾上這些‘罪惡’,也并非遺傳或‘原罪’所致,而是現存的社會經濟制度造成的。”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無限追求利潤最大化而竭力將“成本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結果。為了擴大利潤,資本主義利用自身的經濟優勢、技術優勢、文化優勢、軍事優勢進行全球擴張,最大限度地占有人類有限的、稀缺的資源,尤其是掠奪第三世界的資源,實行生態帝國主義。可以說,資本主義擴張到哪里,生態危機就蔓延到哪里,進而演變成全球性危機。正如維克托?沃爾斯(W.Wolse)所言:“當前全球嚴重的生態問題,完全是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節制的生產和無節制的消費造成的。”
再次,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前景上,生態馬克思主義提出以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根除生態危機產生的土壤。為了克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的勞動異化和加劇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必須把人對自然的支配關系同共產主義目標結合起來。而共產主義是人類有能力全面實現自我滿足的社會。人類自由的真正實現和人與自然的歷史性統一,就是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兩個基本方面。人們自覺意識和深刻把握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才能夠創建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綠色社會,即生態社會主義社會。
最后,在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實現途徑上。生態馬克思主義提出“生態重建”的口號。意圖對資本主義社會體系進行生態現代化的變革。它要求約束追求利潤的經濟理性、強化尊重契約的社會理性,健全創造性勞動而非異化勞動的生態理性。在上述總原則之下,按照社會生態標準(而非經濟標準),徹底改造傳統的生產、交換、消費等環節,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生態發展的統一。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現代化,有賴于階級斗爭和集體行動這樣兩種社會變革方式。在這一過程中,革命的領導力量是具有革命激情、生態意識又善于實踐的知識分子,革命的主體力量仍然是工人階級。至于具體的革命道路,生態馬克思主義主張以“非暴力”作為斗爭策略。正如D?佩珀所言:“在資本家仍然控制國家的情況下,試圖用暴力推翻資本主義幾乎是不可能的。”“首要的是接管國家,將其改造成以某種方式為全體服務的機構。……用‘教育’和‘示范生活’的方式提高群眾的覺悟。”例如,建立自治性的生態示范區,為人們展現嶄新的綠色生活,逐步變革資本主義社會。
對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總體評價
生態馬克思主義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流派。它盛行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不衰。是因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達馬克思主義解決人與自然問題的發展路向。它的人道主義的研究取向、“生態合理性”的分析框架與“經濟一社會一生態”相統一的解釋范式,為人們理解和預測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視域。它所倡導的生態社會主義運動,為人們改造現存社會、重建生活家園提供了行動指南。它激烈地批判資產階級的唯生產力論,批評生態帝國主義和生態殖民主義,主張實行“穩態經濟”。力求消除“異化消費”,提倡“綠色工作道德”、“非暴力”政策和“更少地勞動、更好地生活”的新生活方式等。在西方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它必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在現實的新社會生活運動――生態環境保護運動中,它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示范”作用。它所具有的重要實踐意義表明,生態馬克思主義結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純哲學的研究方式,已經切實地融入到現實生活中來。
但是,生態馬克思主義也暴露出歷史局限性。首先,生態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貫穿其全部理論。它不時背離“人類尺度”、人類中心主義(人道主義),帶有生態中心主義(自然主義)的傾向。其次,生態馬克思主義把生態因素夸大為人們政治行為中的決定性因素,用“生態危機論”取代“經濟危機論”。它看到資本主義的消費異化(消費危機)和生態危機,忽視其更為根本的勞動異化(生產危機)和經濟危機,因而只注重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放棄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批判。結果是用人與自然的矛盾取代資本主義的人與人的矛盾,特別是階級矛盾和階層矛盾。正如本?阿格爾所看到的,生態危機取代經濟危機是出于社會歷史的變化。因為,當代“社會變革的動力就植根于人的需求與商品的相互作用之中。而這個過程是由有限的生態系統所限定的”。最后,生態馬克思主義構想的生態社會主義,帶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烏托邦性質,缺乏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正是這種軟化的理論,導致生態馬克思主義把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寄托于“思想的啟蒙”、“思想的革命”(“微觀革命”)、“教育”、“示范”等“非暴力”手段。顯然,單純依靠“生態意識”不能解決所有的生態問題,更不能把資本主義社會“改造”成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
大一馬克思主義2000字論文篇三:《試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下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
站在新世紀歷史發展的起點上,著眼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準確把握中國國情與時代特征,認真研究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總結實踐經驗并繼承和發揚馬列主義,提出了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①。強調以人為本,堅持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也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理念[1]。
一、生態文明建設內涵
生態文明建設旨在通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來保證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顯然對于自然的保護至關重要,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夠僅僅是強調物質的豐富,同樣也應該尋求合理的自然保護,只有真正形成與自然之間的有序以及平衡,才能夠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2]。生態文明建設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所提出的,尋求合理的生態發展與物質發展之間的平衡性,切實有效的保證現有的經濟發展能夠真正在一個有序的環境下成長,讓其獲得有序的發展效能,實現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問題
(一)水污染
我們的生存生活使很多方面、很多問題造成的污染物進入水中,造成了水污染。近年來,我國的水的問題事故很多。可以說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沒有辦法實現水資源的有效保護,也就沒有辦法試下你經濟的有序發展,一切都是空談。因此,在這一背景之下需要的是積極尋找合理的水資源保護策略,從而更好的實現經濟發展的有序性。為我國整體的農業、工業發展奠定基礎。據政府部門的統計顯示,我國每年很多方面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沒有經過解決就進入很多的水域,有檢查管理的1200多條河流中,900多條受到污染,很大程度上的城市水流也受到污染,我們水問題事故這些幾年每年都在1700以上。
(二)大氣污染
上個世紀80-90年代,經濟很快進步,而且很多的是我們生存生活方式的進步,但資源問題和生態問題方面卻大大高于人們的想象。據2014年一次關于環境的調查,全國所監測的650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只有35個(占5.2%),二級的385個(占56.8%),三級的165個(占26.5%),劣三級的30個(占5%)。我國很多大小的城市的達標比例為70%,縣級為88%。這些無疑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讓人們自身的生存沒有辦法得到保障,從而影響到后續的城鎮化進程。
(三)水土流失嚴重
對于我國現有的許多地區發展而言,由于對于屬兔保護不足,從而造成大量的土壤伴隨著水流沖刷而不斷流失。無論是黃土高原還是云貴高原都出現了大量的荒漠化,其水土流失情況非常嚴重。同時,由于荒漠化從而進一步帶來了沙塵暴等等次生災害。顯然,這些會直接影響到區域經濟發展,造成人們生存以及健康受到威脅。據統計我國流失的土壤總量每年達50億噸,每年長江流域土壤流失總量達24億噸,每年上游地區土壤流失總量為15.6億噸,而每年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區進入黃河的泥沙高達16億噸。如此龐大的數字,都預示著我國現有的水土流失情況之嚴重,需要國家能夠切實有效的給予合理的發展模式以及策略,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以及管理,更好的實現水土保護。
(四)礦產資源短缺
2014年,我國的地質礦產部所對主要礦產品進行監測,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基本需求的只有23種。不過伴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產能過剩情況,造成大量的區域其在實際的資源利用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浪費,其不僅僅是造成大量的電能、水能的浪費,也造成許多的礦產資源得不到保障。到了2020年,就僅有6種能維持國內基本需求的礦產資源[3]。比如,以前在稀土資源上,應份額我國占據全球97%。但是近些年來,我國的稀土資源儲量開始減少,呈現急劇下降的趨勢。如果稀土出口不能得到限制,我國稀土資源最多只能滿足國內需求20年。
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路徑與方式
(一)建立經濟發展新模式,著重發展循環經濟
要做好現代化發展,就必須在抓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證生態環境的良好、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這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提供可持續的資源。所以說,要改變傳統的工業文明,改變傳統的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式,不要以破壞環境和耗費資源來實現經濟的增長,樹立經濟發展與自然物質循環協調的新模式②。
我們要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改變人們的發展方式,走綠色經濟發展道路。循環經濟,可以說就是生態經濟,本徐是一種循環發展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的規律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③。對于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而言,需要的是基于合理的資源利用,尋找到有序的資源應用策略以及模式,更好的實現不同資源以及生產與發展之間的平衡點[4]。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因此,這就進一步要求能夠在后續的發展以及成長中,因地制宜,尋求不同的發展效能,更好的結合區域發展以及其資源優勢,開展合理的可持續性的成長策略④。
(二)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
在現有的經濟模式發展下,需要的是充分利用不同的地區的特點,尋找到符合地區發展的資源利用模式。不再是傳統的煤炭發電策略,而是逐步利用包括電能、風能以及海洋能等等多元化的能源開發策略[5]。不同地區,需要的是按照自用為主、富余上網、因地制宜[6],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更好的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尋找到有序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避免資源的浪費⑤。
(三)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
長期以來,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的作用一直最為突出⑥。扎起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本身需要的是集約化的投資模式以及策略,需要的是基于合理的投資方案的構建,更好的實現我國現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從過去粗放的發展模式逐步轉型升級,更好的實現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避免資源的浪費,提升生產效率。逐步由“二、三、一”產業結構向更加優越的“三、二、一”的產業結構轉變⑦。由此,保證經濟平穩過渡以及發展的同時,讓我國整體產業發展實現快速增長[7]。
四、結語
回顧我國近幾十年來社會發展觀的變化,可以清楚地發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根源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理論的一脈相承,既源于馬克思主義,又在中國當代的大背景下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無論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為我國整體的現代化發展指明了道路與發展方向。
注釋:
① 余謀昌.從生態倫理到生態文明[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2)
② 黃炎平、劉建立.走向生態倫理[J].貴州社會科學,2002(2)
③ 廖才茂.生態文明的內涵與理論依據[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4(6)
④ 周蓉.淺談“霧霾”成因及治理[J].商,2013(1)
⑤ 沈小娟.談城市垃圾處理的長遠發展[J].現代商業,2013(3)
⑥ 張敏.論生態文明及其當代價值[D].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2011
⑦ 李國柱.中國經濟增長和環境協調發展的計量分析[D].遼寧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猜你喜歡:
2.馬克思主義論文
3.馬克思主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