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論文格式范文
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馬克思主義論文格式范文,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馬克思主義論文格式范文篇一
淺析生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摘要: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以來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揭示了人與自然辯證的關系。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中,我國領導人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了新認識,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重要價值則在于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處理現實問題,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事物和基本觀點,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并通過認識和實踐,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態文化的色彩,使生態文化具有重要性、緊迫性、多樣性和合理性。
關鍵詞:生態觀 生態文明 生態文化
在一百年多前,馬克思就指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應和諧相處,“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1],同時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2]”,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應該以生態觀的理論發展文化,發展生態文化,解釋現實社會,并通過認識和實踐,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態文化的色彩,使文化具有重要性、多樣性,合理性,這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生態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我們必須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為繼續解放思想、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良好文化條件。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關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關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準確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解放思想,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二、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生態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經濟、政治就有什么樣的文化,文化不光是思想,而且也體現在食物成品上,它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結構體系。生態文化就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要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次結果又取消了”[4]。構建和諧社會生態文化必須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通過以下三種途徑:1、建立生態文明的綠色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態化的生活方式,生態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是生態消費方式。所謂生態消費,是指以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為前提,在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的適度的、綠色的、全面的、可持續的消費。積極倡導消費者的循環再利用,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2、建立生態文明的綠色生活環境。保持和優化生活環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慮農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內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區,使城市內部與城市外部周圍地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良性循環區域。就農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態示范區”建設的同時,重點發展一批“綠色居住區”,建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種服務在內的配套設施。3、建立生態文明的綠色生產方式。“人類要按客觀自然規律辦事,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自然才會向著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5]”,馬克思說:“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賴的人類計劃,就會帶來災難”[6]。恩格斯也指出:“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7]。綠色生產事關企業生存、人民健康和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也曾一度出現了掠奪式的經營開發,甚至以犧牲環境換取局部經濟發展。而資源供給能力、環境自凈能力和自然承載能力卻是有限的,若不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態危機將會加劇。因此,要充分認識到掠奪式的不合理生產方式給自然和人類帶來的危害,引導我國企業發展綠色技術,實現綠色、清潔生產,使企業的生產方式必須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產品高產出、環境低污染”轉變,發展循環經濟,向社會提供健康、環保、節能的綠色產品,使綠色生產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和常規性措施。
三、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生態文化的合理性
生態文明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基礎。人類應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從認識的角度解決人類面臨的嚴重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樹立進步的文明的生態價值觀,這不僅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它的形成和發展將從思想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實施,促使人類走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中提出要認識到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到二○二○年,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公民素質明顯提高;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文化繁榮發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8]。全黨全國要為實現這些目標共同努力,不斷提高文化建設科學化水平,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總之,建設生態文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行動,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不僅要把促進人與人的和諧作為重要目標,而且要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作為重要目標,研究和分析生態文化建設的結構形態及其路徑選擇,通過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的協調運轉和共同作用,形成生態文化建設的良好環境,使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過程中,建設一個全分位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國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93頁.
[2]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58頁.
[3]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
[4]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36頁.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21頁.
[7]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56頁.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馬克思主義論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