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大學生論文范文3000字
馬克思主義源發于歐洲,途經蘇俄,在中國落地生根并磅礴發展,催生了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重大理論成果。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馬克思主義論文3000字范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克思主義論文3000字范文篇一:《淺析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摘 要】現階段加強我國文化建設,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仍需要發揮高校作為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陣地的作用。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設的途徑包括加強教學主體建設,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實效性;榜樣宣傳,發揮正面教育的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同時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關鍵詞】高校馬克思主義;必要性;途徑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科學以來,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規劃、部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與保障,極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社會轉型和全球化雙方面的新格局,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仍面臨著諸多難題。所以,在大學生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當代大學生的頭腦這一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
一、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使命的特殊性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代表社會最先進的文化知識潮流,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國家的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觀直接關系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祖國的前途命運。大學生通過在高校學習和掌握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培養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通過社會生活實踐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并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此時的大學生則會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和普及者,更好地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部分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政治信念動搖
由于中國國情的特殊性,我國的革命跨越了卡夫丁峽谷,在生產力和人類普遍價值方面形成了斷層。反映到思想層面上,部分大學生由于自身無法解釋這種現象,便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懷疑。同時,當前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作了適當調整,從而使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僅尚能在一定范圍內容納現實的生產力,而且生產力還在發展。許多大學生頭腦中都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相同的因素越來越多?為什么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存在巨大的反差?特別是在一些錯誤思潮的影響下,一部分大學生甚至認為中國的改革的成果是由資本主義帶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實質是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二、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途徑淺析
(一)加強教學主體建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實效性
高校對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主要渠道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而高校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因此,加強教學主體建設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對于教學主體來說,首先要加強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研究,并不斷更新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其次,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的有效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密切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尤其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對于當今社會的發展所存在的疑惑。引導大學生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使每個大學生認識到“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來理想,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最后,在教學工作中要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應創新教學方法,教學工作者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使每個人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校園文化是人們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來創造的,但校園文化一經形成,就會通過各種形式介入人們的精神生活,潛移默化地,深遠持久地影響學生,塑造學生。當今,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我們更應該利用校園文化的積極作用。
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因此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可通過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來進行。首先,學校應高度重視。學校應定期舉辦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講壇、宣講等活動,并且可以突破學校地域的限制,加強高校之間的聯結。同時,高校的相應社團也可以開展相應的活動,增強他們對于理論的認同感,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此外,學校還應利用學校網站、廣播等平臺,來形成一種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化氛圍。
(三)學習借鑒國外關于思想理論教育的經驗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式”。
雖然我國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不同,但理論宣傳教育卻是各個國家普遍進行的實踐活動。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實踐中創造出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新內容和新途徑,來更好的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西方國家在思想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如,美國很注重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學習任何一門專業課都要回答三個問題: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這就啟示我們馬克思理論的教育并不僅僅局限在具體的專門課程上,在其他課程內容的學習中可以滲透相應的內容,啟發學生思考。此外,國外對于隱性教育的重視利用同樣值得我們借鑒利用。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經驗都適合我們,所以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要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切實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 馬工程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周川.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要性與實效性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9).
[3] 徐成芳,高燕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化的關系[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02).
[4] 郭瓊.關于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0(6).
馬克思主義論文3000字范文篇二:《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
摘要: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經濟建設取得飛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然而,經濟的飛速發展并不能掩蓋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存在的極大問題,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是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之一,具有重要的現實研究價值,有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思維方式。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生態文明
黨的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研究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對我們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態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主要思想
(一)自然界對人類的制約作用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資前提。“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每時每刻都是與自然界相聯系的,脫離自然的人,猶如被摘掉器官一樣,將無法生存。
其次,自然界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橋梁。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說來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
(二)人類對于自然界的能動作用
首先,人類能夠認識自然、加工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界作為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對象,不是孤立存在的。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這里可以發現,馬克思堅持一種唯物主義觀點,主張從實踐的角度、從人的主體地位的角度去人化自然。
其次,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而實現統一的途徑則是勞動。在《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開始把實踐理解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對象性活動,即生產勞動。在馬克思主義觀點看來,自然界不會主動地滿足人類的需求,人類必須依靠自己的生產勞動,創造出那些不會自然而然產生卻又為人類所需的東西。勞動是人以自然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在看到勞動能夠認識自然、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類的勞動某種程度上也會引起自然界的變化。勞動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而且是人與自然之間實現生態平衡和協調穩定的機制與手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不能改只是片面注重財富積累、物資改善,還必須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控制,及時預見和調節自身行為對自然界造成的影響,這樣,就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共同進化,并最終以勞動為途徑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
二、馬克思主義關于近代生態環境現狀的分析
在資本主義社會,技術和設備的飛速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但技術的無節制發展,也異化了人類,使人成為了機器的零件和物的附庸。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近代社會背景下的環境問題,著重揭露了工人們勞動和生活場所惡劣的環境。
(一)工人們始終在十分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產和生活
技術的進步并沒有給工人創造出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相反,機器生產造成的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嚴重地破壞了自然環境,“在工廠里,人為的高溫,充滿原料碎屑的空氣,震耳欲聾的喧囂等,損害著人們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說在密集的機器中問所冒的生命危險了。這些機器像四季更迭那樣規則地發布著自己的工業傷亡公報。”嚴重的環境污染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的平衡,嚴重影響了工人的身體健康。
(二)近代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環境問題的實踐根源。人類活動對于生態環境具有雙重作用。如果行為得當,這種影響就可以是正面的,便可以維護自然的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但是這種行為也會造成負面影響,無休止地索取和開發必然會破壞這種生態平衡。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必須注重保持一種平衡,保持供與需的平衡。人是有意、有目的的,為了盡可能地滿足自己的需要,往往只會注重對自然界的“索取”,而忽視了對自然界的“補償”,這樣就會產生一種惡性循環,最終給自然界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環境問題的制度根源。他們認為資產階級貪婪的階級本性,決定了他們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必然是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追求眼前動力和高額利潤是他們的唯一動力。為了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成本以提高自己商品的競爭力,資本家根本不愿意把資金用在改善工人的生存環境上,只有維持工人們能干活的最低條件才是他們最根本的需要,對新鮮空氣、飲水、減少粉塵和噪音等自然環境的需要純屬多余。資本家置工人們的死活于不顧,置其行為的自然影響和社會后果于不顧,這樣就勢必加速自然環境的污染進程。
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資源的嚴重消耗已經使得我們國家的環境承載力越來越弱,經濟發展愈來愈受到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最近一段時間席卷大半個中國的霧霾天氣更是讓國人相當不滿和無奈,過度地索取終于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代價只會更大。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造成了資源過度消耗、利用水平太低,污染較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由“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能夠減少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要求具備“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三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增強資源的可再用率,降低能源消耗。
(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制度保證和技術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政府的作用。建立一套行政、法律和輿論的綜合體系,系統性地保護生態環境,從體制機制上解決環境保護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癥,徹底摒棄唯GDP論英雄的錯誤思想,把環境保護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積極推廣規劃環評制度,加快推進法律法規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還離不開技術支持。在傳統的技術創新理論在生態方面日益缺失的情況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即技術創新生態化出現了。所謂技術創新生態化,就是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全面引入生態學思想,考慮技術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和作用,既要保證技術創新的經濟價值,又要確保環境清潔和生態平衡的生態價值,最終目標是協調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之問的關系,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制度和技術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整個生態系統的循環和平衡,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最終實現生態文明社會。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2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
[5]資本論,第一卷[M].人民出版杜1975年版.第466~467頁。
[6]張向前.試論技術創新生態化[J].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24.
馬克思主義論文3000字范文篇三:《試論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
摘要:文藝是生活的凝煉、升華和表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文藝發展取得了飛躍式的進步。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文藝盲目追求物質利益;文藝作品娛樂性功能的過分膨脹,存在庸俗、低俗、媚俗主義泛濫的現象;以及文藝創作和管理缺乏創新性、真實性、目標價值性的問題。對此,我們應該秉承馬克思主義式的文藝思想,認清文藝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把握文藝創作的內部規律,遵從現實主義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來解決中國文藝發展中的問題,保證當代中國文藝發展物質與精神的齊頭并進,使文藝創作者擁有健康的價值觀和對美的正確追求,掌握創作的內在邏輯規律,從而創作出真正唯實、為民、有新意的文藝作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問題;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
(一)文藝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文藝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由物質生產和社會物質生活所決定的精神生產的產品。恩格斯認為文藝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的產物,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生產力的提高、交往的擴大、國家和法的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這種分工的基礎是從事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和掌管國事以及后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1]與法律、宗教、政治一樣文藝歸根到底是觀念上的上層建筑,必然會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文藝這個上層建筑勢必會發生或快或慢的改變。文藝是社會意識由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所決定的,并為一定的社會經濟所服務,但上層建筑中的社會意識形態一旦產生出來就具有了不同程度上的相對獨立性和特殊的規律性,文藝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有其歷史發展繼承性和獨立性。
一定時代的文藝總是在其現實基礎上,并由前代文藝遺產的特定的思想資料形成和發展的藝術經驗的積累、藝術形式的傳承以及藝術形象的塑造這些特殊的審美規律的發展,都會成為文藝這種意識形態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寶貴遺產。[2]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特點,自然而然物質生產的發展就不能與藝術生產的發展等同起來,這就是馬克思說的物質生產的發展與藝術生產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關于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仿佛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一般發展成比例的。”[3]從歷史的發展來說,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生產力應該是不斷地被超越,但藝術發展卻不一定如此。
馬克思在解釋這一命題時談到了古希臘神話和文藝復興時代的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它們都超越其歷史物質生產水平而出現的繁榮。所以說文藝的發展中物質基礎雖然占據重要的方面,但與此同時也要對文藝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層面的追求予以它崇高的尊重。將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相統一。
(二)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內部的創作規律
文藝是一種審美的實踐,不論怎樣荒誕離奇,它的內容和形式無非是同人與人之間和多態的世界相聯系,藝術創作者可以運用不同的演繹方式、藝術手法來渲染襯托出所喜愛的對象,但呈現的內容一定是符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美好的表達,馬克思曾說過:“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4]在藝術的創作中用美的規律來建造文藝,可以通過生活本身的形式以生動的形象展現,帶有藝術家的強烈情感、個性和人格化使其具有獨特性讓藝術之美更好地詮釋。毛澤東同志也談到:“人類的社會生活雖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雖是較之后者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雖然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5]文藝作品的美雖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正因為藝術的美高于生活的美,所以才能影響生活,促進現實的變革。要做到讓藝術的美高于現實的美,創作者必須有正確的世界觀和審美情趣,只有這樣才能公平公正地看待生活,充分地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恩格斯就用歌德創作文藝作品的過程來說明這一現象。當歌德在意大利旅行期間,面對齷齪丑陋的德國社會現實,他持反對和嘲笑的態度,這使他創作出《普羅米修斯》、《伊菲姬尼亞》等優秀的文藝作品。而當他魏瑪公國小王朝沾染上宮廷之風時,他寫出的《化裝游行》一類的文藝作品,大為粉飾太平的拙劣之作。
(三)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遵從現實主義原則
馬克思和恩格斯主張文藝的現實主義原則,文藝作品要忠于客觀現實,真實地描寫現實社會關系,揭示生活的規律。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強調文藝創作要莎士比亞化,應當從現實生活出發,其戲劇正是從他所處的社會生活出發,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才能植根于現實的土壤里,包含著生活的血肉,傳遞著時代的聲息。而并非把主觀意愿強加于被描寫的客觀事物,以致歪曲客觀事實的本來面目,或是按照主觀臆想制造 那些背離歷史發展規律的烏托邦。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注重人民群眾的文藝生活,讓普通民眾成為文藝舞臺的主角,文藝創作取材于民眾的生活。毛澤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一點上說,他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5]文藝創作者可以從民眾的社會生活中進行選擇和加工創作,形成優秀的為民的文藝作品。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學科,其本身的產生和發展就是吸取人類一切精華的思想和先進的成果不斷地創新。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國化的進程中,毛澤東針對中國文藝的現實情況又提出了中國文藝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推陳舊不能出新。但推陳不是將遺產全盤否定,一筆勾銷,拒絕任何繼承,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借鑒有積極意義的合理因素。向國外先進的文藝事業學習,不是學與用的分裂,而是學以致用;不是機械模仿,生搬硬套,而是學外國的方法,織中國的帽子。創作符合中國老百姓審美需要和實際的文藝作品。
二、我國文藝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一)文藝發展中存在以物質利益為上的論調而引發的失衡現象
中國的文藝事業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繁榮的,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經濟的高速發展,使金錢社會,物質為上的觀點快速充斥著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文藝界自然也未能幸免,見錢色變,金錢游戲司空見慣,文藝作品從文藝創作者的創作初衷開始到出品方無一不是為一個利字。文藝作品只談錢不談情,可想而知這樣的作品內容也是圍繞物質利益的機械角逐。只有物質利益才能影響文藝,離開金錢的物質支持文藝就沒有存在的意義,這種文藝發展中的逐利現象成為一種趨勢。市場經濟下,文藝商業化之路不可避免。但文藝本身所具備的引領功能、認識功能、教化功能以及文化傳承與精神交流的意義,同樣不能忽視。托爾斯泰曾說過:藝術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際的手段之一。文藝作品應該是創作者與觀眾之間最好的橋梁,而如今中國文藝發展中卻存在只想將文藝這種商品賣個好價錢,使其利潤最大化。將文藝當成撈取大眾物質利益的工具。僅僅掏空大眾的金錢口袋,卻沒有將大眾精神的口袋填滿。
(二)文藝作品中娛樂功能性的過分消費和庸俗、低俗、媚俗的泛濫
二十一世紀網絡時代的到來,文藝作品的娛樂功能也被充分的發揮出來。本著全民娛樂的目的,文藝作品的衡量價值從藝術性、情感性一下演變成為一場比拼噱頭、博人眼球的毫無理性的過分娛樂化。這種被過分娛樂化傾向影響的文藝發展使文藝作品本身的精神藝術方面的價值不斷地被貶低。很多作品甚至連基本構成要素都沒有,完全是將文藝作品當成為娛樂而生的工具。在文藝娛樂化的道路上,是文藝作品形式上越來越浮夸,內容上越來越無底線、表演者越來越強調所謂的重口味。大量的文藝作品都出現內容庸俗、中心思想低俗、人物媚俗的現象。對于文藝作品要表達給觀眾的是什么,創作者自己完全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和創作文藝作品的基本原則判斷,而是講一個故事時不斷地制造一些沒有必要和毫無邏輯的情節來增加戲劇效果,甚至是在一些作品中以惡意創作為出發點,人物丑化為榮,表達生活中人性最不堪、齷齪的一面,來獲得大家的關注。
(三)文藝作品缺乏創新性、真實性、目標價值性
全球化的世界,中國的文藝創作也不再只拘泥國內,而是看到了世界其他國家優秀的文藝創作形式、技術,創意。但是在吸收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以引進來之名,行拿來主義之實。標榜自主創新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的抄襲。而有些文藝作品為了與其他作品有所區別,不尊重現實,對社會現實、歷史事實進行顛倒,不僅讓民眾混淆了對歷史的認知,也對一些常識失去原有的判斷,特別是成長中的青少年群體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中國文藝作品最廣大的受眾群是普通百姓,注重百姓的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基本。但是中國的文藝作品卻陷入文藝題材創意的枯竭和文藝作品強調藝術性而表現出來的故弄玄虛。使文藝作品的藝術性與民眾的需求對立起來。而制度上缺乏有序的管理和對作品審核的分層分類,造成了大量文藝作品的雷同,以及文藝作品極端化,完全忽視了普通觀眾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指導中國文藝的發展
(一)當代中國文藝發展應避免物質與精神的偏失現象
首先,當代中國文藝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物質方面的支持,沒有物質基礎作支撐文藝創作是很難進行的。這恰如中國有一句古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如果只是單純的以物質標準來衡量文藝作品的成敗或是在物質利益驅使下而進行的瘋狂創作所產生的文藝作品只能是數量上毫無價值的累積,中國的文藝作品在保證一定數量的同時要兼具良好的質量。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文藝作品要以其專業的創作加上真情實感的投入,完整的去呈現一個作品,表達自我精神,這樣才能贏得精神勝利和物質獎勵。
其次,如何正確對待當下中國文藝發展中物質與精神的偏失,馬克思就提到文藝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一旦產生出來,就具有了一定程度上地相對獨立性。自然而然物質生產的發展不能與藝術生產的發展等同起來。一定時代的文藝總是在其現實基礎上,并由前代文藝遺產的特定的思想資料形成和發展的藝術經驗的積累、藝術形式的傳承以及藝術形象的塑造這些特殊的審美規律的發展,都會成為文藝這種發展的寶貴遺產。在越來越商業化的道路上我們的文藝發展需要建立相應的資金、人員管理委托機構,平衡商業化與藝術性之間的比重,尊重并保持文藝創作中的獨立性,避免商業化下文藝作品精神財富的流失,達到精神與物質的雙贏。
(二)創作者需具有積極健康的思想價值取向和對美的正確追求
首先,文藝作品是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的藝術創作,創作者是文藝作品中的核心,其自身的精神會烙印在作品之中,賦予作品中每一個角色活的靈魂,形成了整個作品的風格和思想。而創作者接受的不同價值觀,也會使作品的質量和影響有天壤之別。在網絡時代,創作藝術作品的門檻幾乎為零。有一部分人以另類的內容,夸張的方式,故意將人物扭曲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這樣的文藝作品呈現一種變態和畸形的發展。我們可以讓文藝作品走下高雅,親近大眾,但絕不能放棄文藝創作的底線和作為文藝工作人最基本的思想道德。
提高文藝創作者們專業領域的素質規范人員的從業資格遠遠不夠,還要在思想價值觀上進行引導。樹立創作者當代正確的價值取向,只有具備正確的思想導向才有正確的創作理念和方向。其次,娛樂無底線,文藝卻有尺度。這個尺度的首要就是從事文藝創作工作的人員一定要有正確的審美認識。文藝作品的美雖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從事文藝工作的人要比普通人有對美更敏感的觸覺、發現美的眼睛,良好洞察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從生活中源源不斷的創造藝術之美,讓普通人通過文藝作品所傳遞出來的時代氣息和進步的社會價值,感受生活之美。
(三)文藝創作應體現唯實、為民、出新
首先,“生活的本來面目是怎樣,我們要做的只是去盡量還原它。”[6]馬恩的現實主義原則,就是文藝作品要忠于客觀現實,真實地描寫現實社會關系,揭示生活的規律。文藝創作的寫實主義是尊重現實,尊重歷史的表現,也使文藝作品更加貼近生活,獲得民眾的共鳴和認可的唯一渠道。從現實出發,用文藝的方式去表達人民所經歷過或是正在經歷的生活的作品才能真正進入人民群眾心里,了解真相,了解歷史,使人們產生對所處時代的共鳴,才能夠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其次,文藝創作一定要明確對象。社會主義的中國,文藝創作的最廣大對象是普通的群眾。
一部好的文藝作品一定是可以讓普通的人也可以看得明白,領悟作品中所傳遞的一些人生哲理,而不是故弄玄虛的假藝術,偽藝術,創作出的文藝作品讓大眾摸不清頭腦。大眾的需求和文藝作品的藝術性完全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生活是藝術的寶庫,文藝的創作要從人民群眾的生活中來,再走近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去。充分運用多姿多彩的民眾生活來創造優秀的文藝作品。再次,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是與時俱進的,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文藝的發展應該更加具體化。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國化的進程中,毛澤東針對中國文藝的現實情況提出了中國文藝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政策。不推陳舊不能出新,但推陳不是將遺產全盤否定,拒絕任何繼承。而是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借鑒有積極意義的合理因素。把握好原始創作和二次創作加工的關系,創作符合中國老百姓審美需要的文藝作品。
在聯通的世界里,中國的文藝創作不僅要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的大眾國情,還需要了解世界文藝的最新發展,學習先進文藝的精華之處,從而更好地推動本土文藝作品的創新,豐富文藝的類型。文藝是需要積累的,過優不及,求新圖變一旦是過一個尺度,很容易變成行業內的惡性競爭。中國的文藝發展要立足于本土的藝術資源之上,學習國外的優秀制作方式和技術,以中國人的思維去進行再次創新并不斷地完善,注重文藝的繼承與發展。充分利用我們自己的文藝資源使其更加國際化、現代化。使原本就存在的本土文藝素材重新得到二次創新。
中國的文藝未來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強,改善文藝作品審核的統一化、分層分類,使作品風格在數量和質量上保持一個合理的尺度,就像習近平主席說的:一枝獨秀不是美,百花齊放才是春。讓每類文藝之花都可以開在中國文藝這片沃土之上,達到真正的繁榮。總之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文藝的發展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出現問題之后,如何成功的解決,這就是需要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結合當前中國文藝發展的現實情況,進行從思想到行動的不斷實踐和平衡。讓每一位身處社會主義的民眾在感嘆到中國文藝的源遠流長的同時,感受到中國文藝在新時代下新的精神活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3:668.
[2]葛朗,陳敏.《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42:9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2:112-113.
[5]中央文獻編寫組.《毛澤東文藝論集》[M].人民出版社,1999:64,6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4:555.
猜你喜歡:
2.馬克思主義論文
3.馬克思主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