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相關論文(2)
關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相關論文篇二
《關于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
摘要:會計職業道德有其社會學、倫理學和法學視角的含義。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涉及會計模式、會計職業化、會計職業道德制定和實施等相關方面。我國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存在缺乏自律機制、長期忽視其教育、其規范不健全等問題,本文就此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會計;職業道德;會計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4-0-02
會計職業道德,主要是指會計人員在實施會計作業活動過程中正確處理利益各方經濟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應當遵循的主要道德標準。會計職業道德的產生和發展要適應于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如何有效制定和實施會計職業道德,是各國會計職業面臨的一項共同挑戰。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運行面臨道德水平下降的困擾,建立道德責任是會計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建設作相關思考。
一、社會學、倫理學、法學視角的會計職業道德含義
道德是一種文化現象,因社會經濟環境而不同。職業道德中的“道德”是“特定職業群體認可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因此對職業道德問題不能機械地用一般意義的倫理學來解釋。會計職業道德的制定和實施離不開價值判斷,由其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所決定。道德標準的建立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它必須與時俱進。一個職業的道德標準是特定時期社會、法律、經濟、政治和文化標準的綜合體現。
早在1880年,Albert G. Scholfield就指出:會計發展最根本的社會原因是:(1)財產私有制;(2)借出所有權條件下的道德責任;(3)傳統的交易記錄。私有制是會計發展的制度基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產生道德風險,因此,道德責任是會計的一個必要補充;而交易記錄則是會計的核算技術。傳統的會計教育在傳授交易記錄的同時,忽視了道德責任的培養。
根據Carey的論述,會計職業道德有三個目標:第一,告訴會計人員如何保持正確的職業觀。實踐證明這樣的職業觀有助于職業成功。第二,建立客戶(包括現實的和潛在的客戶)對會計人員服務的信心,主要通過諸如竭誠服務的愿望和服務至上的理念來體現。第三,建立報表使用者對會計人員客觀性和獨立性的信心。這些目標具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實踐含義是要具體地規范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道德含義是要建立職業群體公認的價值取向;理想含義則是要構建一個超現實的境界。三者融為一體,以實踐含義和道德含義為主,因為職業道德必須是可實施的。而理想則是一種完美、難以實現的目標境界,它的作用是鼓勵對特定行為的崇尚與追求。
1980年Windal and Corley出版了《會計職業道德、義務與責任》一書。正如書名所示,該書以會計師的道德、義務與責任為主要內容。它把職業形象地比喻為一座由三個不同部分組成的大廈。首先知識是專業這一大廈的地基。其次,大廈的結構是由教育、考試與執照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這三個要素共同構成的。最后,大廈的竣工還離不開三個裝飾,即職業組織、職業道德和技術標準。這一論述為讀者提供了對職業的直觀解釋。猶如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建筑物,任何組成部分的缺失或損壞都會影響整個建筑的質量,甚至導致最終坍塌。雖然“對社會的責任感”是大廈結構中的一個部分,但它卻沒有獲得與“教育、考試與執照”相同程度的重視。
當今成功的會計人員不僅要知道會計實務中法律問題的重要性,而且要能夠有效地面對訴訟成風的從業環境。如果忽視了法律問題的重要性或不理解自己對財務報表使用者所承擔的法律責任,會計人員就無法以盈利的方式譜寫自己的職業生涯。
二、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相關方面
1.會計模式與職業道德
這里所指的會計模式主要包括職業自律和法律約束。例如,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自由放任的政治信仰和經濟政策為英國的職業自律模式的輸入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會計職業道德關涉三種關系,即客戶關系、同行關系和公眾關系。伴隨著資本市場的擴大,其職業道德的重心開始向公眾關系轉移。職業道德日益成為公關一個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重塑會計職業的公眾形象(或者說修補其受損的形象)和重建職業自律的合法性。
2.職業化與職業道德
英國是工業革命和會計職業的發祥地,歐美各國繼律師和醫生之后,會計也職業化了。同樣,對會計職業也有了相應準則和規范要求。
3.職業道德的制定
職業道德建設包括三個基本要素:(1)準確、可行地界定道德規范;(2)建立監督機制以發現失范行為;(3)建立防范機制以威懾不道德行為,包括事前的教育和事后的懲戒。其中制定道德規范是先導。如美國AICPA的《職業道德準則》是在其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它是會計職業應對社會期望與挑戰的結果,而期望與挑戰的主要來源是:會計職業自身、審計客戶、監管機構,以及財務報表的使用者。
4.審計獨立性
獨立性是會計職業的靈魂和基本需求,是會計職業有別于其他職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會計師在提供服務的同時,還必須嚴格地獨立于客戶,不僅是實質上的獨立,而且形式上也要獨立。Carey寫道:作為一種職業態度,獨立性是后天培育的,而不是生來就有的。自私和貪欲是一種生來就有的本性,即個人利益高于服務理念。職業道德是正確行為的指南,它有助于培育職業態度并贏得公眾的信心。獨立性的界定是一個公認的難題。理論上實質獨立最為重要;實踐中,監管重心指向形式獨立,包括財務利益和聘用關系兩個方面。另外,獨立性構成會計師協會與證監會分歧與矛盾的焦點。美國會計師曾長期面臨雙重標準的尷尬。
5.專業勝任、職業謹慎與客戶私密
獨立性不可或缺,但是,歸根到底,會計師的價值在于專業勝任。總之,任何社會,公眾尋求專業服務的目的都是獲得三個方面的滿足,即專業勝任、責任心以及服務公眾的愿望。AICPA的《職業道德準則》對專業勝任的規范非常有限,規范的主要內容是責任心和職業態度,其專業表述就是“職業謹慎”。通常,它是指職業準則的審慎使用和行為規范的嚴格遵守。財務狀況屬于客戶的隱私,其保密就是所謂的客戶私密。作為一項重要的職業道德,客戶私密具有兩個層次的含義:其一,不向他人泄露(甚至不向法庭泄露);其二,不借機謀取私利(即便不造成客戶的損失)。尊重隱私是建立信任的前提條件。
6.職業道德的實施
制定職業道德猶如建立一座燈塔,但僅靠燈塔的指引往往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建立有效的制度,以迫使那些搖擺不定的從業者遵守規范。職業道德完整意義上的實施涵蓋職業團體、政府機構和法庭。法庭的實施是通過法律責任的界定,以達到保護訴求雙方的目的。AICPA在職業道德的實施上不無建樹,包括制度的建設和案例的查處。但其實施效力僅限于自愿加入AICPA的會員,AICPA處罰的遲緩和透明度的缺乏也一直是輿論詬病的對象。人們認為,律師職業對違規的處罰要嚴于會計職業。
三、我國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1.企業內會計“孤島現象”的存在
雖然大多數企業在觀念上接受了會計職業道德,但仍缺乏有效的支持性系統,即沒有建立和保持健康道德文化的機制,包括企業道德文化的形成和維持;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對董事和管理者而言的職業道德方面的“勤勉盡責”要求;企業結構安排方面的職業道德考慮及道德裁決機制等。這樣,要求會計人員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無疑就讓他們在公司中成了“孤島”。
2.社會誠信文化的落后,對非道德行為的容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學習借鑒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但伴隨而來的還有西方國家的極端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人們忽視了對道德的修養,出現了見利忘義、權錢交易的墮落行為。這些負面行為同樣侵蝕著會計領域,惡化著會計環境,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會計誠信面臨危機。
我國傳統文化特別注重關愛弱小、寬容待人,這決定了國人是“大基于文化視角的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度”的、“寬容”的。因而,社會對非道德行為的“高度寬容”也是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一個主要方面,在眾多的非道德的行為中信用失真又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對于其他企業的不道德行為任其發展、不加制止,形成誠實守信、數據真實就會被大量的不誠信、失真的會計信息所取代,從而導致會計行業職業道德的低下,信用危機的產生。
3.會計教育長期忽視職業道德教育
我國的會計教育體制中,學校的教育只注重學生的智育及會計專業技能的培養,對學生的德育和人格培養不夠重視,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宣傳教育以及違背職業道德造成的嚴重后果教育不足,學生走上社會后職業道德缺陷愈來愈明顯。
4.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不完善,會計職業道德法制體系不健全
我國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主要體現在1996年財政部頒布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和199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新的經濟業務的不斷涌現,會計規范出現許多漏洞和不完善之處。再加上會計核算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客觀因素,更導致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和會計人員利用客觀性的誤差并將其肆意放大,粉飾會計報表,使會計信息失真。
我國傳統文化重友好氣氛,關愛弱小,注重通過溫和方式協調矛盾。在會計實踐中,由于對職業道德的違規行為懲治不力、缺乏職業道德自律組織和對道德優劣表現賞罰不明,使道德、誠信等內在制度沒有被有效自覺地執行。
四、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建議
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并以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會計人員的行為。
1.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自律機制。會計職業道德自律機制的形成是會計人員和會計行業的自我約束過程。會計行為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不可能全部由制度進行規范,自律機制的實施彌補了會計制度的剛性不足,通過制度的他律和會計職業道德的自律二者有機結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會計人員的行為。因此,一方面,要采取社會輿論監督、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進行外部監督和自我監督;另一方面,建立會計行業的自律組織,為更好地執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提高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服務。
2.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通過教育使會計人員認知會計職業道德及其規范,并將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逐步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
3.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通過法律來對職業道德作出規定也是出于對市場經濟的適應、維護以及防范和治理會計人員失信、敗德等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一種手段。會計職業道德從“良心主導”到“基于規范”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因此,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完善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Carey,John L. Professional Ethics of Public Accounting[R].ALA,1946.
[2] Windal,Floyd W. and Corley,Robert 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Ethics,Responsibility,and Liability [R].Prentice-Hall,1980.
[3] 張云.中國會計文化研究[M].大連出版社,2009.
[4]任明川.會計職業道德的兩個悖論[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9.4.
作者簡介:袁亞麗(1965-),女,上海海事大學講師,從事政府會計、管理會計、財政、貿易、金融方向的研究。
關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相關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相關論文(2)





上一篇:關于教師職業道德的論文
下一篇:關于人生觀的思修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