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思修論文>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思修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思修教育工作的核心問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愛國主義精神思修論文,供大家參考。

      愛國主義精神思修論文篇一:《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和實踐途徑》

      論文導讀: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講好理論知識,還要采取多種途徑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主渠道,社會實踐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中國的中流砥柱,他們的思想素質直接影響到未來中國的素質,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他們的愛國主義覺悟,是建設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任務。它關系著四化建設的成敗和祖國的興衰。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講好理論知識,還要采取多種途徑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現狀

      1.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使得愛國主義精神受到一定沖擊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文化建設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同時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在部分大學生中滋長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想,他們過多考慮個人利益,社會責任感淡化,以個人為中心,唯利是圖;國家觀念和公民意識淡化,歷史虛無,民族虛無,為謀取個人利益不顧一切。這些都使得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受到了一定的挑戰和沖擊。

      2.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化弱化了愛國主義精神

      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化發展為文化傳播提供了便捷的載體和渠道,促進了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也使得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產生激烈碰撞,西方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我國的集體價值觀和國家本位的價值觀。某些西方國家試圖把自身的價值觀強加給我國,并通過各種文化交流渠道向我國傳播落后的、腐朽的政治思想、價值觀念和墮落的生活方式。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使其對本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認同度下降,愛國主義感情弱化,愛國主義意識淡化。

      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重要性

      1.新時期的迫切需要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達到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全社會形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凝聚力,需要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與時俱進、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推動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愛國主義精神既是建設小康社會的精神支持,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2. 大學生發展成長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身的愛國主義覺悟,校正可能產生的思維偏差和不良行為,逐步成長為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

      三、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教育,重點是廣大青少年。”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讓情感上升為信念,幫助他們樹立獻身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理想化為行動,必須采取一些措施、尋求新的途徑和方法

      1.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主渠道。確切地講,是指以教學計劃為保證、以公共必修課的形式出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等有關課程的常規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和針對性是非常明顯的。它規定了教學的內容、時數,對學生進行考評的方法,使愛國主義教育正規化、制度化。教師對教材的內容,教育方法進行研究,結合國內國際的最新形勢與政策,與時俱進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輕松而又愉快地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和洗禮。

      此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責任,也是其他課程教師的職責。每門課實際上都不同程度含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教師應下功夫去深入挖掘,而又在課堂上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反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通過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和基本國情教育,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學生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一些理工科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本專業的發展歷史與成就、著名人物的愛國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還需要以專題講座和看教學片作為輔助手段。具體而言,內容可以是有關法律方面的,例如,《國防教育法》、《反分裂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有關地理方面的,例如《話說長江》、《中國的河流和湖泊》;有關歷史方面的,例如《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大國的崛起》;有關文化方面的,如《中國文化講座》、《國寶檔案》。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到盡可能多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培養大學生們愛國主義的思想和認識。

      3.利用假期廣泛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線。首先,要針對學生深層次的思想認識問題,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堅持社會主義和堅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教育;其次,針對部分學生對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不足,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情、鄉情和民情,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第三,針對學生對工人、農民缺乏感情,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和勞動觀念淡薄的現狀,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廣泛接觸工農群眾,進行與工農相結合的教育。

      4.利用教育或生產見習、實習和畢業設計等機會,認真組織大學生在社會崗位上感受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大好形勢,通過以身作則或爭先創優的現實參與活動,提高自我約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特別是見習或實習單位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圍,如機關單位的工作制度與紀律,工礦企業或街道社區的企業文化和社區文化等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為此,在見習、實習的選點上要注意先進性、典型性,在管理上要嚴格而有序,同時對社會的負面影響要及時“消毒”和批判,幫助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5.進行一定的國防和軍事訓練,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不僅有利于強健體魄、磨煉意志,也有助于養成講道德、守紀律的良好風尚,在思想、知識、技能和體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從而有力地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成為既能建設祖國、又能保衛祖國的一名真正的愛國者。在畢業生當中,還要做好一些大學畢業生參軍工作,鼓勵、支持和幫助大學生畢業參軍,投身到祖國的國防建設大業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1994&mdash;09&mdash;06[2].

      [2]李貴峰.淺論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思路[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 2006(1):155-159.

      愛國主義精神思修論文篇二:《從郎平現象淺談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

      【摘要】本文以全球化為背景,探討什么是愛國主義及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特點,并從四個方面對郎平現象給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所帶來的啟示進行闡述。

      論文關鍵詞:郎平現象,全球化,高校,愛國主義教育

      一、全球化及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

      (一)對全球化及其本質的認識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全球化”成為國際上一個時髦術語,關于這個術語,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加以詮釋。筆者認為全球化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超越國界,擴大聯系的歷史進程和歷史趨勢。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文明繼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全球化作為一種現象自其產生以來一直由西方主導、推動,全球化也似乎等同于“西方化”、“美國化”,西方自然被認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二)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人類社會從孤立的時代走入多中心時代,又從彼此分割的多中心時代逐步走向全球化社會時代,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全球化既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發展機遇,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很大的挑戰。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利用國際資金和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新機遇,如大規模的引進技術,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大量引進資金,彌補本國建設資金的不足;學習外國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制度;利用國際社會的高級人才,加速實現本國的現代化等等。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各種負面影響,如經濟產生波動的可能性增加,一些幼稚的、事關國計民生的產業受到沖擊,傳統的國家主權觀念被削弱,民族責任意識淡化,社會主義信念的堅決性受到挑戰等等。

      二、愛國主義的概念及其價值

      什么是愛國主義呢?關于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各有看法。在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研究者以列寧關于愛國主義的定義為基礎探討,研究愛國主義的內涵。中國地質大學朱桂蓮博士從三個層面對愛國主義的內涵進行詮釋,“一是在社會實踐活動領域內使用的愛國主義,即通常所說的愛國, 這是一種愛國情感和基于愛國情感而產生的愛國行為所構成的系統;二是作為思想觀念的愛國主義, 這是一種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范疇,由一定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并為經濟服務的理論體系;三是作為價值取向的愛國主義精神,它是包含在愛國主義中的共同的特性,即凝結為人的價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包含信念、理想、人格的道德等內容。”【1】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是因為社會的進步不斷地為愛國主義注入新的時代內容。在古代,愛國往往與至高無上的君權聯系在一起,臣民把對祖國應盡的愛國義務轉移到封建帝王身上,將忠君作為履行愛國義務的前提條件和途徑,其愛國主義一般都有強烈的“忠君意識”和濃厚的“正統思想”。在近代,國家面臨著危害,愛國就是救國救民,人們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識,逐漸摒棄忠君思想,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反抗帝國主義的殖民思想和侵略行為。在現代,毛澤東把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思想統一起來,形成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鄧小平把愛國主義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聯系在一起,豐富和發展了前人的愛國主義思想;江澤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完整的體系,科學的內涵,鮮明的時代性和豐厚的歷史底蘊。現代的愛國主義揭示了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愛國與愛社會主義的統一性,強調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其具體內容、表現形式及時代特征都會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不斷變換和時代主題的轉換而變化。

      “在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祖國和民族自強不息,具有偉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2】愛國主義賦予了中華民族強烈的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愛國主義賦予了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愛國主義賦予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創造力。

      三、愛國主義教育及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新特點

      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精神仍然是我國公民最基本的政治素質和最基本的道德素質。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僅僅有熱愛自己祖國的情感還遠遠不夠,還要把這種情感轉化為為了祖國的繁榮和富強而努力的行動。要想把這種自發的愛國情感轉化為系統的愛國理論和實際的愛國、救國、強國的行動,使愛國情感達到由信念到行動的飛躍,就必須要有系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愛國主義教育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高校人才教育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使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時代,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具有與以往不同的鮮明特點。一是開放性。全球化時代,各國聯系緊密,要求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對祖國和本民族的忠誠和熱愛的同時,還要培養大學生的全球意識和開放的精神品格,培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依存與合作意識,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的尊重與寬容態度,以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合作。二是理性化。在全球化的沖擊下,部分大學生的愛國理念與愛國情感淡化,缺乏理性的思考,要求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著力于培養大學生的理性精神,辯證地看待問題,認清形勢,明確目標,克服民族自大主義、虛無主義,將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與對現實的深刻而理性的思考結合起來,用實際行動強大祖國。三是創新性。全球化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不斷豐富和擴展,傳統的教育途徑和教育方針面臨諸多不適應,這就要求我們更新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與途徑,切實增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適應時代的發展。

      四、郎平現象給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啟示

      (一)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必須堅決摒棄狹隘的非理性的愛國主義

      當代大學生從小就被一種所謂的“愛國”理念灌輸,一心以為留守本土就是愛國,漂洋過海、遠離國土就是最不愛國的表現。祖國的一切榮辱與共,如同一根繩索無形地勒在我們的肩頭上,讓我們有一種熾熱的麻痛感。而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感又讓我們苦澀而又艱難地活著。狹隘的愛國主義源于對所處地域和血緣關系的本能留戀,而缺少客觀的理性的分析。它直接用于論證對完美無缺的抽象國家的盲目的愛,并煽動人們的盲目排外情緒,用非理性和樸素情感的力量來壓制理性的人們對傳統文化和現行體制中不合理的落后因素的批判和改造。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我們堅持的愛國主義同狹隘的民族主義是有本質區別的。要使人們懂得,堅持對外開放,認真學習世界各民族的長處,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增強我們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國的發展,這本身就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141頁)愛國主義需要有博采眾長的理性態度,中國的發展進步,必須吸收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任何形式的排外意識和行為都會損害當代愛國主義的偉大實踐,宗法主義、種族主義非但不能愛國,反而是中國發展的障礙。

      (二)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必須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利益關系

      21世紀的競爭,最寶貴的是什么&mdash;&mdash;人才。人才爭奪已經成為歐美大國的戰略國策。

      全球化時代,我國面臨著巨大的生存與發展的壓力,而公民個人的國際交往也越來越多,更需要每一個公民深化社會主義信念,樹立更深層次的責任意識,正確認識并處理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全球化時代,文化和體育事業的聯合已成大趨勢。從足球領域而言,世界頂級俱樂部都是從全球范圍內挑選運動員和教練,皇馬、曼聯、國米、切爾西雄霸足壇,莫不如此。諸強的實力甚至超過任何一支國家隊,鞏固了足球作為世界第一運動的地位。國際體育交流很多,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運動隊主教練都是聘用制,男籃,曲棍球、擊劍、花樣游泳等都聘過外籍教練,并獲益良多。而中國運動員國外任教是一種榮耀,這說明中國的體育得到了國際認可。郎平和中國女排,在新時期30年的歷史上打下了特殊的時代印記。郎平退役后,一度到美國俱樂部任教。90年代初中期,中國女排處于低潮,郎平放棄國外高薪毅然回國執掌國家隊,1995年到1998年的4年時間里,郎平將中國女排從低谷重新帶上了世界排球強隊的行列。出國任美國女排主教練,尋求個人發展機遇,同時直接間接幫助和激勵了中國體育,不管是出國還是回國,郎平始終是愛國的,她很好地處理個人與國家利益。

      (三)愛國主義教育要培養“國際人”的觀念。

      全球化時代,人類的共同利益增多,要求人們以人類的共同利益作為價值取向來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尋求人類的繼續生存和發展。五四時期,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說“愛人的運動比愛國的運動更重要”,自由主義旗手胡適說:“國家之上是人類”,都強調了愛國主義要與愛人主義結合起來。在現代,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是統一的,培養“國際人”觀念是對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國際人”觀念主要包括人類一體意識,人類生存意識,國際和平意識和共同發展意識。

      (四)愛國主義教育在教育內容、方式、途徑上要有所創新。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也賦予愛國主義以新的內容,如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以國家利益為首的價值取向,博采眾長的理性態度等。全球化時代,文化沖突,觀念碰撞,思想互滲,價值并行,已成為當今思想文化領域內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這就要求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要與時俱進,勇于開拓和創新。用全新的觀念和思維去思考如何更好的開啟更為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如在教育方式上,要弘揚與培育相結合,重在培育、灌輸與引導相結合,重在引導、借鑒與創新相結合,重在創新等。而在教育途徑上,要充分發揮網絡傳播的優勢,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好的融入時代發展的節奏之中,切實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注 釋】

      【1】朱桂蓮,關于全球視閾中愛國主義教育本質的思考,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2】鄭志發,經濟全球化與愛國主義教育,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年第2期

      【主要參考文獻】

      【1】侯旭平,全球化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簡論,求索, 2003年 第6期

      【2】張威,經濟全球化與弘揚愛國主義關系探討,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 第1期

      【3】楊秀香,民族精神與全球化,湖南社會科學 , 2006年第1期

      【4】 吳萍.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西藏發展論壇 , 2008年第3期

      愛國主義精神思修論文篇三:《以校園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摘要: 本文闡述了校園文化的涵義,并對如何以校園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校園文化涵義愛國主義精神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要陣地的高等學校,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等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深刻影響,其中愛國主義精神尤為重要。

      我國對于校園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校園文化已經成為高校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建設環節。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把大力建設校園文化作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德育工作由虛變實的重要途徑。先進的校園文化對促進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和工作作風,豐富師生的文化生活,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校園文化的涵義

      校園文化的建設離不開社會文化的大背景,它是社會文化的亞文化,是在特定的環境區域產生的,因此,校園文化可以定義為:在校園這一范圍內,由全體校園人在教育教學和組織管理過程中,為追求和實現共同的目標而逐步創造和形成的觀念、態度、文化形式及物質形態的總和,是所有校園人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價值觀體系、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及共同思想作風的總和。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全部存在方式的總和,包括學校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著學校的校園風貌、辦學宗旨和辦學特色等。狹義的校園文化則單指學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學校校園人的文化價值取向、課程文化、制度文化、組織文化等。校園文化一般還包含以下幾個層面:一是物質文化層,指學校的校園環境建設。諸如校園環境設計、建筑物的布局與風格、學設施配備等這些外在的物質載體多被人為地賦予一定的文化涵義,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二是觀念文化層,指校園人的價值觀、道德評判標準、學習態度、行為準則、人際關系、集體輿論等,這些都是校園文化的核心。三是制度文化層,是其部分觀念層文化的具體化和規范化。四是方式文化層,主要指學校中傳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質載體。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學場所、有紀念意義的碑刻人物雕塑及校史陳列室等是校園文化的主要體現者。

      筆者論述的主要是狹義的校園文化,專指學校的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主要通過校園人的文化價值取向、課程文化、制度文化、組織文化等方面體現。所以說,文化承載精神,精神體現文化。校園文化,是校園的“環境”,是校園的“氛圍”,是校園的“生態”,是校園中彌漫著的文化精神,甚至是學校的靈魂。華中科技大學涂又光先生提出了“泡菜壇理論”,即校園是泡菜壇,文化就是泡菜水,學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樣的泡菜水,就將泡制出什么樣的泡菜。這也正驗證了我國古諺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2.以校園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建設校園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且強調要把這一體系融入到國民教育中。這一體系有四個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學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學校校園人的文化價值取向、課程文化、制度文化、組織文化等。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高校就應該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點。

      2.1重視高校國防教育課程

      高校國防教育,指的是在高校開展以大學生為主體教育對象進行的為了國家安全與發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憂患意識教育,是社會國防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向大學生傳授國防思想、國防觀念、國防知識和國防技能的教育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明確指出:“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高校中開展國防教育,就要把它納入學校總體教學大綱,并通過設置相應的課程來實施。高校國防教育課程主要是由軍事理論課、軍事技能訓練兩項必修科目及軍事理論專題研究、定向運動等選修科目組成。國防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激發國民的愛國熱情,強化國家利益至上意識,培養公民為國家安全與發展而獻身的民族精神和氣節。其中,愛國主義精神是國防教育的最本質的核心。教師應通過對大學生講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光榮歷史,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大學生對祖國的深厚的情感,培養他們為國家、民族利益和安全而勇于獻身的道德情操,在校園營造為國防盡義務而感到光榮的良好風氣,促進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團結奮斗。現在的大學生都有極強的個性,自我意識強,缺乏集體觀念和協作精神。軍訓是國防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軍訓期間有嚴格的訓練、規律的作息生活、標準的內務管理以及各種評比競賽,這些都有助于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團結協作觀念的形成。

      2.2增加愛國主義主題的文化知識宣講

      目前高校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質量,大量地開展了人文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講座,給廣大的學子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的平臺。但是,素質教育講座中卻很少涉及愛國主義主題。因此,高校應該增加這方面的講座,通過這類講座可以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作用。高校可以邀請航天英雄、軍事專家到學校舉辦講座,增加學生的國防知識和愛國熱情,例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學邀請航天英雄楊利偉到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也可以圍繞學子們共同關注的國內社會熱點和國際熱點問題舉辦講座,讓他們及時了解和關注國際國內局勢的新變化和新情況,掌握世界的變化信息及國內的熱點發展趨勢,例如拉薩3.14事件、臺海兩岸關系等;還可以通過舉行莊嚴的升國旗儀式,讓學生們感受到國旗的神圣,以及身為中華民族傳人的偉大自豪感,激發學子們為祖國的強盛而奮發圖強。同時,從2009年開始大學生成為征兵的首要對象,當兵成為體現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實踐途徑。如何讓大學生更加積極地響應國家的號召,這既需要高校經常組織愛國主義文化知識宣講,又需要高校開展對大學生服兵役的宣傳工作。

      2.3加強校園網絡宣傳

      合理利用校園網絡來弘揚主旋律,加強愛國主義的宣傳。網絡的迅速性、交互性、虛擬性和多元性確實受到大學生的青睞。網絡文化一方面提高了文化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深化了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大學生通過網絡能開闊視野,感受到自己無法親身經歷的情理。從理論創新到生活點滴,從新聞宣傳到民間輿論,從轟動事件到先進人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能提高鑒別是非的能力,提升愛國主義熱情。通過網絡信息,學生還能增長人文知識,弘揚社會正氣,塑造美好心靈。高校要重視互聯網、校園網,尤其是國防教育網的教育作用,充分發揮網絡的正面效應,使學生足不出戶就能了解世界的變化和中國傳統軍事文化。

      3.結語

      大學是文化的圣地,是精神的傳播源頭。以濃厚的校園文化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國在新世紀國際國內新形勢變化下的新要求,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又一途徑,同時,還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只有以濃厚的校園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才能把學生的愛國熱情充分激發起來,凝聚到為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作貢獻上來,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陶磊.聶自俊.淺議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J]科技信息,2006,(5).

      [2]楊叔子.校園文化與時代精神[J].中國高教研究,2007,(3).

      [3]施一滿.素質教育視角下我國高校國防教育研究.中南大學,2006.10.

      [4]吳溫暖.高等學校國防教育.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6.


    猜你喜歡:

    1.愛國主義論文范文

    2.愛國主義教育研究論文

    3.大一思修論文范文

    4.2500字思修期末論文

    5.大一思修論文范文

    6.2500字關于法律的思修論文

    130778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私人尤物无码不卡| zmw5app字幕网下载| 曰本女同互慰高清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国产生活片| 风流女护土一级毛片| 国产资源在线看| 三大高傲校花被调教成好文 | 九九热精品视频|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女同无遮挡互慰高潮视频| 99人中文字幕亚洲区|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吉衣免费一区| 啦啦啦手机完整免费高清观看| 国产xxxxx| 国产精品视_精品国产免费|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日本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五月激情网| 毛色毛片免费观看| 八区精品色欲人妻综合网| 香港三级绝色杨贵妃电影|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www.四虎影视| 无码色偷偷亚洲国内自拍|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黑人| 全彩本子acg里番本子| 边吃奶边摸下我好爽视频免费|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中字无码 |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