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毛概期末論文3000字范文(2)
2017毛概期末論文3000字范文
2017毛概論文3000字范文篇三
《公信立政,執政為民》
摘 要:“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重大變化的五年,鄉鎮政府面臨的公共問題日益繁雜,更容易遭遇信任挑戰。近年來的地方發生的一些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中,也不時暴露了鄉鎮政府公信力軟肋。溫家寶在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說:“人民需要政府的冷靜、果敢和誠信;政府需要人民的信任、支持和幫助。”因此,提高鄉鎮政府公信力,是幾千年來治國理政者上下求索的重要命題,也是“十二五”時期的政府行政改革的關鍵課題;是執政為民理念的最佳體現,也是民眾幸福感的有力保證。
關鍵詞:鄉鎮政府; 政府公信力;“十二五”規劃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古今中外的興衰史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黨和政府積極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須取信于民,公信立政,以信立國。“十二五”規劃下,加快政府行政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鄉鎮政府作為國家最低一級行政機關,其行政活動更具親民性、直接性、具體性、實效性等特點。因此,“十二五”時期的鄉鎮政府公信力建設,是執政為民理念的最佳體現,加強鄉鎮政府公信力建設對于加速民主化進程,提高鄉鎮政府經濟社會管理能力,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實現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政府公信力的判斷標準
政府的公信力,是一種社會認同和信任,從現象上看,常常表現為干部與群眾之間的人際誠信,而從實質上看,則是社會運行和治理過程中,人們與政府達成的契約,社會對制度的信仰。政府作為一個為社會成員提供普遍服務的組織,其公信力程度通過政府履行其職責的一切行為反映出來,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實際上是公眾對政府履行其職責情況的評價。
首先,政府應是負責任的政府。無論是否出現公共危機,政府都應當履行職責,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對穩定。特別是發生公共危機時,政府更應當果斷、及時地回應公民的要求。其次,政府應是以公民為本位的服務型政府。政府必須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追求目標,努力提高政府部門服務質量和效率,自覺高效地為向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再次,政府應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在任何行為中,政府都應當根據憲法、法律、法規以及法律精神來為人民服務,避免文件和領導講話大于法的現象,使人們形成對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過法律和制度來體現政府的誠信。最后,政府應是透明的政府。公民的利益需求創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價值就在于滿足公民的需求。公開透明是人們了解政府的前提。公開透明了,人們才能更充分地了解政府日常運作,與政府形成良性互動;也只有公開透明了,公職人員才能更好地接受監督,勤勉作為、不敢懈怠,增強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二、鄉鎮政府公信力建設的現狀
當前我國政府的總體公信力比較高,但在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中也出現了一些影響政府公信力的現象,導致政府公信力流失或缺失。鄉鎮政府普遍存在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問題,基層干群關系不和諧,有些地區還存在比較嚴重的干群矛盾,越級上訪數量逐年增多等。雖然只是發生在部分地區,但卻嚴重損害了鄉鎮政府的整體形象,造成部分鄉鎮政府公信力較大程度的缺失。在當前社會各界加強信用建設的同時,政府公信力體系建設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
1.地方保護主義作怪,重承諾、輕兌現,重政績、輕服務
有些鄉鎮政府在經濟活動中,不信守承諾,公然違約,甚至還有些鄉鎮政府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為了所謂的政績,為了完成所謂的經濟指標,偽造數字,欺騙群眾等。出于地方利益考慮,為了所謂的“投資環境”,各式各樣的地方保護主義不僅損害了政府的信用形象,而且危害當地經濟,也影響到我國經濟和政府的整體效益。
2.鄉鎮政府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缺乏公正和透明
當前我國一些鄉鎮政府墨守陳規,無視民眾要求公開、透明的知情訴求,采取隱瞞欺騙手段,造成信息的不公開不透明,公開的信息不準確不可信,從而造成鄉鎮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3.對鄉鎮官員的不法行為和失信行為打擊不力,監管不到位
行政監督和管理不力對政府信用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政府的禁令往往是“一紙空文”,造成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懷疑”。要使鄉鎮政府始終維護和捍衛民眾的利益,對民眾講實話、說真話、守信用就必須有效地約束鄉鎮政府權力并能及時追究責任。實際上當前出現的諸多損害鄉鎮政府公信力的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對政府的制約不夠,對鄉鎮政府或其官員的失信行為問責不力所致。
4.鄉鎮干部整體素質和能力不高,部分鄉鎮干部缺乏誠信,法律、道德意識淡薄
當前,法制建設雖然取得了較大成就,但一些規范鄉鎮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行為的基礎性法律規范還存在著較多的缺位,如亟需制定的信息公開法等。同時,一些鄉鎮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意識淡薄,整體素質和能力不高,法律素養不夠,出現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法治”不足而人治有余,鄉鎮政府執行公務時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朝令夕改,社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下降,民眾無所適從,鄉鎮政府公信力亦受到削弱。
5.鄉鎮政府存在著執法不公、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的現象
個別鄉鎮、個別鄉鎮部門出現的執法不公、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的現象已損害了黨和國家的形象,損害了鄉鎮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從而造成鄉鎮政府公信力的流失。經濟學家厲以寧強調的,如果政府不能有效治理腐敗,如果政府的采購行為,征稅行為和配額行為等都是暗箱操作的話,必然會加速社會信用體系的解體。腐敗現象的存在是當前鄉鎮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
三、提升鄉鎮政府公信力的策略
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重塑政府信用已成為各地各級政府的共識和共為,鄉鎮政府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切實提高鄉鎮政府的公信力。
1.加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執法能力、執政水平和執法公信力
信用立法當先行。政府講不講誠信,有沒有公信力,一條重要標準就是看政府能不能嚴格執法,依法辦事。鄉鎮政府必須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嚴格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貴。通過完善立法,建設規范政府權利的完備的法律體系,從根本上保證政府公信力的問題。按照“十二五規劃”內容,各級政府要嚴格公正廉政執法,提高執法能力、執政水平和執法公信力,全面推進法制建設,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形成人人學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從而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的良好風尚,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2.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建立有效的民主制衡機制
發揚民主,是黨的主張,人民的意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也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十二五規劃”中指出要發展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民主文明建設,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領導干部通過各種方式了解社情民意,洞察時弊,體察民瘼,以虛心、坦誠、負責的態度,反思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實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因此,無論在制定或是執行規劃的過程中,鄉鎮政府要妥善處理干部與群眾、群眾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平等對待,不搞特殊。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民主制衡機制,才能推動社會轉型的日常民主,才能改善干群關系更好地體現政府的主導作用;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真正落實,農村社會才能和諧穩定發展。
3.加強社會組織監管,健全鄉鎮政府誠信的監督和制約機制
“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完善法律監督、政府監督、社會監督、自我監督相結合的監管體系。健全鄉鎮人大監督的法律制度,加強鄉鎮人大自身建設,引導鄉鎮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高自律性。建立社會組織監管機制和管理信息平臺,提高鄉鎮群眾的民主法制意識和監督意識,營造社會監督的良好氛圍,實行社會組織信息公開和評估制度,完善失信懲罰機制,強化社會監管,限制和約束失信行為,督促政府取信于民。
4.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透明度與公民參與度,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誠信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人們對于行政公開的需要日益強烈,政務公開化、透明化已經成為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徑。尤其在網絡時代,面對多元快捷的信息獲取方式,任何試圖隱瞞的舉動只會適得其反,只有及時公開透明,才能掌握主動、獲得信任。惟有通過公開透明,實行“金魚缸”式操作,政府權力才能真正為人民的權力服務;惟有保障人民的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確保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鄉鎮政府公信力才能伴隨著陽光不斷生長,變無限政府為有限政府,變無所不為的政府為有所不為的政府。全面加快職能轉變,簡化程序,設立一條龍服務窗口,明確辦事時效,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推進政務公開,努力打造透明高效型鄉鎮政府。開放政府信息,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程度,充分尊重公民的自主性、自立性和創造性,共同創造互動、協調、協商和對話行政的程序和制度,真正做到言而有信,取信于民。
5.嚴厲懲戒失信,規范信用行為,建立鄉鎮政府信用考評和懲戒機制
對失信者的縱容就是對守信者的打擊,作為社會信用的捍衛者,政府應把執法與立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執法監督力度。痛下決心鏟除地方保護主義,進一步完善鄉鎮領導干部任期制和政績考核機制,建立有效的鄉鎮政府失信懲戒機制。與此同時,要完善責任追究機制,有效防范和制止鄉鎮政府官員的隨意失信。建立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堅決懲處腐敗分子,加大懲罰措施以提高腐敗行為的風險成本。鄉鎮政府要將從嚴治政和賞罰分明相結合,建立守信獎勵的制度和機制,以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損的社會局面,積極踐行“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背信棄義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6.提高行政人員的整體素質,強化鄉鎮政府官員的誠信意識
“廉政不做貪官,勤政不當懶官,仕政不為庸官。”鄉鎮政府公務員的作風,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線;鄉鎮政府公務員的素質,是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果的晴雨表。提升鄉鎮政府誠信,首先要提高行政人員的認識,進一步明確政府行政人員的工作職責,要踐行言必行,行必果。其次鄉鎮政府應積極倡導和加強信用教育與宜傳,培養行政人員的誠信觀念、意識和道德。同時積極開展法制教育,提高鄉鎮政府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貴任感。
總之,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才能贏得最大范圍、最深程度的信任。全方位重塑鄉鎮政府公信力,歸根到底是要塑造人民作主的政府、人民滿意的政府、經得起人民問責的政府。提高鄉鎮政府公信力就要按照“十二五”時期的規劃,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提高鄉鎮政府公信力,構建和諧健康新鄉鎮。
參考文獻:
[1]廖進,趙東榮.誠信與社會發展[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鄭建艇.提升鄉鎮政府公信力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08(12).
[3]孫蔚.鄉鎮政府公信力問題研究[J].建設服務型政府”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8・理論專刊),2008(12).
[4]孫科英.加強政府信用建設的若干問題[J].東南學術,2003(2).
[5]吳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責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蘭州學刊,2003(6).
猜你感興趣:
1.毛概論文30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