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構建和諧社會的毛概論文(2)
有關構建和諧社會的毛概論文
有關構建和諧社會的毛概論文篇二
《關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社會公正的維護》
摘要:本文著重闡述了當前維護社會公正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指出了維護好社會公平,正確處理各種矛盾等,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
關鍵詞:和諧社會;社會公正;維護
一、社會公正是社會和諧的基石。黨中央早就提出建設“社會更加和諧”在內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即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同時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實現社會的和諧,其基石就是社會公正。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是一個穩定的社會,實現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而要實現穩定必須消除產生不穩定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不穩定的因素便是由不公正引起的兩極分化。不能設想,一個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異的社會會是一個穩定的社會。
公平、正義和自由、真理一樣,對人是頗具神圣意蘊的字眼。人們追求公正,就是追求崇高,追求人性的完善,這就是公正真正的主題。公正既是人類現實的存在狀態,更是人類一種理想的存在,它是人類在生存發展過程中完善自身的一種永恒需求。當一個社會中,人們都為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調解均屬公正或大體公正的時候,或者貧困的人在這個政策中得益時,人們就會對社會、國家抱有自然而然的向心力,就會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團結合作、共同奮斗的良好秩序。一個社會最高的任務是追求公正,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社會生活關系,以保證所有的社會成員能夠得到安全的生存和生活,使所有有能力的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我國人口多,資源少,農民多,耕地少,產業結構調整難,就業問題解決難。這一時期社會矛盾更為突出,以本世紀初為例,具體表現在:一是收入出現兩極分化。一般說來,社會階層結構以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為佳。我國中國現階段中間階層的規模大約只占就業人口的15%,呈現“啞鈴型”。“啞鈴型”的社會難以和諧、穩定。這說明貧富差距懸殊的現象已存在。二是弱勢群體龐大。有關資料顯示,如果將我國城鄉貧困人口與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失業和下崗職工、殘疾人、災難中的救助者、農民工等各類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口合計,再扣除彼此重疊的部分,中國的弱勢群體大約有1.4-1.8億人。三是當時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很健全,原來城市人口享有退休金、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中的絕大多數后來才開始享受這些,當然在農村中文化低、年齡大、體弱多病的婦女,她們的生活最困難。四是在教育領域,市場話語越來越成為強勢話語。教育產業化、市場化思想的提出,加上現代的高中、大學教育都是非義務教育,老百姓供孩子讀書要花許多錢,而他們本身并不富裕,或者說還很貧窮,雖說大學有助學貸款,但覆蓋面不大。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問題,比如政府官員腐敗、醫生亂收紅包、學校亂收費、假冒偽劣商品、考試違紀作弊等問題都是社會不公正現象。所以,解決好貧窮、失業和社會排斥這些在當代帶有全球性的問題,處理好國家、社會與個人的關系,保護個人的正當權益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急切任務。因此,維護社會公正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古今中外大量事例表明,嚴重的社會不公、明顯的兩極分化,勢必導致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之間的沖突,社會和諧就隨之失去了制度的保障。因此,社會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二、為了維護社會公平,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這需要我們長期的奮斗
(一)必須科學地認識公平
因為如果這個社會嚴重的失去了公平,人們就沒有生產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勞動效率就可能低下,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才能發揮出來。公平是理想性的要求,體現為渴望社會尊重與弘揚人的價值,保證所有公民都享有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合理的分配物質與文化生活資料。社會要想發展得快就得追求效率,效率要高就必須有分工,而有了分工就有了差別。這個差別如果過大就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甚至動亂。懸殊的分配差距并不是因為公平競爭造成的公正結果。分配差距在任何國家都是無法避免的現象,然而差距的合理性、公平性卻是許多發達國家極力要解決的問題。任何社會的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絕對的,而是現實的、具體的。要解決社會不公平問題,不能僅依賴于道德和法律,不能離開生產來空談分配的公平。離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把分配公平問題上升到第一位的位置,甚至抽象地談論公平問題,其結果會把問題復雜化,導致危及和諧社會的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一方面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同時要真正做到兼顧公平而不是不顧公平,并把公平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來。另一方面,要認真研究切實可行的公平方案。應該把實現社會公正、平等和共同富裕這個人類社會的最基本價值與現階段的主要任務結合起來,體現價值目標與實現過程的有機統一。
(二)培養和造就大批能正確運用公正規則的公民
人是社會的主體,創造著社會的歷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只有人與人之間形成共同認可的秩序、原則,才能整合出強大而持久的社會推動力。公民如何對待公正,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關鍵在于培養和造就懂得如何運用規則的公正之人,而不單是制定一系列行為規范去約束公民的活動。法律和道德規范是在社會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而運用法律和道德規范的能力,則需要自主的時間和普遍的教育。偉大的民族無不是自主的實踐和教育的結果,每個公民都負有自我教育和幫助他人的義務。法律是最基本的關于人的行為規范的準則,成為先進人物還需要高尚道德的引導。同時也要求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個體美德和精神心理,以確保社會能夠長期穩定,并從良好的社會秩序中分享和諧與安定。所以要加強對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遵紀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善、全面發展的有
用之人。
(三)依靠法律的公正性,又要以公平做保障,要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
構建和諧社會,并不否認社會的分化,而是要在此基礎上逐步追求社會公正。市場經濟講究的是效率優先,由于不同階層掌握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本的差異,必然會出現社會的分化。但社會總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必須考慮社會的公平。市場配置雖然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社會財富,但無法自然解決社會不公。社會不公一旦超出社會的承受能力,就會釀成社會動蕩,也背離我黨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我們不能以為只要經濟發展了,危機就必然化解,社會就必然和諧。如果社會發展不協調,社會危機就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才能平息。公眾需要法律,政府要維護法律的公正性,因此,政府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要關注弱勢群體。在現代社會里,濟貧首先是政府的責任,無論農村還是城市,民間救助與社會救助只能起輔助作用。政府對弱勢群體負有重大的責任。稅收調節是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措施之一,但根本措施在于教育的發達。從個人來講,因接受教育而提高素質給就業創造更多機會。從社會來講,確認個人的創造價值與收入相適應,從而擴大了中等、高等收入階層。
2、必須對壟斷行業加以限制,制定相應的政策,建立和完善競爭性市場體系,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件作用,以提供高效率的制度性保障?,F在全國正在對社保、醫保爭取全覆蓋工作就是在向全面實現公平、和諧方向努力。
有關構建和諧社會的毛概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