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堅持創新發展的毛概論文(2)
論堅持創新發展的毛概論文篇二
《堅持創新發展,提升整體效能》
摘 要:濟寧市始終把民營經濟作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堅持啟動空白,提高骨干,落實政策,優化環境,民營經濟總量迅速膨脹;整體素質快速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能力顯著提升;產品質量穩步提高;骨干企業脫穎而出。但與南方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應力爭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面加快發展民營經濟。
關鍵詞:瓶頸 建議
近年來,濟寧市始終把民營經濟作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堅持啟動空白,提高骨干,落實政策,優化環境,民營經濟總量迅速膨脹;整體素質快速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能力顯著提升;產品質量穩步提高;骨干企業脫穎而出。但與南方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應力爭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面加快發展民營經濟。
一、全市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制約瓶頸
在看到全市民營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與省內先進地區和蘇北臨近地市相比,還存在經濟總量還不高、單體經濟實力還不強、縣域發展水平不平衡、整體發展層次還不高、市場發展與產業互動不足的問題,加上外部因素影響,仍然受著許多制約,形成影響民營經濟快發展、大發展的瓶頸:
一是規模偏小。大部分民營企業處于初始積累階段,企業產品多為初級產品,產品的關聯度較低、附加值較低、市場競爭力弱,骨干龍頭企業屈指可數。
二是管理落后。絕大部分民營企業仍然沿襲傳統的家長式、家族式和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低、漏洞大,缺乏經營管理戰略,沒有明確的目標,決策科學化程度不高。此外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著“小富即安”思想,缺乏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合作意識差,難以發展壯大。
三是融資困難。絕大部分民營企業難以獲得專項財政資金,難以從銀行中獲得貸款。由于民營企業整體發展水平低,優質企業少,絕大部分企業統計、財務報表的真實性與時效性無法保證,更加劇了融資的困難。
四是產業層次不高。受市場準入和自身力量的局限,大部分工業民營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大都處于產業鏈的低端,資源消耗高,產品附加值低,而在電子、醫藥、儀器儀表等高新技術行業涉足相對較少。
五是產業集聚度偏低。目前盡管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集聚規模仍偏小,特色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集聚的組織程度還不高,龍頭企業帶動型、專業市場帶動型等不同類型的產業化組織體系尚不健全。
六是自主創新能力欠缺。濟寧市的民營龍頭企業創新投入不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多。企業研發投入偏低。絕大多數企業主要集中在進入門檻低、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密集型的行業,產品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環節。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速度雖快,但總量偏小。
二、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濟寧市要實現民營經濟新的飛躍,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充分發揮各級政府職能作用,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按照“優化環境,構筑載體,突破重點,推進創新”的發展思路,努力營造一個“百舸爭流”,“萬馬奔騰”,“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民營經濟發展新局面。
(一)科學判斷形勢,全力推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大跨越
雖然,全市民營經濟發展還面臨諸多制約因素,但濟寧市民營經濟起步較早,起點較高,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明顯,充分具備實現民營經濟大發展、大跨越的基礎和條件。
1.從內生動力看。濟寧是運河商貿文化的發祥地,運河商業貿易曾一度空前繁榮,為民營經濟發展積淀了悠遠的文化底蘊;工業企業的發展程度較高,為民營經濟發展奠定了厚實的資本積累和技術支撐;近年來城市建設發展較快,招商引資成效較為明顯,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成長載體,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2.從歷史沿襲看。全市民營經濟發軔之時,恰是鄉鎮企業改革之日,大規模的轉制、集體資本成建制的退出,為民間資本進入打開了通道,時至今日,民營企業中改制企業仍然是生力軍,大部分民營企業是由鄉鎮集體企業、國有企業轉制而來。這些轉制型企業基礎好,底子厚,實力強勁,市場拓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競爭優勢明顯。
3.從資本來源看。全市民營經濟發展走的是兼容并蓄、多管齊下的路子,其對資本的包容力、吸納力、凝聚力得以充分體現和不斷放大。改制資本、本地原生資本、外來資本三駕馬車齊頭并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渠道多形式,使濟寧民營經濟發展的資本充沛,后勁十足。
4.從綜合環境看。濟寧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人文環境優、教育基礎好,人力資源較為充裕。另外,自然資源、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突出優勢。
(二)強化載體建設,鋪就民營經濟發展厚實基礎
1.整合私營企業發展載體。按照“標準化建設、公司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模式,優化產業布局,集聚優勢資源,提高科技含量,形成一批以優勢產業集群為主體的特色經濟園區。鼓勵各類企業和投資聯盟參與經濟園區的投資建設,完善經濟園區中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支撐能力,促進私營企業進區集聚發展、集約發展。
2.培育個體工商戶發展載體。以體制、機制、政策和整合、提升、創新為突破口,面向魯南、面向全省、面向全國加快構筑高增值、強輻射、廣就業、高層次、多功能、開放式的現代市場體系,培育形成一批在全省甚至在全國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龍頭型市場、大型市場、特色專業市場。同時,加強對重點專業市場的統籌規劃和政策導向,重點培育有地方產業特色、帶動功能強的專業市場,催生“塊狀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
3.大力發展樓宇經濟載體。根據獨特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和商貿優勢,結合光河路、太白路、運河路升級改造,北湖新區、濟北新區加快發展的城市建設實際,確立樓宇經濟發展思路,重點以商務區、商務樓宇為主要載體,加快引進國內外大型公司、知名企業的區域總部或分部、研發中心、銷售中心,協調發展現代物流、廣告中介、信息咨詢、金融保險、法律會計等相關服務業,形成由區域性特色商務樓組成的產業鏈,增強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城市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4.打造科技成果轉化載體。要積極營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轉化環境,建設好各類軟件園、信息產業園、高新技術創業中心、留學生創業園,鼓勵和支持有知識、有技能、有特殊專長、缺創業資本的科技人員直接進入載體創業,發展高、精、尖技術密集型企業。
(三)創新發展思路,構建民營經濟發展全新方略
1.實施全民創業戰略。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大力營造鼓勵創業、支持創業、保障創業、有利創業的社會氛圍。大力倡導敢冒風險、敢為人先、敢創新業的精神。鼓勵科技人員、高校畢業生、歸國留學生以及下崗職工、待業失業人員投資興辦或承包經營各類企業;大力培育民眾投資市場,開發投資品種,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股、入股各類城市建設和社會設施項目。
2.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加強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引導民營企業大膽參與國際競爭,通過品牌延伸、資本滲透、跨國經營、海外合作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資、生產及銷售,獲取跨國經營效益和發展空間;引導和推動具備一定條件的優勢民營企業與跨國公司合資合作,擴大利用外資領域,加快經濟國際化步伐。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海外設立加工貿易企業,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占領國際市場。
3.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在招商引資方面,采取“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發展模式,引進與本地產業密切相關的項目,提高項目投資強度、技術層次和產出水平,注重通過吸引資本輸入,帶動本地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組織民營企業“走出去”,實行政策補貼等辦法,支持參加各類展銷會、洽談會、博覽會等,幫助企業進入政府采購和國際采購鏈,拓寬市場空間。
4.實施企業家培訓戰略。關愛私營企業家成長,催生一代領軍人才,分層次組織培訓,分類落實培訓對象,分檔次設計培訓內容,分口子落實培訓經費,以創業輔導、資本經營、現代企業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經營實務等為重點,組織專家專題講座,舉辦各類專業培訓活動,切實提升私營企業家的綜合素質。
(四)轉變增長方式,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水平能力
1.培育規模經營優勢。鼓勵有實力的規模企業實行產品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聯合兼并,組建一批產業關聯度大、規模經濟要求高、資金技術密集的大型企業,加速優勢企業的發展壯大;扎實推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實行各級政府部門、領導與重點企業掛鉤聯系制度,幫助企業制訂中、遠期發展規劃,及時解決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促進個體私營企業迅速成長壯大。
2.培育產品品牌優勢。引導民營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以品牌拓市場、上規模、創效益。鼓勵企業爭創山東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的企業予以一定獎勵。
3.培育資本經營優勢。充分發揮“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倍增和催化作用,促使一批民營企業融入資本市場。加強輔導,優化服務,幫助民營企業提高資本運作能力,爭取有更多的企業在中小企業板上市,實現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的轉變。
(五)營造良好氛圍,創造民營經濟發展最佳環境
1.加強行政推動,形成工作合力。全面加強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定、輿論宣傳、統計考核、招商引資、統籌協調、管理服務和督促檢查,推進民營經濟持續強勁發展。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大宣傳力度。建議在濟寧日報等報刊設立民營經濟專版,電視、廣播設立民營經濟專欄,開展“民營企業創業在濟寧”宣傳活動,在全社會形成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良好氛圍。
2.加強政策引導,營造發展環境。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省有關政策,加大對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各項政策的落實力度,切實解決政策落實中的截留梗阻等問題,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潛規則”。不斷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度,確保政策的全面落實。
3.加大扶持力度,推動企業發展。全面公開和落實工商登記、稅費征收、融資擔保、土地使用、外貿出口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并適當給予傾斜;提高扶持資金的放大效應和使用效果。市(縣)、區財政都要相應加強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扶持,市安排專項資金扶持的項目,相關縣(市、區)也應按規定的比例安排配套資金,切實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最有力支撐。
論堅持創新發展的毛概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