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抗日戰爭的毛概論文(3)
淺析抗日戰爭的毛概論文篇二
《正確看待抗日戰爭》
[摘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對待抗戰,要堅持兩個鮮明的觀點,即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既要看到抗戰是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起點,奠定了我們今天的國際地位,這是我們通過努力獲取的,應得的;又要看到勝利的來自不易和艱苦性,我們要維護好這個歷史功績,從中吸取教訓,開拓進取。
[關鍵詞]抗戰;民族復興;艱苦;正確評價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日本無條件投降70周年。偉大的抗戰勝利了,但并沒有完全的結束。對于抗戰,我們需要公正評價,正確看待。
一、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起點
1、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成熟
近代的中國只有一家一姓的觀念,而無現代的國家和民族意識。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與重塑正是以民族危機為契機的。抗戰時期,全國各黨各派各軍各界各民族海外僑胞本著“兄弟鬩于墻外御侮”的原則,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仇敵愾,救亡圖存,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民族覺悟空前提高,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真正做到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抗戰時期中華民族不僅僅民族意識完全形成,還表現出成熟的一面,中國人民開始了自主選擇自己的道路。抗戰初期,許多中國人把希望寄托于國民黨政府,國民黨政府中的廣大將士付出了大量的犧牲,卻由于國民黨腐敗,正面戰場幾乎屢戰屢敗。特別是在1944年春到1945年初,國民黨部隊的軍事裝備已優于日軍,卻在強弩之末的日軍發動的對豫湘桂戰役中,仍潰不成軍。不僅使反法西斯盟國感到驚訝,也受到國內人民憤怒譴責和失望。中國共產黨此時卻通過“三三制”、整風、大生產等運動,成功進行根據地建設,使人民群眾精神振奮,真正過上了當家做主人的嶄新生活。在國民黨大潰敗時,敵后抗日根據地于1944年開始局部反攻,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為全國人民的希望,代表著中國社會的正確發展方向。
2、中國主權的收復和大國地位奠立
近代以來,中國衰落的顯著標志是喪失了完整的國家主權。抗戰勝利的結果之一,使中國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第一次以主權國家的身份,收復了被日本霸占的全部國土。這種結果并非任何國家的恩賜,而是通過中華民族全體成員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奮斗取得的。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進行時間最長,前后達14年之久。牽制日軍主力最多,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把80%以上的兵力用于中國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侵華日軍雖在比例上有所減少,但其在華兵力的絕對數字還是逐年上升的,且始終占其兵力的半數以上。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消耗著日本大量的國力和精力,客觀上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這就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歐洲和太平洋戰區的反法西斯戰爭,成二戰能夠轉入戰略反攻的重要因素。在這個大背景下,經過約一年談判,1943年,中、美、英簽訂新約,除香港問題和九龍租借地問題尚待解決外,美、英根據不平等條約而在華享有的各種特權,不復存在。同年11月,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把“甲午戰爭”以來侵占中國的一切領土,包括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一律歸還中國。二戰結束后,凡是過去與有華不平等條約的國家,都仿效美、英,同中國廢除舊約,簽訂新約。1946年中國政府派艦隊收復了西沙和南沙群島,并在島上設立行政機關,升國旗,立標志,鄭重宣示主權。自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強加于中國的不平等條約被廢除,主權的恢復,這對于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有著重大意義。抗戰前的中國毫無國際地位可言,沒有與諸強平等對話的資格。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巨大貢獻,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中國的國際地位也隨著抗戰的展開和勝利而得以提高,中國政府充分利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歷史契機和有利的國際環境,積極開展外交活動,成為聯合國的主要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的大國地位初步確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顯著提高。
二、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1、抗戰的艱苦性
中國進行的抗日戰爭,是落后的農業國同工業國之間的較量。國力的匱乏造成軍力的短缺。據統計,二戰中歐洲戰場上斃傷一名敵軍平均需耗子彈5000發左右。在中國的抗戰中,國民黨軍平均消耗子彈2010.6發、炮彈11.3發、手榴彈27.8枚才能斃傷一名日軍。八路軍、新四軍由于條件限制,主要靠戰場繳獲和搜集民間槍支,平均每斃傷一敵消耗30發子彈、7枚手榴彈。這一比例之低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現代戰爭中的武器對抗是系統對抗,裝備是系統配套、標準化強,武器不僅追求單項性能且能達成配置最優化。日本作為工業國,在抗戰時擁有完整配套的兵工業和完整的陸海軍空兵種,兵種間能達成有效協同。抗戰時中國近代軍隊結構落后,多是單一的步兵,只有少量炮兵、機械化部隊和空軍,且缺少協同作戰意識。武器自行制造能力差,外購也混亂無序,僅槍支便來自十幾個國家。結果造成在戰爭中往往數量多卻屢敗于少而精強之敵。抗戰中大而弱的中國對抗小而強的日本,最好戰略便是以持久戰,慢慢的消耗敵軍的同時又要破壞敵軍對我國的掠奪,這是一種正確的選擇,也是無奈的選擇,因為這個選擇意味著更多的犧牲、破壞和痛苦。
2、抗戰的巨大代價
首先,民族崛起戰略被打斷。中國在日本侵略前經濟由于關稅自主權的實現和稅制、幣制改革,呈現了舊中國少有的高速發展,被稱為“黃金十年”。1935年,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統一了全國貨幣,對緩解中國當時的金融危機、復蘇經濟起了積極作用。1936年中國資本主義現代工業已占工業總產值的42.7%,中國的鋼產量從1927年到1936年,由3萬噸增至55萬多噸。中國抗戰前的國民經濟,1936年全年的建設成果超過了1931年至1935年間的總和,而1931年至1935年的建設成果又相當于民國以來20年的總和。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則完全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美好前景由于日本的侵略而化為泡影。其次,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傷亡總數達3500萬人以上,占“二戰”軍民傷亡人數9000萬中的40%。日本侵略軍的戰爭手段很殘忍,使用各種現代化殺人手段,制造了許多人類文明史上的暴行。在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屠殺了三十余萬無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日本侵略軍還公然違背國際公法和人道主義,對中國人民發動了令人發指的細菌戰、化學戰,進行慘無人道的人體活體試驗。抗戰期間,中國大半國土被侵占。侵華日軍所到之處,大量的珍貴文物古跡和私人民間收藏,不是被焚毀,就是被搶劫和破壞,損失的價值簡直無法估量。關于日本侵略造成的中國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5000億美元,真實數據恐怕永遠難于清算。
三、結語
作為后人,我們應該尊重歷史、正視歷史,客觀地看待抗戰。我們驕傲,以當時四分五裂且非常落后的農業國的狀態,面對工業強國日本的大舉入侵,通過八年全面抗戰,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一起將日本打敗,開起了中國復興之路。所以,面對二戰時美英蘇大國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功績和他們后世的歷史學家的粉飾,我們不會妄自菲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我們的勝利是以我們巨大的犧牲和慘重的損失為代價的,長期抗戰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原因就在于我們當時的落后,不論是經濟上、政治上還是制度上。同樣由于這個原因,使得我們在戰后,我們中國的利益沒有得到最大化,在處理戰后日本上沒有多少發言權,中國的主權也受到了一些傷害。所以,面對今天的國際形勢和國際爭端,我們要理性。中華民族復興之路,我們還要付出艱巨的努力。
作者簡介
姓名:王玉國.性別:男.民族:漢.出生年月:1978年11月.籍貫:河南鶴壁.工作單位:中共開封新區工委黨校.研究方向:社會學、黨史.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
淺析抗日戰爭的毛概論文相關文章:
1.大學毛概論文
2.大學毛概論文
3.大學毛概論文
淺析抗日戰爭的毛概論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