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畢業論文電子稿
伴隨著大眾化、休閑化和全球化旅游時代的來臨,旅游日益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旅游業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和發展勢頭最好的支柱產業之一。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旅游畢業論文電子稿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旅游畢業論文電子稿篇1
淺談西藏與尼泊爾旅游合作發展分析及對策
一、引言
跨境旅游合作是指擁有共同邊境線的國家或地區間,為了加強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開展旅游資源共享,旅游產品共同開發,旅游市場共同開拓,旅游行業共同管理以及旅游人才共同培養所進行的國際間旅游合作。國外關于跨境旅游合作的文獻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出現,國內的跨境旅游合作也已開展,但大多處在初級階段,這方面的問題研究也還在起步階段,研究地點也多偏重于研究云南、廣西、黑龍江等地區。例如,程大興(2011)對廣西與越南的跨境旅游合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和對策,李蘭月(2014)對中泰兩國跨境趨于旅游合作做了設想等。有關西藏的跨境旅游研究比較少見,以研究入境旅游居多,如,李娟(2015)利用國外網站上的熱門詞匯分析西藏旅游入境熱點。
二、西藏與尼泊爾跨境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一)促進西藏與尼泊爾經濟發展的需要
西藏處于我國西南邊陲,與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相距較遠。又由于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薄弱的生態環境,第一、二產業的發展較慢。尼泊爾是處于山區內陸的農業國,全國有80%以上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兩地要尋找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啟動點”,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旅游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其他產業快速增長,并帶動就業。具有投資少,帶動強,見效快的特點,特別是目前旅游業被認為是零排放產業,對環境的污染比較小。
(二)保證旅游開發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西藏與尼泊爾邊境線處具有一部分相近的旅游資源,單從行政區劃上進行的旅游開發,相比于資源總體是片面的、局部的,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和利用,旅游資源的潛能得不到完全的發揮。跨境旅游合作便于從資源的整體方面規劃旅游線路,在兼顧兩國利益的同時,保證資源最優化。
(三)我國對外戰略的需要
在當今世界格局多極化和經濟全球發展進程中,國際形勢也在發生復雜的變化,各種政治力量角逐下使得區域合作進一步受到重視。中國與尼泊爾自古就有著良好的交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進一步加強與尼泊爾的友好合作關系,擴大雙方利益,實現共同繁榮。這不僅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而且也將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做出貢獻。旅游作為民間外交,通過游客在兩國間的流動有助于文化、信息的傳播,促進國家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和共同發展。
三、西藏與尼泊爾旅游合作歷史進程
西藏作為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段的重要參與者,自古以來就與尼泊爾有著友好的交往。兩國人民間深厚的友誼以及兩國文化的長期交匯與融合是開展旅游合作的基礎。1955年8月,中國與尼泊爾建交后一直將旅游作為關注的焦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同志在參觀美國航空公司總局和國家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談話就指出:“要開辟到拉薩的旅游航線。外國人對拉薩感興趣。到尼泊爾的游客也可以到拉薩來。這樣做,尼泊爾會高興”。
以此為契機,中尼人民聯合建造的“珠峰跨國旅游區”內容和發展就此形成。1987年,拉薩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航線首次開通,大大縮短了來往于西藏與尼泊爾的時間。2001年11月,我國國家旅游局駐尼泊爾辦事處正式成立,同時,中尼雙方正式簽署了《關于中國公民赴尼旅游實施方案的諒解備忘錄》,這為兩國公民自費去對方國家旅游提供了法律保障。2002年7月,時任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正式簽署了關于加強尼泊爾同中國西藏的社會經濟合作的協議。
2003年8月,尼泊爾政府放寬旅游簽證服務,推出所有在尼泊爾逗留三天以上的旅游者均可以獲得免費簽證的政策。同時,來自中國的游客還將獲得入境免費簽證待遇。2005年5月,拉薩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客運直通車開通。同年9月,中國西藏一尼泊爾旅游聯合協調委員會的西藏自治區代表和尼泊爾代表簽署了第二次備忘錄,其中就開放口岸問題、開通加德滿都一拉薩一成都航線問題、基礎接待設施改善問題、跨國旅游投訴及規范旅游企業經營行為等方面達成了合作協議。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2011年,在中國舉辦尼泊爾旅游年,至此西藏與尼泊爾旅游合作已經進入到快讀發展的階段。
四、邊境旅游合作條件與現狀
(一)良好的區位條件
西藏與南亞國家擁有長達4000余公里的邊境線,由于邊境線上的高原、大山作用,形成數百條自然通道。據相關統計,本區通往南亞的通道有312條,而其中就有184條通往尼泊爾,并以此形成了邊貿市場、口岸和邊貿點。西藏與尼泊爾現已開放包括樟木、普蘭、吉隆等五個邊境口岸。近年來,青藏鐵路通車,公路改造維修等也為兩國間游客往來創造了條件。
(二)具有豐富和互補的旅游資源
西藏與尼泊爾分屬喜馬拉雅山脈兩側,自然風光迥異。西藏境內擁有是世界級的冰川、湖泊等冷峻景觀資源,而尼泊爾境內則呈現草木蔥籠、風景秀麗的景象。另外,兩地的旅游時間高度互補。尼泊爾的旅游黃金季節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期間,與此相反,西藏黃金季節在4月至10月之間,方便游客跨境旅游,直接和間接推動兩地旅游發展。
(三)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合作開發不足
盡管西藏與尼泊爾跨境旅游已經有了一些發展,但還處于初步階段,重點表現在邊境地區大部分縣、鎮一級基礎設施落后,五個口岸中樟木是唯一通公路的口岸,其余邊境道路品極差,路面顛簸,不滿足車輛通行需要。另外,通信、網絡等設施配套不足,為游客帶來不便。另外,企業作為旅游合作主體作用沒有發揮作用,不注重邊境沿線的旅游資源開發,沒有形成完整的產品線路開發,未打造出有影響力的旅游資源。 五、加強邊境旅游合作的主要措施
(一)抓住國家政策機遇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明確提出了“推進西藏與尼泊爾等國家邊境貿易和旅游文化合作”,充分發揮西藏自治區(以下簡稱“西藏”)的地緣優勢和比較優勢,將西藏建設成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面向尼泊爾乃至南亞的輻射中心。2016年4月,《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主動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國家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提升自治區在國家對外開放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加以培育壯大,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二)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限制旅游業發展的最大因素,公路交通不夠便捷,造成運輸成本高,運輸時間長的障礙。此外,還應加強對旅游配套設施,如餐館、酒店、醫院、通信設備的建設。另外,還應在旅游旺季加開兩地互通航線,加強多方位交通聯系。
(三)扶持旅游企業做大做強
旅游企業作為旅游市場的主體,在其做大做強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規范的旅游市場,規劃合理的旅游路線,打造多樣的旅游產品,進而促進旅游產業的高速發展。因此,給予旅游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在借款上給予一定年限內免息的政策,可以扶持企業快速發展。并且帶動旅游企業向旅游產品,旅游服務,旅游食宿等綜合性發展。督促企業內部結構調整,實施良性的兼并,形成跨區域、跨國的旅游公司。
(四)強調當地人的參與性
當地人在生態旅游的活動中扮演者至關重要的作用。旅游不僅包括旅游者對目的地自然環境的欣賞,還包括在與當地人的交流中,領會當地人的特有文化,增強對世界上民族間文化多樣性的認同感與尊重。此外,當地人對于生活環境的保護的認識增強和參加旅游產業活動,一方面可以減輕他們對于自然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作為生態旅游中文化組成的一部分可以收獲經濟收益。
(五)建立合理的營銷模式和完善的營銷系統
世界上大多數成功營銷的案例都是與大力發揚當地特色的文化有關。西藏與尼泊爾都擁有獨特、紛繁復雜的文化,內容涉及當地居民的吃穿住行、宗教、建筑、節慶等方方面面。旅游部門應采取文化營銷的模式,將這些特有的文化與旅游產品結合起來,既達到了文化傳播的作用,又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采用網絡營銷的手段。建立內容詳實,及時更新的旅游宣傳網站。并配合完善的旅游咨詢銷售體系,建立覆蓋面廣的店面,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詢、旅游產品購買等服務。另外,集中專業人才,編纂旅游手冊,在飛機場、火車站憑票免費領取,為旅游者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提升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旅游畢業論文電子稿篇2
淺談屯堡文化旅游開發
一、屯堡溯源
屯堡人是對居住在安順、平壩、鎮寧等地明代屯軍后裔的專稱。而以屯堡人為載體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是對江南漢文化的延續與展。“屯堡”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安順府署纂修的《安順府志.地理志.風俗》載:“郡民皆寄籍,唯寄籍有先后。 其可考據者,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當時之官如汪可、費壽、陳彬、鄭琪作四正,領十二操屯軍安插之類,散處屯堡各鄉,家口隨之至黔”。可見,安順屯堡追溯其淵源都與明初朱元璋在貴州的軍事行動密切相關。朱元璋稱帝建立新王朝后,元朝的殘余勢力梁王把匝刺.瓦爾密仍盤踞云南,不愿歸附。
為了達到經營西南邊疆,重點控制云南的目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水昌候藍玉、西平候沐英等為大將,統率三十萬明軍征討云南并取得勝利。《明實錄.太祖洪武實錄》記“云南已克......至只靄翠(貴州宣慰使)輩不盡服,雖有云南,亦難守也。”為確保經營西南,明朝在西南地區大設衛所。安順是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稱的軍事戰略要地。安順經營得當,可“右臨粵西,左控滇服”,同時還可擁兵威服各少數族。因此,明洪武十五年在貴陽置貴州都指揮使,統領十八衛二所,其中貴陽以西的六衛就有威清、平壩、普定、安莊四衛的治所在安順境內。隨著衛所的大量設置,軍士們奉命控扼要地,廣開屯田以自給,這批屯軍及家屬從此落籍貴州安順一帶。因此,明初在安順軍事屯田的軍民,是現今屯堡人形成之淵源,但是構成屯堡人群體的絕不僅是調北征南軍民的后裔,它還包括后來以調北填南等方式進入屯堡區域的移民。
二、屯堡文化的界定
屯堡人的入黔祖先大都原籍江南,盡管歷經數百年的變遷,今天的屯堡居民基本上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江南漢族文化內容。軍事行動的展開使漢文化落地生根,形成了我們今天在安順地區看到的屯堡人及其屯堡文化。關于屯堡文化,學者界定不一,翁家烈先生如此定義說:“屯堡文化是古代漢文化在貴州的一份厚重的歷史積淀,其發生發展變化及其對貴州歷史文化的作用,通過屯堡人的這種特定的載體來實現展開”。
安順學者呂燕平老師在他的貴州省教育廳社科項目的結題報告里對屯堡文化則表述為:“安順屯堡文化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來源于江淮的漢民族文化同安順的自然環境相互整合形成的內容豐富,特點鮮明的地域文化”。吳羽老師在其《安順屯堡文化的歷史地理背景及地域文化特征》又稱“屯堡文化就是獨特地地域歷史文化,保持著中原漢民族已經消失的600年前的漢族文化的諸多特點,但又明顯區別于當地土著居民和后移民”。總結學界對屯堡文化的描述,屯堡文化的載體屯堡人這一群體實踐的文化就是屯堡文化,他既有別于周圍的少數民族文化,又和當地漢族文化有很大區別,實際上就是“一種由明代屯軍后裔和清末以來江南漢族移民在貴州實踐的地域文化”[2]。
三、屯堡文化的被發現與屯堡旅游的興起
屯堡及其文化已經在安順存在了幾百年,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這個漢族群體卻沒有過多的引起人們的注意。不斷地改朝換代和戰亂使這個群體逐漸被中央政權和中原地區的人們遺忘了,戍邊的后裔也不再刻意強調先輩當年的歷史。盡管《安順府志》和《平壩縣志》都有“屯堡”和“屯堡人”這一稱呼的記載,但對居住在堡子里的村民而言,無論是自稱或他稱都無所謂屯堡人,他們長期被官方和外人當作是少數民族的一支。20世紀80年代之前,屯堡地區是沉默的,既無外界的關注也沒有自己的聲音,換句話說,80年代以前這里沒有屯堡文化,盡管它事實存在。直到這一族群被民俗學者和專家們發現,從史料中將“屯堡”這一稱謂再傳遞給事實上的屯堡人。
屯堡的被發現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方圓不過百把公里的屯堡人家,屯堡風情被炒得河翻水漲,熱鬧紛繁。這種現象不難理解,現代化給人們帶來的福利是邊遠地區每個族群都有目共睹的,從而使他們也有著急迫的發展沖動。然而由于歷史地理原因,每個族群獲得的發展資本是不平等的,這樣的現狀下文化資本對于欠發達的邊遠地區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他們缺乏經濟社會里起重大作用的資金和技術,唯一擁有的稀有資源就是自身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文化資源,當地人把它當作脫貧致富有效途徑,這也是現在西部地區熱衷于文化旅游業開發的原因。西南一隅的屯堡人固守600多年的民俗是他們唯一也是最大的文化財富,在這樣的外部環境沖擊下,屯堡人投身參與到屯堡旅游開發中來。
四、旅游開發中的屯堡文化及變易
屯堡旅游是一種鄉村旅游,2000年以后,在西部大開發浪潮的推動下,屯堡文化以其明文化的特點正式進入省旅游規劃官員的視線,很快,安順地區的幾個屯堡村寨被包括進了省旅游規劃中,政府先后撥專款為這些村寨修路,修酒店等旅游基礎設施。旅游業像推進器一樣加速著不同文化的滲透,擴大了不同地區居民之間的文化交往,也加劇了邊遠地區傳統文化的變遷進程。深入安順屯堡村寨,可感受到屯堡從沉默到活躍,從衰落到復興經歷了一個被發現到被包裝再到被展現的過程。屯堡文化在這其中的變遷更多地表現為一個再組合、再建構或者再塑造的過程。
當地政府,開發商,農民精英在這其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其核心目標就是把屯堡文化資本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雖然受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制約,但屯堡人有著步入現代社會的要求和脫貧致富的渴望。考量貴州省情,在廣大農村里生存壓倒一切,把旅游作為本省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毫無疑問是正確的經濟戰略,而鄉村村民參與旅游發展的核心利益點為經濟收入。因此,在文化旅游的實踐中,各方的急躁心理必會使某些元素在屯堡旅游中失去本來的內核。歸結起來就是文化表述簡單化,節日文化日常化,儀式文化世俗化。所謂“文化搭臺,旅游唱戲”,開發商目標鎖定屯堡,大肆對屯堡文化進行商業包裝,手段就是簡化。事實上數百年來,屯軍后裔不僅接納了周邊的漢族,也融入了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屯堡文化早已不是旅游解說詞中單純的600年前的江南文化活化石了。
屯堡旅游中,文化資本化的另一手段即是節日儀式日常化,世俗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龍屯堡的地戲改革。地戲原本叫“跳神”,本是一方保平安的娛神活動,有著嚴格和神圣的開箱封箱儀式, 主要在春節和七月半跳。 過去跳神要先開臉,就是屯堡人說的“敬菩薩”,屯堡人認為臉子(即面具)就是菩薩,婦女和孩子是不能接觸的。自天龍村寨成立了天龍屯堡旅游公司后,為了迎合旅游開發,這些嚴肅的儀式就不再遵守先輩訂下的規矩,一切以營利為目的,只要游客想看,神頭隨時為其開箱,不再具有神圣性,抽去了傳統臉子的精神文化內核。旅游業讓地戲從娛神活動變成了純粹的娛人活動,從節慶禮儀形式變成了純粹的商業表演。
文化和旅游整合創新,協調發展是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旅游作為一個現代元素,它的介入,不可否認在一些方面的確強化了節日文化中的某些傳統元素。在旅游業的開發過程中,一些隨著時代變化而慢慢的被新一代屯堡人所忽視的傳統元素得到了重新認識。至少,從文化的外在表征來看,屯堡服裝,建筑,地戲表演等又得到了強化。從整個屯堡文化的認同方面來看,旅游的開展的確重新喚起了屯堡人對自己古老文化的熱愛之情和保護意識。可沖擊也同樣巨大,這種沖擊又會波及屯堡旅游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一個地區的旅游業若沒有文化元素的注入,就只有表面的華彩,沒有實在的內核,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對游客的吸引力。所謂初級階段看山水,中級階段看文物,高級階段看文化,可見游客的旅游品位是不斷提升的。離開文化的旅游是沒有靈魂的旅游,沒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目的地可能會熱鬧一時,曇花一現很快消失在游者的視線之外。屯堡旅游中的文化變易正在逐漸使屯堡文化失去精髓與魅力,文化旅游中純粹的市場導向會因忽視文化的特質而最終失去文化資源,但純粹的文化導向又會因忽視當地人的發展愿望而遭到抵制。因此,如何在屯堡文化旅游開發中傳承屯堡文化是各方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結語
旅游業將一個民族的文化包裝后連同其他資源一同出售所導致的傳統文化變遷事實上是對傳統文化的極大破壞。“衰”與“變”不只是安順屯堡所遭遇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任何地區,如果沒有文化,當地人就無法生存,所以旅游施加給人類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衰是必須面對的事實,變則是新挑站,不能因旅游業的負面影響而在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上裹足不前,還應充分考慮當地人的物質生活需求,所以文化資源的開發必須采取合理方式,為減少旅游“文化污染”,民族文化資源應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所謂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特色之根,只有保持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才能使旅游具有生命力,長盛不衰。屯堡文化旅游開發要避免牽強附會,低格調和不按民俗辦事等傾向,這樣屯堡文化才不會喪失其原初形態及意蘊,屯堡旅游也才能體現其價值并在旅游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走得長遠。
旅游畢業論文電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