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職業能力分級培養的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研究論文
基于職業能力分級培養的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研究論文
課程銜接是中高職銜接的落腳點,職業核心能力的銜接是課程銜接的關鍵。針對當前中高職課程銜接主要問題,從中高職機電專業畢業生從事的相關工作崗位調研出發,分析典型工作任務,提煉職業核心能力,形成中高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從核心課程的知識和能力開展中高職銜接的課程建設,解決了能力目標銜接不到位和實踐技能培養重復等問題。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基于職業能力分級培養的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基于職業能力分級培養的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針對中高職教育課程銜接不暢的現狀,分析了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問題及銜接不暢的原因,提出了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原則及課程開發策略。通過對接產業鏈或產業群,分析典型崗位職業能力,以專業群的銜接為起點,參照國家職業資格等級,從人才培養目標銜接入手,提出"分層次、模塊化"的課程開發途徑,對解決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不暢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中高職銜接 課程銜接 職業能力 專業群
一、引 言
當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我國職業教育界的重點和熱點問題。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頒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要形成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高職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教體系,建立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有學者認為課程銜接是中高職銜接的“本”,“標”是制度的銜接(姜大源,2011)[1]。課程銜接是中高職銜接的實質與核心,也是實現中高職教育持續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關鍵。
本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光伏產業(鏈)為背景,以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專業為例,結合專業的實際情況,分析我國中高職課程銜接當前存在的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以職業能力分層為導向建立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探索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方式、方法及路徑等,積累實踐經驗,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的不斷完善及職業教育實踐工作提供案例借鑒。
二、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問題及歸因
1.中高職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
中高職銜接從提出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經過了30年左右的發展,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銜接不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文化基礎課程脫節和斷檔現象。無論是課程的門類還是課程深度上都存在脫節,甚至空白現象[2]。(2)專業課程內容與實訓技能課程重復率較高,甚至出現倒掛現象。有些實訓課程中職生的技能要求甚至比高職生還要高,中高職教育層次與職業資格證書等級不匹配。(3)課程結構陳舊,存在三段式的學科化模式。雖然近年來有些改觀,但是還是不能擺脫學科化的慣性思維,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職業能力為需求的教材較少。總的來說,中高職課程銜接存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評價標準等銜接不暢,相同專業開設的課程門類銜接不暢,文化課、專業課以及技能訓練課程存在重復、脫節、斷層等問題。
2.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歸因分析
造成中高職課程銜接脫節、銜接不暢的重要原因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方面:(1)思想觀念上的禁錮導致中高職課程不銜接。習慣于傳統學科教學體系,未能建立職業教育規律的課程觀,課程擺脫不了“三段式”的課程模式,按照學科結構模式自成體系[3]。(2)中高職銜接及課程銜接的理論體系缺乏。我國職業教育理論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或者是借鑒過來,由于國情不同、辦學條件、社會職業程度不同等,導致國外的部分理論不適合我國國情。外部因素方面:(1)由于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隸屬兩個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門,直接影響兩個不同教育層次課程的銜接。而且中高職教育辦學單位的多樣化、辦學獨立法人單位之間聯系不暢、業務不緊密,導致課程難以銜接到位。(2)中職學校(高中、中專、技校)多樣化,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不同,教學內容不同,造成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增加了開發能滿足各種素質水平學生需求課程的難度[4]。(3)中高職教育專業目錄的不銜接。由于課程銜接向上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等相關聯,向下與課程目標、課程結構等相關,中高職專業名稱和目錄的不銜接,導致課程體系等成了“無本之木”。(4)國家職業資格等級體系的缺乏和職業標準體系不健全也是導致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脫節甚至無法銜接的重要原因。
三、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構建原則與策略
1.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構建的原則
由于中高職課程銜接受到歷史的、客觀的和內外部等因素制約,因此,中高職課程銜接需要遵循一些原則:
(1)終身教育的原則
中高職教育銜接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延續性,體現終身教育的理念。課程銜接體系設計時應當體現中職教育的基礎作用,同時兼顧首次就業崗位的職業性教育,是學生職業能力建構的基礎和依托。高職教育階段,課程開設既要考慮基礎知識在職業技能學習中的遷移性,又要考慮職業技能的高等性和職業崗位的擴展及延續性,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以人為本,體現終身教育理念。
(2)職業能力導向的原則
中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堅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改變“學科知識”為基礎的傳統。通過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置,實現以“職業能力”為基礎。通過職業能力分層培養的方式,實現中高職畢業生職業能力的遞進性和崗位能力的擴展性,進而實現職業教育的可持續性。
(3)多元參與共同開發的原則
職業教育的課程既要體現教育性,又要體現職業性,中高職銜接課程的開發還要體現連貫性、繼承性和遞進性,需要中高職院校參與的同時,還需要企業、行業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參與。行業企業人員了解行業內及企業內職業的要求,專業部門從專業角度考慮課程的科學合理性和專業性,政府部門考慮國家的意志,職業教育教學機構考慮學生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5]。此外,還需考慮能力本位、市場與產業需求導向以及課程開發整體性、靈活可操作性的原則。
2.中高職教育課程銜接的策略
(1)以專業群的銜接為起點,實現中高職教育專業的有效銜接
中高職課程的銜接,由中高職銜接模式、專業銜接條件等因素決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導致中職與高職的專業目錄未能有效銜接,直接影響課程體系的銜接。從專業群銜接的視角出發,拓展專業大類的銜接,為課程體系的銜接創造先決條件。通過專業群內核心課程的銜接,實現課程的順利銜接。另一方面,就業崗位銜接是課程銜接的源頭。從就業崗位群出發,實現專業群內各專業的銜接。高職階段的專業可以在專業大類內對接中職階段相似或相近專業實現銜接,擺脫現有困境。同時,受教育者通過教育經歷的提升,提高職業技能,拓展就業崗位群。 (2)以國家職業資格等級為參考,建立職業能力分級的人才培養目標銜接
中高職教育的本質是兩種不同層次的教育,培養面向不同的崗位層次及職業能力的受教育者。崗位層次定位是中高職課程目標銜接的起點,只有明確了中高職教育所面向的崗位層次,才能進一步通過分析崗位的工作任務確定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6]。不同層次的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則通過課程目標層次上銜接來實現。以國家職業標準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為參考標準,建立能力分級的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指導課程目標的銜接,是實現中高職課程目標在縱向上銜接的重要途徑。
(3)對接產業鏈或產業群,實施中高職一體化的課程銜接體系
在專業群或專業大類的范圍內,對接職業崗位群或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企業,參照國家職業標準和企業崗位能力要求,通過解構中高職課程內容,重構中高職階段的課程,構建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一體化的人才培養目標、一體化的課程標準、一體化的課程內容。課程體系分為技能訓練課程、專業核心技術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文化素養課程四個層次。以大類專業為基礎,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涵蓋多個專業,專業基礎面寬,適應性強[7]。實現職業能力的縱向提升與崗位能力的橫向擴展。
(4)以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建立“分層次、模塊化”的課程開發理念
中高職課程開發中,應當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職業能力需求為培養目標。在課程開發時,兼顧學生面向第一崗位職業特定能力的同時,建立“分層次、模塊化”的課程體系、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統籌考慮行業通用能力和跨行業能力的培養,將不同層級的能力轉換為課程,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學習不同層級的技能,使核心能力培養貫穿中職和高職教育過程,培養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職業人[8]。
四、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及實踐
1.總體思路
在充分調研中高職院校、企業和行業的基礎上,對接區域產業及崗位群,確定中高職階段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規格。分析典型的職業崗位能力,以國家職業標準與資格證體系為參照,解構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重構并搭建“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體系。制定中高職階段課程標準,體現職業能力培養的特色。確定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及課程順序的銜接,并注意中職課程是高職課程的基礎,高職課程是中職課程的延續,避免重復和資源浪費。本文以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專業五年一貫制的人才培養為例,闡述課程銜接體系的構建過程。
2.課程銜接體系的構建
(1)對接職業崗位群,明確中高職階段對接的崗位,做好崗位分析及崗位職業能力分析
以中職教育為基礎教育,考慮中職第一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高職階段為專業核心能力與綜合職業技能培養階段,重點是能力提升與就業崗位的拓展,適當補充文化課程。比如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專業,中職階段重點學習文化知識、基本技能訓練,獲得職業資格體系中的4、5級證書。高職階段適當補充文化知識,重點學習電站建設,獲得資格證書的2、3級證書。
(2)課程體系的設計過程
如圖1所示,將中高職課程分為“文化素質課程、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技能訓練課程”四大模塊。其中文化素質課程包含文化課程、基礎課程、思政課程、職業生涯、心理健康等課程。中職階段適當將文化課程開足,甚至可以涉及高職階段課程。高職階段的文化課課程重點照顧國家有關規定必須開設的思政必修課程外,主要開設職業規劃、人文藝術和外語類課程。
專業基礎平臺課程模塊,中職部分以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為主,高職以專業理論和對接職業崗位職業技能為主。專業核心課程和技能訓練模塊,中職部分適當考慮第一職業崗位的就業需要的職業技能,培養學生達到職業資格4-5級的水平,高職階段重點對接產業需求和崗位技能需要,比如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專業分為光伏產品設計、光伏電站設計與施工、光伏電站設備維護與管理三個專業方向。根據專業培養方向,在開設專業公共核心課的基礎上,開設按方向需要選擇專業核心課和職業拓展課程,并達到職業資格2-3級的水平。同時,課程體系還需根據普通中職生的升學要求,補充高中階段升學的學生需要,在高職階段考慮增加部分文化課程,有利于適應高職階段的學習。
3.中高職銜接課程的實施
中高職銜接的課程實施,考慮中高職層次教學的需要和學生技能成長的客觀規律,需要堅持“寬基礎、活模塊、分層化、學分制”的實施路徑。基礎課程偏向中職階段、專業課程偏向高職階段的分層化的手段實施課程內容的分配。通過活模塊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基礎和將來需要就業的方向選擇基礎選修課和專業技能課程。兼顧職業能力、職業資格考證的原則,按中高職的課程內容與技能順序的安排組織教學。教學管理上,實施學分制、以證代考的方式,兼顧高職部分不同來源的生源問題。
相關文章:
3.談高職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課程體系與職業資格標準的融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