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教學論文(2)
物理教育教學論文篇二
《有效實施創新教育,優化初中物理教學》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創新教育越來越得到廣泛的關注。在創新教育的實踐中,存在著許多困惑或誤區:把創新教育誤認為非知識教育,把創新教育誤認為非應試教育,把創新教育誤認為非升學教育,把創新教育局限于課外活動,百分制改為等級制就是創新教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是勢在必行的。文章通過闡述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從而來優化物理課堂教學,切實提高物理學生的物理素養。
【關鍵詞】物理教學;素質教育;創新思維;物理素養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師把學生當作容納知識的機器,采用“填鴨式”教學,因此,培養的學生大多缺乏創新意識。而在創新教育中,教師認為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取知識,采用“引探式”教學,使其自覺、主動地完成認知上的飛躍,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構建創新教育的平臺,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教師應保護學生理解的自由,容許學生對物理環境、物理認知結構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應將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學生,從而澆滅了那些剛剛燃起來的“創新的火花”。為此,要正確對待學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錯誤的意見和想法,避免扼殺他們的創新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增加學生自己探索知識的活動量,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們這一年齡階段所特有的好動性、表現欲,從而有效地發現學生的個性并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教師除了為學生營造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外,還要克服喜歡“循規蹈矩”、歧視“思維怪異”學生的傾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毫無顧忌地發表見解,發展創新性思維。
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拋棄應試教育那種“重死記、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效果”的學習習慣,養成善于發問、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習習慣。為此,在教學中要做到:凡是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創新、自己去做;寫、算、說等活動都是如此。在學習活動中,教師主要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誘導、點撥,長此堅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形成,創新能力就會得以發展。
二、教給靈活多變的解決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在應試教育中,教師以采用“題海戰術”來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以此培養的學生,當遇到新的疑難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低能就表現出來了。而在創新教育中,教師通過拓寬思維、多角度、多題一解、一題多解,使學生積極愉悅地解決物理問題,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新的疑難問題面前,往往從容不迫,思維興奮,解決問題的路子寬。在認識的第二次飛躍中,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做到:
中學物理解題方法有多種:整體法、隔離法、圖像法、等效法、極端思維法、類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這些方法,可以使認識活動變得有序,可以把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按照一定的規律去實現預期的目標,這樣,創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從而發展創新能力。
三、構建創新模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知識組塊的創新能力是在待解決的新問題面前,迅速調用認知結構中所有內容及各種能力,并將組織起來,整理成適合于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與認知結構的清晰程度和組織水平有關,但更主要取決于認知結構的變異性和綜合創新水平,即取決于創新能力的水平。新知識組塊的創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首先是提出探索性新問題的能力。表現在不盲從教師和課本,對學習的任何內容都要問幾個為什么,不輕易承認、附和、接受某種觀點、思路和方法。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提出那種出乎意料、不經思維加工而難以回答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
其次是脫離習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表現在能夠解決為過去的經驗和習慣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以及在解決問題上有創新,用新穎、巧妙的方法簡捷地解決復雜問題。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訓練學生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以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
另外,設計探索性實驗的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表現在能夠根據實驗任務提出新穎的、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并能獨立完成。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進行探索性實驗、研制教學儀器,以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
四、實施辯證教學,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除了完成認識上的兩次飛躍外,還必須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內涵豐富,主要包括:承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樹立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律的觀點:承認自然的可知性,樹立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觀點;承認科學理論的相對性,體會到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和認識過程的無窮性,樹立為科學而不斷探索、不斷奮斗的觀點;承認自然界是在不斷運動變化著的,樹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觀點;承認自然界是辯證統一的,養成用辯證的觀點去認識世界,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行為成分,實質上是指個體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要素。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通過下面途徑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首先是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物理學與人類進步的關系以及物理學家的事跡,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使之樂于參與創新活動并從中得到樂趣和滿足,甚至終生堅持不懈;其次通過物理概念及規律的應用,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物理學的價值,使學習的興趣、動機轉化為情感,從而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我們還可以通過深入研究物理規律,引導學生多動腦、動手,克服困難,使學生具有堅強的意志,在創新活動中,表現出高度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性。
綜上所述,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創新教育。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戰場,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自覺、主動地完成認識上的第一次飛躍,積極、愉快地實現認識上升華,在辯證思維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將有助于學生的物理素養的提高,切實提高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效果。
看過“物理教育教學論文”的人還看了:
3.高中物理教學論文
5.物理教育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