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素質教育探討論文(2)
大學生素質教育探討論文篇二
《大學生素質教育初探》
摘要:大學生素質的高低影響著大學生的理想構造和對生活方式的追求,同時也左右著大學生以后的就業取向,大學生群體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人才隊伍建設乃至整個現代化建設。區別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大學生素質教育顯得更迫切,其成敗利害更分明。
Abstract:College student quality height is having direct impact to ideal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nd the go after to life-style , employment is making a choice after being controlling at the same time also a college student. And the article responds to the synthetical quality having from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 start, current situation having analysed the present age college student quality and our country college studen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have suggested that putting college studen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nto practice, measure improving synthetical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關鍵詞:大學生 素質教育 綜合素質培養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Quality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從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 當今的世界是個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的世界,經濟發展主要就是依靠高素質的人才。胡錦濤同志指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大學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要使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必須重視大學生素質的培養。筆者從事大學生政治輔導員工作多年,從個人工作實際著手淺談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狀,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大學生應具備的素質以及怎樣解決大學生在素質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素質教育概述
中國要應對21世紀國際經濟、科技、人才競爭和綜合國力的挑戰,必須與時俱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共同話題,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更是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中國教育的使命就是為迎接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挑戰,而實施素質教育[1]。我國推進素質教育近20年,有成績也有不足。觀其成敗,有必須重新認識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后天通過環境的影響和教育培養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識、能力、身體、心理品素等[2]。素質教育簡單說,就是提高人素質的教育。也可以說,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為宗旨的教育。
二、大學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
(一)合格的政治素質
大學生合格的政治素質首先體現在馬克思思想主義理論、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質,也就是一個人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體現為一個人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體現為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等等。
(二)科學的思想素質
科學的思想素質包括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的方法論。要求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的目標,把勞動和對社會的貢獻作為人生追求的價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錢作為人生的價值尺度。同時,按照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總體原則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為先、個人為后。
(三)健康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進入社會從事學習和工作,必須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學會與人相處。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動關心別人的意識。一個孤芳自賞的人不可能成為現實生活的成功者[4]。大學生擁有謙和寬容的氣質是營造良好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是未來競爭中展示優勢的前提。真正站在頂峰的總是少數人,因此成功感總是相對的。保持旺盛的生活態度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臨難而不失常態。堅強意志的形成要靠在實踐中的自覺磨練而沒有任何捷徑。
(四)優良的道德素質
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教育大學生如何做人,樹立崇高理想,培養高尚情操。大學生只有確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念才能始自己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進入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軌道,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
三、大學生素質現狀及其原因剖析
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渴望成才準備獻身事業報效祖國,積極思考國家的命運和自己的社會角色,其危機感和使命感明顯增強。但我們也清楚的看到,一些大學生在社會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和沖擊下,觀念和道德上產生了錯位與傾斜,使得一些大學生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為:政治素質薄弱;思想道德心態逆轉,理想追求淡化;心理素質不高,抗挫能力差;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樂;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注重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設制只注重專業學習
目前真正做到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并不是很多,很多大學生在某一方面比較突出, 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對落后。特別是一些理工學校, 只注重學生的研究氛圍,不注重學生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知識的培養,導致大學生知識不豐富, 缺乏青春朝氣。而文科學院的學生雖然知識面比較豐富, 可對他們科研精神的培養卻不注重。
(二)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 輕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我國部分院校以應試教育為目的, 講課照本宣科,老師唱獨角戲,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等, 這種教育重視高分學生,著眼于分數與選拔, 考試高分獲得升學資格為目的, 急功近利, 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使多數大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片面發展個性受到壓力, 缺乏繼續發展的能力。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強, 哲學、社會科學教材建設滯后, 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結合不緊, 再加上少數教師不能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授內容時不能夠標新立異,大多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不佳,所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
(四)社會消極因素影響
惟利是圖,金錢至上,功利主義等腐朽丑惡的現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為一些大學生衡量價值的標準。另一方面就是社會風氣不正。如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的腐敗之風造成了大學生對社會消費產生不平衡的心理,導致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今主義滋長,從而影響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確發展。
四、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途徑
究竟怎樣才能解決大學生存在的疑惑,使他們具有以上提出的各項素質要求,從而使自己在思想上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呢?這就要求:
(一)轉變單一專業教育,充實人文教育內容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思想認識, 高度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和核心。從單一專業教育向人文教育相融合轉變, 就是要徹底克服專業教育中的不良傾向:“過強的功利主義”,“過窄的專業設置”,“過弱的文化底蘊”[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朱九思語]。在實踐中, 要通過向綜合性學科的轉變, 大力重視人文教育, 開設大量的人文教育課程。如美學、音樂、古典詩詞鑒賞等,以陶冶學生情操, 擴大學生知識面, 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二)轉變教學方式,加強素質教育
學校應當轉變急功近利、加班加點、死記硬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應全面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教育, 它是一種能讓每個大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素質教育立足于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教以適合大學生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教學內容。素質教育能開發大學生的潛能與優勢, 重視啟發誘導、因材施教, 使大學生學會學習, 生動活潑的發展。
(三)加強思想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生的本質要求。要按照充分體現當代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進一步推動鄧小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工作。
(四)提高教師素質
鄧小平同志說過:“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作為教學中的主導,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和實施者。他們對教學過程起主導作用、激勵作用、轉換作用和示范作用。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為高素質的人才成長打下好基礎。教師會教,學生才能會學,教師樂教,學生才能樂學,教師善教,學生才能學的好。作為教育者要不斷尋找新的工作切入點,實現教育方法的更新。要角度新穎不落俗套,這樣才能激起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熱情。
(五)給學生創造全面發展的平臺
從學校的角度來講,學校應該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學校應不斷的完善學分制和教育制度改革,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同時學校應當加大各類圖書的進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多搞一些有意義的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生活空間和活動舞臺,使大學生獲得新知識增加才干。
(六)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一方面是靠學校的教育, 學校應當開設心理教育方面的課程, 成立心理協會對大學生提供咨詢;另一方面要靠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方式, 要能正確評價自我, 胸襟開闊、豁達大度、積極樂觀, 要正確面對挫折, 克服期望過高的心理, 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 要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 培養心理調試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挑戰。
(七)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幫助孩子克服攀比、焦慮、恐懼、依賴心理,不斷完善孩子的文化素質,技能素質和心理素質。同學校教育緊密配合,為大學生學習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大學生本人能夠盡快學以致用,展其所長,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五、結語
綜上所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學校永恒的主題,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隨著社會發展的節奏不斷加快,各國人才競爭也十分激烈。人才質量的要求不僅在于人們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在于人的全面素質發展,包括知識、能力和思想品德修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只有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全面發展綜合素質,才能使大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燕國才.素質教育理論[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9:187
[2]吳柳.素質教育理論與基礎教育改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2):1-2
[3]肖雅.淺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2):93-94
[4]朝軍.樹立大學生素質教育理念.落實高校科學發展觀 [A].濮陽市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選篇.2006
[5]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37
[6]齊愛朋.淺談大學生素質教育[J].黑龍江大學學報,2008(9):1
[7]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看過“大學生素質教育探討論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