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比較論文(2)
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比較論文篇二
《高職創業教育發展的中外差異與問題對策》
摘要:實施創業教育既是高職教育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發展創業型經濟對創新型、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但我國高職院校目前的創業教育無論是思想重視、教學內容,還是支持體系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瓶頸,亟待通過理念更新、氛圍營造、平臺構建、課程創新、手段優化,以及師資隊伍強化予以破除。
關鍵詞:高職;創業教育;發展;中外差異;問題;對策
一、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
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學習的“第三本護照”,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已經在《學會生存》中明確提出:創業素質應成為公民的基本素質。198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也提出:高等教育應培養創業技能和主動精神。
目前,我國青年創業的潛力還很大。以上海為例,根據2009年9月29日《解放日報》公布的最新調查,2008-2009年有29%的大學生有創業意愿,2.9%的學生成功創業。上海市開業指導中心2009年10月公布的一項《2008年上海市居民創業狀況調查報告》統計也顯示:2008年上海市18歲至65歲的居民中男性創業率為11.1%,女性創業率為3.5%。但與此同時,2011年9月至10月間全國相關高職院校問卷的初步統計卻顯示,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課程的開出率比較低,創業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學校對創業教育的思想重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學生畢業后進行創業的仍然是極少數。
與我國相反,國外認為,“大學應成為創業者的熔爐”。在德國,每年有50%的大學生通過創業獲得就業崗位。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管理學院,每年有30%的大學生畢業生創辦自己的企業。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的一項統計顯示,自1990年以來,MIT畢業生和教師平均每年創建150多個新公司,截止1999年的10年間,該校畢業生已經創辦了4000家公司,雇用了110萬人,創造出2320億美元的銷售額,對美國特別是麻省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創業教育的問題解析
(一)創業教育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高職院校對學生創業教育形式上已經引入,但思想不統一、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近幾年,雖然有部分高職院校引入了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和創業實踐學分制,但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對此并沒有表現出特別的關注,少數高職院校只是開設一門創業教育課程,有的即使將創業教育引入了校園,也僅停留在第二課堂活動的層面,效果不明顯,實施創業教育的廣度、深度不足。
(二)創業教育的政策乏力財力有限
創業需要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撐。近年來,政府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創業教育、創業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我國創業政策的制定又缺乏理論上的系統思考,造成創業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另外,政府對創業教育的投入缺乏,學校財力不足、認識有限,加上未能較好地整合企業和社會資源,造成了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匱乏,基礎設施無法滿足教學需要,進而影響到學生創業教育效果。
(三)創業教育的教學滯后師資匱乏
一是缺乏相對科學的創業課程體系。創業教育課程的實踐性很強、開發難度大,加之高職院校教師大多數本身缺乏創業經歷,致使高校創業教材和課程的開發總體上處于初級階段,顯得零散無序,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權威性,沒有形成獨立的創業課程和系統的創業課程群,不能滿足創業教學與實踐的需要。
二是缺少一支優良的師資隊伍。目前我國大學創業教育主講師資基本屬于“學院派”師資,一般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老師或者輔導員承擔,絕大多數沒有從事過企業經營,自身缺乏創業實踐經驗。雖然為了加強創業教育的實踐性,一些學校聘請了部分企業人士擔任客座教師,但由于外請教師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或者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是創業教育教學模式相對落后。實踐性是創業教育的核心與本質要求,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應該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多次循環過程,但我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大都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多數學校還僅僅是引入了一些課程,進行了一些零星的創業活動,實踐瓶頸還沒有被打通,阻礙了創業教育體系的形成。
三、大學生創業教育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統一認識,營造創業教育濃厚氛圍
要實施好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必須首先從學校領導層面上認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統一全校師生認識,使得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創業教育工作不斷深化。
(二)齊抓共管,落實創業教育政策舉措
高校應該從學校層面制定實施各項創業教育的政策,鼓勵學生組建創業團隊,參與各項創業活動,同時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和服務體系。比如,成立由學校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任組長,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組員的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協調和指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有關事宜,由學生工作部門負責創業教育的具體運作和實施,形成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構建平臺,完善創業教育綜合體系
1.科學合理地設計課程體系
國外的實踐經驗表明,創業教育不僅僅是開設幾門創業課程,而應該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要不斷建設和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充分發揮第一課堂教學的作用,將創業教育落到實處。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目前都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這些課程不僅高職院校有,也涵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階段教學,課程體系已細分為數十門。但我國大部分高校目前尚未開設創業教育系列課程,為此,應把創業教育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學體系,在原有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增設創業教育課程,并結合專業課教學,通過滲透、結合、強化,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
2.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是創業教育課程教學的關鍵,創業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教師的學識、經歷和經驗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同志曾經在一次會上說,要培養具有創業素質的學生,教師必須有足夠的創業實踐。有創業和企業管理經歷的教師無疑是創業教育師資較好的人選。但目前的狀況是,有企業實踐經驗者不在教學崗位上,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又往往缺乏企業經歷和經驗。針對這個問題,應該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創業教育方面的經驗,拆除高校與產業界之間的藩籬,真正建立起企業家參與大學創業教育的長效機制。在澳大利亞,60%的創業教學教師都由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企業家擔任。他們動員各種層次、不同行業的企業家參與大學的創業教育全過程,和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有機融合,企業家和高校教師密切溝通,水乳交融,長期介入創業相關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制定新措施,鼓勵教師到創業一線去兼職,甚至可以有計劃地選派有潛力的青年教師開展創業實踐,提升教師自身的創業教育實踐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位老師說,創業教育應該是一項系統工程。創業教育的過程,就是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過程。這既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需要,同時也是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要在當前背景下加快轉變思想觀念,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積極開展創業教育,走出一條職業教育發展的創新之路。
說明:本文為上海市高教學會高職高專創業委員會資助項目《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內容與方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路軍.企業家能當好創業教師嗎[N],中國青年報,2011-10-31(09).
[2]曾水英.創新創業教育: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內容[J].黑龍江教育,2009(10).
[3]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EB/OL].
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比較論文相關文章:
2.關于高職教育論文
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比較論文(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