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探討的相關論文(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探討的相關論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探討的相關論文篇二
《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價值取向》
摘要:生活教育理論是貫穿陶行知教育思想始終的一根主線。陶行知一生的教育活動及教育思想的發展變化都是在踐行和完善生活教育理論。生活教育理論的本土性、實踐性和整體性的價值取向決定了生活教育理論的強大生命力和理論價值。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價值取向;本土性;實踐性;整體性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最能體現其教育風格的教育理論體系。陶行知根據中國社會現狀,親自籌建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全面學習掌握杜威教育思想的精華,在發展和超越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探索出了合乎中國國情且與世界潮流同步的教育理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最佳融合,深刻揭示了中國當時社會與教育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中國教育改革的理想,既具有先進性和時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因此探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價值取向,對于我們回答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強大生命力和廣泛影響力有一定的作用。基于這樣的理由,本文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價值取向進行探究。
一、本土性取向――適應國情,謀“適合與創造”的教改路徑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內憂外患。當時教育嚴重脫離社會實際,“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合流。在效法西學的過程中,中國教育偏離中國國情和本土實際。面對這樣的教育現實,陶行知深感“中國的教育應當有一個總反省,總懺悔,總自新,非來一個徹底改革不可”。以陶行知為代表的進步教育家掀起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革命性運動――創造教育運動。
陶行知和他的生活教育本著適應國情、根植本土的價值取向,開創了一條“適合與創造”的教育改革路徑。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本土性取向源于一種對本土文化的認可和自信。它要求教育理論立足于本國教育基礎,以本國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和現實問題為研究本源,從本國的歷史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以促進教育改革。
二、實踐性取向――根植曉莊,堅持“教、學、做”的教育實踐觀
1927年3月15日成立的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是陶行知鄉村教育的主戰場。該校的辦學經驗和教育實踐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僅拓展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廣度與深度,也提升了生活教育的理論品質與價值內涵。
生活教育理論重視“教、學、做”,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陶行知極其重視實踐,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在教育方法論上,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指出:“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勞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生活教育理論注重教育與生活實踐的結合,注重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把教育擴大到生活的全部,把方法融入“教、學、做合一”中,以生活為中心,從生活中產生問題,在做上用功夫教、學,并最終解決問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根植實踐,堅持“教、學、做”,堅持“勞力上勞心”的教育實踐觀。實踐性取向要求教育理論植根于實踐的土壤,進行嚴格的理論思辨。教育理論的價值在于它的實用性,而實用性必然指向實踐。
三、整體性取向――縱觀全局,樹立“合一”的教育整體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說明教學做是一個共同體,體現了生活教育理論的教育整體觀。陶行知的教育觀始終把社會、生活看作一個整體,把人的發展看作一個整體。他將教育與生活、教育與實踐看作一個開放的、動態的過程,他創造“真善美活人”,他的教育理想高遠而富有生命力,他立足于生命教育的高度,培養學生的“整個的人”,旨在全方位地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一種大教育觀,他要求教育者縱觀全局,審時度勢,整體地全面地把握教育、發展教育,重視教育的全局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楊冰.回到陶行知的“生活世界”[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0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探討的相關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