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育改革的相關論文(2)
淺談教育改革的相關論文篇二
《淺談高職教育改革》
摘 要:我國的高職院校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以規模求發展,高職院校成了招生的主力軍,不過,大批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卻和社會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高職院校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不斷凸顯,因此必須進行教學管理改革,以確保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實踐教學 理論教學 素質教育 創新精神
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境下的產物,它不同于西方把高中之后的教育統稱為高職的概念,也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應用”為主旨,注重實踐教學,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然而,無論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工作者,抑或是人才需求單位,都不難發現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畢業生現實狀態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畢業生素質普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學生,他們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實踐動手能力也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的需求,而且,他們習慣模仿和適應,沒有自己獨立成熟的想法創新……所以如何通過改革,培養高素質、職業性、專業性的人才,是高等職業院校一直以來都在思考而且迫在眉睫的問題。作為高等職業學校的一名教師,我談幾點想法。
一、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地位,吸收高素質學生加入。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一般是達不到普通高校錄取分數線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專、職高、技校的“對口生”,很多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高考成績只有200多分,甚至專業成績只有10幾分,高職院校一定意義上成了“落后生”“差生”的聚集地。由于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不高,很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很多人只是為了混文憑,所以教師很難做到高標準、高要求培養。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專業知識有限,技能不足,素質不高,很難成為社會需求的人才。所以想要提高高職教育水平,首先必須打破“工字不出頭”的傳統價值觀,全力打造全新的職業技術教育,強化政府的主導地位,加強相關制度建設,一定程度向高等職業教育傾斜,鼓勵能力強素質高的學生加入;同時為了加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高職院校應該積極搭建高職本科一站式培養鏈,多舉措,多渠道培養,明確學生的學習方向,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
二、適度加強理論教學。
高職教育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的教育,所以,無論是哪一個專業,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上,基本上都采取了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5∶5或4∶6的比例。重視實踐,固然可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但是過度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對理論知識不夠重視。尤其是商務日語、應用韓語、旅游法語等專業,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零基礎專業,而且,這些專業的任何課程和實踐,都必須以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這門小語種為依托展開。所以理論教學對于這些專業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如果過度強調實踐,會導致理論層面、知識的系統性方面較差,他們在進入企業以后一般也不能適應企業需要。加強理論知識教學,才能更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讓理論知識更好地指導實踐,才能培養更職業更專業的技術人才。高職學生和高職院校想要有一個持續成長發展的空間,就必須在重視動手能力的同時提高知識的系統性和先進性,重視理論知識的補充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擁有強勁的競爭力。
三、加強素質教育,提高職業素養。
現代社會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不僅要懂技術,而且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職業道德和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呼喚,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迎接國際競爭的迫切需要。21世紀已經到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我們正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們要在21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國民素質的提高必須依靠教育。因此,只有優先發展教育,而且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實現發展教育的根本任務,提高民族素質。這也是把我國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大部分學生進入高職學習之前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平時缺乏老師關注和同學尊重,導致自由散漫、不守紀律、自律意識差、缺乏責任感、心理素質不高,如何引導高職人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是學校要深入思考的新課題。
四、加強實踐教學,培養應用能力人才。
2009年,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地毯大王”李成日感嘆:“月薪8000元也難求一名合適的技工!”當然,這不是李成日一個企業的感慨,很多企業,尤其是珠三角、長三角發達地區的企業都面臨著嚴重的用工難問題。一方面是企業“用工荒”,而另一方面,高等職業學校技術人才就業難,很多學生一畢業就失業,就業的學生流動性大,造成人才流失。矛盾的根源在于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實際操作運用能力和企業需求存在較大差距,無法對接。為了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必須開拓多種途徑加強學生實踐能力。首先,學校應盡可能創立專業對口的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比如涉外經濟類專業,需聯合集裝箱公司及海關設立實習基地;旅游類專業,需加強和旅行社合作,設立實習項目,同時校內可設立旅游相關的實訓課程。其次,開拓校企聯合辦公,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產合作途徑,通過訂單培養、工學結合、產學結合,加強職業性的培養。此外,鼓勵學生創業,適度發展創業基地。學校可以提供包括創業指導、資金落實、客戶聯絡、社會溝通等比較規范、適用、系統的創業教育,建立有效的導向機制、激勵機制和幫扶機制。通過創業有效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高職教育是以適應市場需求為發展目標的教育,一定程度上過度強調市場的主要地位,將高職教育無形中置于被動追隨者的角色,學生畢業之后,一味地適應社會的要求、企業的現狀,缺乏創新精神和主動性,很難得到發展和提升。要想讓學生具有市場競爭力,在企業中具備長久的生命力,必須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包括技術的創新,企業管理的創新,思維的創新……同時,創新也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活力和效益,實現互助雙贏。
參考文獻:
[1]李宗堯.邁向21世紀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405.
[2]高彩霞.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體系研究[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10-01.
[3]賀亮明.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發展的有效機制研究[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02-01.
淺談教育改革的相關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