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摘要怎么寫(2)
畢業論文摘要怎么寫:畢業論文范文
城市生態化及生態城市探討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4202(2010)11-009-02
摘 要 本文論述了城市生態化及其規劃對策,在此基礎上對生態城市的內涵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實施步驟的設想,以期推動我國城市生態化和生態城市建設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 城市生態化 生態城市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水平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截止到2008年底,全國城市總數達到655個,比1991年增加176個,增長36.7%,平均年增加11個。城鎮人口比1991年增加90.3%,平均每年增長5.6%。城市化率提高到45.68%,比1991年提高19個百分點。城市化快速發展已經帶來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為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協調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因此,本文認為,未來城市的發展模式應走生態化的道路,建設更加適宜人們居住的生態城市,這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城市生態化及其規劃對策
城市生態化是指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整體協調而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狀態的演進過程,強調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是為實現人與自然共同演進、和諧發展、共生共榮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綜合國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質、意識觀念都相對落后,這些因素要求我們為實現城市發展的生態化,不僅要考慮到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態關系和生態質量,還要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在此基礎上加強城市生態規劃。據此,城市生態化的規劃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和諧
城市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會導致城市環境的污染以及資源的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城市生態化的規劃應從城市與環境的和諧觀出發,體現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系統內的和諧性三個方面的內容,保護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因素,加強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接觸和有效的保護自然生態平衡。
(二)確定城市的合理規模與環境容量
首先在在對城市已有情況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預測城市未來的可能的發展規模。其次在分析未來影響城市成長因素的基礎上,進行多層次多元化分析,預測城市未來合理的發展規模。最后,要從自然因素研究城市允許的承載力,確定城市的規模與環境所允許的容量相適應。
(三)加強城市綠地系統建設
傳統的城市規劃中,綠地規劃環節比較薄弱,對綠地總量和布局缺乏定量的分析研究,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科學性。所以,城市生態化規劃需要走出現代化城市以煙囪林立、高樓林立為標準的誤區,嚴格控制高層建筑的數量,降低建筑物的密度,保證道路的寬敞和綠蔭化,改善城市的通風條件和排水條件,加強園林綠地系統的規劃力度,構成點線面的立體交互、網狀連接的多元綠地系統,以滿足生物因子適宜生態城市的需求。
(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
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維持依賴于高效現代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通過建設集約化、規模化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提高城市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城市能源及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保障緩解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目標的實現。只有高效現代的城市環境基礎建設,才能實現城市的生態化。
二、生態城市及其創建
(一)生態城市的概念、目標及內容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其內涵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不僅是指城市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還融合了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因素,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體現的是一種廣義的生態觀。
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是:建設優良的生態環境、發達的生態型經濟、高尚的生態文明和高境界的生態道德;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人工營造生態環境、恢復生態再生能力、擴充生態容量、提高生態承載力,創造自然與人類高度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的統一體,使人類和自然健康共存,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加強城市生態文化、生態法律、生態政治和生態教育等方面的普及;調整當前的土地利用布局、建設城市綠地系統、增加城市濕地比例;建設城市交通系統、改造交通工具,緩解交通對城市生態化的不利影響;改善城市生物的生存空間、保護和發展城市生物的多樣性;建設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等環保型生態產業。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
1.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相結合。生態城市建設是在參與或改造原有城市生態系統的過程中,建立新的人工生態系統,所以要將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結合起來,運用生態經濟系統觀、生態經濟平衡觀、生態經濟效益進行規劃與建設。
2.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相結合。生態城市是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生態關系和經濟關系密切相連,生態平衡和經濟平衡相互制約。所以,生態城市的建設需要綜合考慮到生態環境特征、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經濟結構和布局,使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促進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的有機結合。
3.建設模式和客觀實際相結合。生態城市的建設要結合本城市的實際情況,依據當地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特征,選擇適宜的建設模式和發展規模,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計劃。
4.資源持續利用和經濟持續發展相結合。生態城市的建設要確保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量不得高于資源再生量,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再生永續利用;對不可再生資源,應開發利用與節約并舉,以延長其使用的期限,在此基礎上大力開發綠色新能源,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城市的創建
美國生態學家Richard Register(1990)在全面分析和總結生態城市建設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結構革命”的倡議,并提出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十項計劃:普及與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致力于疏浚城市內部外部物質與能量循環途徑的技術和措施研究,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保護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設立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部門,完善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體制;對城市進行生態重建,力求為居民創造多樣的自由生存空間;建立和恢復野生生物的生境;調整和完善城市生態經濟結構;加強舊城、城市廢棄土地的生態恢復;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取消汽車補貼政策;制定政策,鼓勵個人、企業參與生態城市建設。
Richard Register提出的這十項計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國家生態城市建設的熱點和發展趨勢。由于我國與西方國家的國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也有相當大的差距,所以需要根據我國的國情與城市實際出發來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生態城市建設道路。本文認為,建設生態城市需要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基礎階段,通過宣傳教育,普及相關的生態知識,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只有將生態城市的建設成為全民自覺履行的義務,才有利于加快生態城市的建設速度。
第二階段:是實驗階段,在相對發達的城市建立試點,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調整,積累經驗,為其他城市的普及打下基礎。
第三階段:是發展階段,調整和完善管理體制以及城市生態經濟結構,將生態化建設普及到其他城市,為城市進行生態重建,加強生態恢復,改造社會經濟組織結構,改善環境質量,增強城市共生能力,進一步增強人的生態意識,使之自覺廣泛參與生態化建設。
第四階段:是成型階段,人們自覺維護生態城市的生態平衡,并通過各種技術、行政的手段促使其持續發展。
三、總結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稱“中國的城市化”是21世紀影響人類進程、改變世界面貌的兩件大事之一。所以說城市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建設生態城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人們已經意識到城市生態化及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性,生態化建設也已經在各個城市開展。但要明確一點,生態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漸進過程,是一場技術、體制、文化領域的社會變革,需要完善的生態規劃、創造性的規劃設計和前瞻性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黃光宇,陳勇.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9.
[2]張秋根.生態市建設的理論分析.生態經濟.2001.
[3]黃加林.構建生態城市是城市發展的必然.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9.
[4]王金南,鄒首民,洪亞雄.中國環境政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5]牟永銘.淺析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和評價.生態經濟.2009.
看了“畢業論文摘要怎么寫”的人還看:
4.論文內容摘要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