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構建校園文化全力推進素質教育
時間:
石瑤明1由 分享
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在于創設一種氛圍,以期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一個學校是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是否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事關學生素質的發展,事關學校的生存。沒有校園文化的學校,是一個沒有思想和靈魂的軀殼,就如一個目標迷惘的跋涉者,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和目標。我校特色校園文化課題組在精心構建校園文化, 全力推進素質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 構建優雅潔凈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陶冶情操
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優美的校園環境就像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它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靈感,啟迪學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為此,我們結合新校建設,對校園進行了科學的整體規劃,力求達到自然美、藝術美、形式美的統一。讓每一堵墻會說話,每一處景觀能育人是臨湖一中校園環境的特色。學校的“求真園”“翠竹林”“磊石苑”“益智廊”等景點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親和;以“求”字為系列的樓名及雕塑,以“勤、恒、搏”命名的文化石無不體現了學校的精神追求。班級走廊和樓群連廊均圍繞主題布置。“臨湖風情”教育學生知我家鄉、愛我家鄉;“吳中名勝”引導學生了解吳中,熱愛自然;“蘇州名人”激勵學生發憤讀書,立志成才。還有文學廊、科技廊、藝術廊等都彰顯了學校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價值追求。系列化主題廊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滋潤著師生的心智和言行。
校園環境的恬靜、潔凈,也能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心智得到改變,激起愛校的情懷和追求美的愿望,從而減少學生心靈的浮躁,蕩滌心靈的污濁。為了保持校園的整潔美麗,我們制訂了清潔校園、凈化校園的規章制度,如《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常規管理評比制度》《少先隊衛生崗檢查制度》,建立了由學生執勤隊進行檢查、評比的激勵機制。同時,學校對垃圾筒的擺放進行了精心設計,我們一反常態,在偌大的校園,只擺放了兩只垃圾筒,這一別出心裁的設計改變了學生隨手扔垃圾的習慣,并在蘇州市現代化學校驗收中得到了專家組的高度贊揚。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潔凈優美的校園環境,成了教育學生講文明、講衛生的最好的教科書,隨時保持校園潔凈的理念深深地植入了學生的腦海,講衛生成了學生的自覺行為。他們以講衛生為榮,地面哪怕有一點紙屑雜物,都會立刻自覺地撿起。漫步校園,處處墻清地潔,窗明幾凈;抬眼四望,綠草鮮花搖曳,名言警句醒目。整潔、美觀、和諧的環境默默地塑造著學生甚至教師的心靈,陶冶著人的情操。
二、 營造和諧奮進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凝聚人心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指學校員工群體的思想意識、輿論風氣、心理素質、人生態度、價值取向、精神風貌,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面。
1. 精心打造學校精神,激勵人心。學校精神源于一所學校發展歷程中的先進文化積淀和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結合。在實踐上,它是人員素質和先進制度的高度統一。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的最富典型意義的精神特征,它與學校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環境密切相關,是學校整體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體現,是全體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引導學校走向、塑造師生品格的立校之本。它是體現校園文化特征,引導校園文化發展的內在的主要因素,以學校群體價值觀和群體行為規范的方式熏染著學生。
我們結合臨湖一中(原渡村中學)的歷史傳統、地理位置,不斷探索,逐步確立了“學會做人為先,掌握學法為本”的辦學理念,明確了“創有特色現代化學校,育有智慧創新型人才”的辦學目標,提出了“與時俱進,超越自我”的校訓。在2006年,通過廣泛征集,提煉出了“崇實、和諧、創新、奮進”的校風,“敬業、愛生、嚴教、善導”的教風,“尊師、守紀、勤學、善思”的學風,并將它們永久性地張貼在學校最醒目的位置,時刻警醒和激勵全校師生。以上理念的形成,對提高老師的凝聚力、鼓舞師生的斗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與時俱進,超越自我”的校訓成為臨湖一中師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動力,正是憑借這種精神,臨湖一中在近幾年激烈的中考競爭中,一步一步邁進了全區十強的行列。
2. 潛心創設和諧氛圍,凝聚人心。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愿,學校是個大家庭,又是個小社會,每一人步和諧的音符都會使我們的教育樂章艱澀;學校是臺重型機器,每一個零件都應該協同工作,才會使這臺機器正常工作。所以,我們的學校尊重每一位老師和學生的個性發展,使他們怡然自信、共同前行。和諧,是學校教育所追求的境界。我校從四種關系入手,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校園人際環境,即領導與教師民主、協作關系,教師與教師團結互助關系,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關系,學生與學生競爭、合作關系。學校還要求教職工處理好與家長、社會有關方面的關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形成教育合力,把校園建設成師生生活的家園、工作學習的樂園、成長的搖籃。和諧的心理環境的創建,使學生精神面貌和各項素質不斷提高和完善,使我校教育工作邁上一個新平臺。
3. 大力加強師德建設,提升境界。師德建設是我校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不論平時教學工作有多忙,學校都要組織教師定期學習,提高師德水平。通常都是通過全校教師大會,由校長或請來師德標兵作報告,針對教師中出現的問題,作深入的思想工作。學校為了使教師不斷提升自己,提高教師的整體文化素質,特別注重為教師讀書學習創造更好的氛圍和條件,開展“讀一本好書”活動,要求每位教師至少讀一本教育專著,并寫出讀書心得進行評比,以此提升老師的師德修養和精神境界。
三、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活躍身心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的載體。學校長期堅持不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的內涵。
1. 藝術活動。為了讓每位學生體驗成功,提高藝術素養,展示藝術才華,學校已連續三年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每年的國慶節前一周,同學們以舞蹈、歌唱、相聲、書畫等多種形式,展示自己。同時,學校定期開展“古詩文誦讀”“唱校歌,展新貌”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特長,而且豐富了校園生活,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2. 主題活動。我們課題組和學校德育處聯手,結合地域、時效,定期推出主題教育月活動。如九月份的“愛國主義教育月”活動、十一月份的“知臨湖,愛家鄉”主題教育月活動,三月份的“安全教育活動”,四月份的“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等,這些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使我校校園文化建設落到實處,進一步推進了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
3. 特色活動。我校結合臨湖鎮的產業特點,開展了“依托羊毛衫產業,開發鄉土資源”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們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去采訪、調查、寫報告,這樣的活動,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學校還開設了“生態園”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參與到生態園的種植活動中,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又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意識。
一、 構建優雅潔凈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陶冶情操
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優美的校園環境就像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它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靈感,啟迪學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為此,我們結合新校建設,對校園進行了科學的整體規劃,力求達到自然美、藝術美、形式美的統一。讓每一堵墻會說話,每一處景觀能育人是臨湖一中校園環境的特色。學校的“求真園”“翠竹林”“磊石苑”“益智廊”等景點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親和;以“求”字為系列的樓名及雕塑,以“勤、恒、搏”命名的文化石無不體現了學校的精神追求。班級走廊和樓群連廊均圍繞主題布置。“臨湖風情”教育學生知我家鄉、愛我家鄉;“吳中名勝”引導學生了解吳中,熱愛自然;“蘇州名人”激勵學生發憤讀書,立志成才。還有文學廊、科技廊、藝術廊等都彰顯了學校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價值追求。系列化主題廊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滋潤著師生的心智和言行。
校園環境的恬靜、潔凈,也能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心智得到改變,激起愛校的情懷和追求美的愿望,從而減少學生心靈的浮躁,蕩滌心靈的污濁。為了保持校園的整潔美麗,我們制訂了清潔校園、凈化校園的規章制度,如《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常規管理評比制度》《少先隊衛生崗檢查制度》,建立了由學生執勤隊進行檢查、評比的激勵機制。同時,學校對垃圾筒的擺放進行了精心設計,我們一反常態,在偌大的校園,只擺放了兩只垃圾筒,這一別出心裁的設計改變了學生隨手扔垃圾的習慣,并在蘇州市現代化學校驗收中得到了專家組的高度贊揚。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潔凈優美的校園環境,成了教育學生講文明、講衛生的最好的教科書,隨時保持校園潔凈的理念深深地植入了學生的腦海,講衛生成了學生的自覺行為。他們以講衛生為榮,地面哪怕有一點紙屑雜物,都會立刻自覺地撿起。漫步校園,處處墻清地潔,窗明幾凈;抬眼四望,綠草鮮花搖曳,名言警句醒目。整潔、美觀、和諧的環境默默地塑造著學生甚至教師的心靈,陶冶著人的情操。
二、 營造和諧奮進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凝聚人心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指學校員工群體的思想意識、輿論風氣、心理素質、人生態度、價值取向、精神風貌,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面。
1. 精心打造學校精神,激勵人心。學校精神源于一所學校發展歷程中的先進文化積淀和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結合。在實踐上,它是人員素質和先進制度的高度統一。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的最富典型意義的精神特征,它與學校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環境密切相關,是學校整體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體現,是全體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引導學校走向、塑造師生品格的立校之本。它是體現校園文化特征,引導校園文化發展的內在的主要因素,以學校群體價值觀和群體行為規范的方式熏染著學生。
我們結合臨湖一中(原渡村中學)的歷史傳統、地理位置,不斷探索,逐步確立了“學會做人為先,掌握學法為本”的辦學理念,明確了“創有特色現代化學校,育有智慧創新型人才”的辦學目標,提出了“與時俱進,超越自我”的校訓。在2006年,通過廣泛征集,提煉出了“崇實、和諧、創新、奮進”的校風,“敬業、愛生、嚴教、善導”的教風,“尊師、守紀、勤學、善思”的學風,并將它們永久性地張貼在學校最醒目的位置,時刻警醒和激勵全校師生。以上理念的形成,對提高老師的凝聚力、鼓舞師生的斗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與時俱進,超越自我”的校訓成為臨湖一中師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動力,正是憑借這種精神,臨湖一中在近幾年激烈的中考競爭中,一步一步邁進了全區十強的行列。
2. 潛心創設和諧氛圍,凝聚人心。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愿,學校是個大家庭,又是個小社會,每一人步和諧的音符都會使我們的教育樂章艱澀;學校是臺重型機器,每一個零件都應該協同工作,才會使這臺機器正常工作。所以,我們的學校尊重每一位老師和學生的個性發展,使他們怡然自信、共同前行。和諧,是學校教育所追求的境界。我校從四種關系入手,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校園人際環境,即領導與教師民主、協作關系,教師與教師團結互助關系,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關系,學生與學生競爭、合作關系。學校還要求教職工處理好與家長、社會有關方面的關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形成教育合力,把校園建設成師生生活的家園、工作學習的樂園、成長的搖籃。和諧的心理環境的創建,使學生精神面貌和各項素質不斷提高和完善,使我校教育工作邁上一個新平臺。
3. 大力加強師德建設,提升境界。師德建設是我校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不論平時教學工作有多忙,學校都要組織教師定期學習,提高師德水平。通常都是通過全校教師大會,由校長或請來師德標兵作報告,針對教師中出現的問題,作深入的思想工作。學校為了使教師不斷提升自己,提高教師的整體文化素質,特別注重為教師讀書學習創造更好的氛圍和條件,開展“讀一本好書”活動,要求每位教師至少讀一本教育專著,并寫出讀書心得進行評比,以此提升老師的師德修養和精神境界。
三、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活躍身心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的載體。學校長期堅持不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的內涵。
1. 藝術活動。為了讓每位學生體驗成功,提高藝術素養,展示藝術才華,學校已連續三年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每年的國慶節前一周,同學們以舞蹈、歌唱、相聲、書畫等多種形式,展示自己。同時,學校定期開展“古詩文誦讀”“唱校歌,展新貌”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特長,而且豐富了校園生活,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2. 主題活動。我們課題組和學校德育處聯手,結合地域、時效,定期推出主題教育月活動。如九月份的“愛國主義教育月”活動、十一月份的“知臨湖,愛家鄉”主題教育月活動,三月份的“安全教育活動”,四月份的“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等,這些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使我校校園文化建設落到實處,進一步推進了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
3. 特色活動。我校結合臨湖鎮的產業特點,開展了“依托羊毛衫產業,開發鄉土資源”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們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去采訪、調查、寫報告,這樣的活動,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學校還開設了“生態園”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參與到生態園的種植活動中,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又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