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科學教師的能力提升
時間:
王學年1由 分享
教師能力,是指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所應具有的職業特點的能力。通覽古今,盡管隨著世代更迭,各國各個時代教育家的教育觀各有不同,但在重視教師的教育能力上,卻是“英雄所見略同”。新時期科學教師應具備哪些能力?從哪些渠道獲得能力提升呢?
一、科學教師應具備的新能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教師很重視教學基本功的練習,如朗讀、板書、繪畫等,傳統的教學基本功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財富,應當繼續保持和發揚。為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教師新的技能將應運而生。
1. 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
過去,中小學課程統一考試、統一教材、統一標準,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影響了創造力的發揮。如今,新課程使教學課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采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此,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而對教科書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低。
2. 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科教學的能力
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媒體和資源,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體的先進性,而是提高教學效益和質量。不同的媒體具有不同的教學特性,沒有一種萬能的媒體,也不存在一種適用于各種學科內容和學習對象的媒體,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條件等選擇合適的媒體。多媒體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能否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已經成為信息社會評價合格教師的新標準。這里要求教師不僅要會使用多媒體教學,同時要求教師要能夠利用常見的工具軟件制作簡單的多媒體;能熟練進行網上查詢,利用網上資源充實自己的教學實踐等。
3. 終身學習的能力
終身學習能力是指教師能夠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能夠有意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不斷學習各種最新的教育理論,保證自己職業能力的適應性。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又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終生學習的能力應包括:終身學習的觀念、自我評估能力、職業發展的設計與規劃的能力、在職學習能力等。
二、科學教師能力提升的途徑
1. 校本研訓
簡單地說,就是以校為基地所開展的教育教學研究和培訓。校本研訓被國內外教育專家視為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措施。
例如,某校科學教研組從課堂教學中應用最多的環節入手,從效率最差的環節開始,確定提高課堂效益措施的研究課題:①如何使科學教學從學生的自主學習開始。②如何增強課堂中學生自主參與的有效性,科學教師如何提問,如何學會傾聽和接納,如何即時評價學生的發言。③如何增強課堂主要環節(反饋矯正環節,自學輔導環節,探究環節,合作學習環節等)的有效性。④如何進行作業的布置與評價。⑤如何實施科學教學目標的預設與生成。
針對研究課題,教研組展開五項措施:①定期請有關專家作專題報告。②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學習活動。③精心編輯專題案例組織教師學習,或者組織課堂案例展示給教師評說等。④進行成果展示活動。⑤搭建交流平臺,開展教師論壇。
2.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以教師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嚴肅的審視和內省的過程。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擅長總結自己或同行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從中提煉以供借鑒。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
相反,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會有什么改進。
教師需要反思,反思什么呢?一般來說,反思以現有行為與新理念、新經驗的差距,完成理念的更新和飛躍;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的差距,使教學行為更加有效;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成功經驗,使其在今后的教學中起到更積極的作用;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失敗或過失成為成功之母。這樣通過教學反思,既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又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之,不具備反思和研究能力的教師,就難以真正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難以成為真正優秀的教師。
一、科學教師應具備的新能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教師很重視教學基本功的練習,如朗讀、板書、繪畫等,傳統的教學基本功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財富,應當繼續保持和發揚。為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教師新的技能將應運而生。
1. 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
過去,中小學課程統一考試、統一教材、統一標準,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影響了創造力的發揮。如今,新課程使教學課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采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此,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而對教科書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低。
2. 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科教學的能力
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媒體和資源,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體的先進性,而是提高教學效益和質量。不同的媒體具有不同的教學特性,沒有一種萬能的媒體,也不存在一種適用于各種學科內容和學習對象的媒體,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條件等選擇合適的媒體。多媒體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能否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已經成為信息社會評價合格教師的新標準。這里要求教師不僅要會使用多媒體教學,同時要求教師要能夠利用常見的工具軟件制作簡單的多媒體;能熟練進行網上查詢,利用網上資源充實自己的教學實踐等。
3. 終身學習的能力
終身學習能力是指教師能夠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能夠有意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不斷學習各種最新的教育理論,保證自己職業能力的適應性。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又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終生學習的能力應包括:終身學習的觀念、自我評估能力、職業發展的設計與規劃的能力、在職學習能力等。
二、科學教師能力提升的途徑
1. 校本研訓
簡單地說,就是以校為基地所開展的教育教學研究和培訓。校本研訓被國內外教育專家視為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措施。
例如,某校科學教研組從課堂教學中應用最多的環節入手,從效率最差的環節開始,確定提高課堂效益措施的研究課題:①如何使科學教學從學生的自主學習開始。②如何增強課堂中學生自主參與的有效性,科學教師如何提問,如何學會傾聽和接納,如何即時評價學生的發言。③如何增強課堂主要環節(反饋矯正環節,自學輔導環節,探究環節,合作學習環節等)的有效性。④如何進行作業的布置與評價。⑤如何實施科學教學目標的預設與生成。
針對研究課題,教研組展開五項措施:①定期請有關專家作專題報告。②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學習活動。③精心編輯專題案例組織教師學習,或者組織課堂案例展示給教師評說等。④進行成果展示活動。⑤搭建交流平臺,開展教師論壇。
2.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以教師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嚴肅的審視和內省的過程。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擅長總結自己或同行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從中提煉以供借鑒。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
相反,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會有什么改進。
教師需要反思,反思什么呢?一般來說,反思以現有行為與新理念、新經驗的差距,完成理念的更新和飛躍;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的差距,使教學行為更加有效;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成功經驗,使其在今后的教學中起到更積極的作用;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失敗或過失成為成功之母。這樣通過教學反思,既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又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之,不具備反思和研究能力的教師,就難以真正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難以成為真正優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