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改變學生厭學情緒的關鍵
時間:
李曉燕 李曉紅1由 分享
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自身方面的,也有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有些因素如一些學校的一些班級班容量較大,多達七八十人;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短缺等,這些不是一時所能改變的;有些因素如家長的文化程度、家教水平、社會上的讀書無用論、金錢至上等思想很難甚至是不可能改變的。權衡各方面因素,加之撤并學校工作基本結束,師生相處時間比學生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還多,因此,改變學生厭學情緒的希望首先要寄托在教師身上。需要教師做到如下幾點。
一、熱愛教育
熱愛教育既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也是合格教師必備的素質。一位教師只有熱愛教育,才能依法執教,廉潔從教,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熱愛學生,團結協作,尊重家長,為人師表。一位教師也只有熱愛教育,才能克服一切困難,千方百計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者,成為具有教育智慧的學者,成為人格修養的楷模。曾受到溫高度贊譽的我縣全國優秀教師卜延榮,在家訪途中摔成偏癱的情況下,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左手寫字,又在三尺講臺耕耘20年?,F在雖然光榮退休,但仍心系教育,每星期都要去學校二、三趟,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教書育人成為他畢生的追求。
二、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
眼下,學生家長對學校辦學質量滿意不滿意,就看高中能不能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中國人大等名牌,初中看中考5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數有多少,有沒有不拿高價就能考上重點高中等,而且,這一點直接關系到當年七年級、高一的生源質量和數量。為此,很多學校不得不高度重視尖子生的培養,對年級、班級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各科教師均給與“特別關注”,而成績平平或成績較差的很少給與關注或根本不予關注,而且這種情況越是重點校、班容量越大越明顯。這樣,人為地造成一部分學生受重視,一部分學生遭冷落。一些學生的厭學也正是由倍受冷落而造成的。
而改變這種現狀既要靠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理念落到實處,更要靠教學一線教師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既關注尖子生,也關注中等生、學困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受重視的感受,老師不厚此薄彼,自己不再是班里 可有可無的人,自然他們的厭學情緒會有所減輕。
三、高超的教學藝術
人人皆知,45分鐘的課堂教學也是一種藝術。學生對教教材照本宣科、講課枯燥無味的教師所任的科目出現厭學的多。而一位教學藝術高超的教師,利用其特有的教學幽默、教學機智、教學風格、語言藝術、課堂教學藝術,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教學情境,構建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安排張弛有度、起伏有致、動靜結合、疏密相間、快慢相宜的教學節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啟發學生心智,師生關系和諧。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學好學。
四、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育成功的鑰匙。許許多多優秀的教師無一不是熱愛學生的楷模,很難想象,一個不熱愛學生的教師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有人說師愛是尊重、是傾聽、是寬容、是信任、是善良、是溫柔、是公正、是平等、是鼓勵、是贊賞。那么我們教師就要善待學生、關心學生,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以學生家庭背景分高低,不以學生成績好壞分優劣,不以學生智力高低定親疏。特別是孤兒、單親家庭、特困家庭的孩子等,他們或者情感脆弱,或者經濟拮據,大多表現為自卑感程度高。對他們更需要傾注特別的關愛,以鼓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讓他們享受與其他學生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寬容犯錯學生。學生是成長中的孩子,難免出錯,要允許學生犯錯。教師對學生所犯錯誤要發自內心地寬容;尊重學生尤其尊重個性學生,對他們不體罰、不辱罵、不大聲訓斥、不冷落、不羞辱嘲笑、不隨意當眾批評,更不在教育教學中體罰或變相體罰,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材施教,對于后進生,由于成績不理想,有的愛惹是生非,經常是麻煩的制造者,不但得不到一些老師的喜愛,反而招人討厭,極易自暴自棄。其實,他們同樣擁有自尊心、上進心。作為教師決不可拋棄、歧視他們,而應做他們的貼心人,知識欠賬多的設法彌補;學法不當或學習效率低下的要加強指導;習慣不好的注重培養;品質有問題的要給與糾正;要時刻關注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肯定表揚,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關注、鼓勵與期待。當然這里所說的熱愛學生并不是溺愛、寵愛、放縱學生,而是包括著對學生的嚴而有理、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嚴而有恒、嚴中有細的要求和耐心教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教師真正用愛滋潤學生的心田,師生才能以誠相待,心心相印,就能贏得學生永遠的尊敬和愛戴。用曾經領導過我的王亞軍校長的話說:學生一天見不到你就有如隔三秋的感覺,就想你。師生關系真達到了這種程度,想讓他厭學恐怕都困難。
這里主張將改變學生厭學情緒的希望首先要寄托在教師身上,并不是說全部依靠教師解決農村學生厭學問題。事實上,單靠教師也不可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導致學生厭學的問題教師是不可能解決的。需要有關方面積極主動、齊心協力,如學校給教師提供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多開展學生樂于參加的文體活動;政府部門高度重視,舍得投入,加強學校硬件建設,減少班容量,盡快實現教育現代化;提高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待遇,調動其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家長要千方百計提高家教水平等。
一、熱愛教育
熱愛教育既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也是合格教師必備的素質。一位教師只有熱愛教育,才能依法執教,廉潔從教,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熱愛學生,團結協作,尊重家長,為人師表。一位教師也只有熱愛教育,才能克服一切困難,千方百計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者,成為具有教育智慧的學者,成為人格修養的楷模。曾受到溫高度贊譽的我縣全國優秀教師卜延榮,在家訪途中摔成偏癱的情況下,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左手寫字,又在三尺講臺耕耘20年?,F在雖然光榮退休,但仍心系教育,每星期都要去學校二、三趟,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教書育人成為他畢生的追求。
二、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
眼下,學生家長對學校辦學質量滿意不滿意,就看高中能不能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中國人大等名牌,初中看中考5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數有多少,有沒有不拿高價就能考上重點高中等,而且,這一點直接關系到當年七年級、高一的生源質量和數量。為此,很多學校不得不高度重視尖子生的培養,對年級、班級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各科教師均給與“特別關注”,而成績平平或成績較差的很少給與關注或根本不予關注,而且這種情況越是重點校、班容量越大越明顯。這樣,人為地造成一部分學生受重視,一部分學生遭冷落。一些學生的厭學也正是由倍受冷落而造成的。
而改變這種現狀既要靠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理念落到實處,更要靠教學一線教師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既關注尖子生,也關注中等生、學困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受重視的感受,老師不厚此薄彼,自己不再是班里 可有可無的人,自然他們的厭學情緒會有所減輕。
三、高超的教學藝術
人人皆知,45分鐘的課堂教學也是一種藝術。學生對教教材照本宣科、講課枯燥無味的教師所任的科目出現厭學的多。而一位教學藝術高超的教師,利用其特有的教學幽默、教學機智、教學風格、語言藝術、課堂教學藝術,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教學情境,構建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安排張弛有度、起伏有致、動靜結合、疏密相間、快慢相宜的教學節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啟發學生心智,師生關系和諧。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學好學。
四、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育成功的鑰匙。許許多多優秀的教師無一不是熱愛學生的楷模,很難想象,一個不熱愛學生的教師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有人說師愛是尊重、是傾聽、是寬容、是信任、是善良、是溫柔、是公正、是平等、是鼓勵、是贊賞。那么我們教師就要善待學生、關心學生,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以學生家庭背景分高低,不以學生成績好壞分優劣,不以學生智力高低定親疏。特別是孤兒、單親家庭、特困家庭的孩子等,他們或者情感脆弱,或者經濟拮據,大多表現為自卑感程度高。對他們更需要傾注特別的關愛,以鼓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讓他們享受與其他學生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寬容犯錯學生。學生是成長中的孩子,難免出錯,要允許學生犯錯。教師對學生所犯錯誤要發自內心地寬容;尊重學生尤其尊重個性學生,對他們不體罰、不辱罵、不大聲訓斥、不冷落、不羞辱嘲笑、不隨意當眾批評,更不在教育教學中體罰或變相體罰,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材施教,對于后進生,由于成績不理想,有的愛惹是生非,經常是麻煩的制造者,不但得不到一些老師的喜愛,反而招人討厭,極易自暴自棄。其實,他們同樣擁有自尊心、上進心。作為教師決不可拋棄、歧視他們,而應做他們的貼心人,知識欠賬多的設法彌補;學法不當或學習效率低下的要加強指導;習慣不好的注重培養;品質有問題的要給與糾正;要時刻關注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肯定表揚,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關注、鼓勵與期待。當然這里所說的熱愛學生并不是溺愛、寵愛、放縱學生,而是包括著對學生的嚴而有理、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嚴而有恒、嚴中有細的要求和耐心教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教師真正用愛滋潤學生的心田,師生才能以誠相待,心心相印,就能贏得學生永遠的尊敬和愛戴。用曾經領導過我的王亞軍校長的話說:學生一天見不到你就有如隔三秋的感覺,就想你。師生關系真達到了這種程度,想讓他厭學恐怕都困難。
這里主張將改變學生厭學情緒的希望首先要寄托在教師身上,并不是說全部依靠教師解決農村學生厭學問題。事實上,單靠教師也不可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導致學生厭學的問題教師是不可能解決的。需要有關方面積極主動、齊心協力,如學校給教師提供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多開展學生樂于參加的文體活動;政府部門高度重視,舍得投入,加強學校硬件建設,減少班容量,盡快實現教育現代化;提高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待遇,調動其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家長要千方百計提高家教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