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學生有效學習
時間:
薛月清1由 分享
當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存在著許多“無效”現象。主要體現在:教與學脫節,老師的講解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基礎,超出了全班學生的平均可接受度;講與練脫節,有許多課,不是講解不到位,而是訓練不到位,老師唱獨角戲,不管學生懂不懂,自己一味講下去,沒落實到學生身上;備課不充分,老師對教材理解不深,處理不當,把握不住教材的要點,上課缺乏計劃,缺乏設計,隨意性很強。因此,從提高每一節課的教學質量的角度出發,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有效教學” 這一重要的評課標準。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學”?簡而言之,第一要有效率,第二要有效果。有兩個衡量標準,即兩個90%:(1)本節課90%以上的學生積極參與了教學全過程;(2)本節課所學內容90%以上學生能掌握。達到有效教學這一標準,關鍵是教師必須發揮主導作用,以高昂的情緒感染學生,以藝術的語言調動學生,以優化的結構引領學生,以客觀的評價激發學生。
一、以高昂的情緒感染學生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良好的師生關系會產生情感效應。教師對學生的關心、熱心,會轉化為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對所教學科的喜歡。反之,如果學生討厭或害怕一位老師,他們對老師的敵意有時也會擴及到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只要這位老師一走進教室,學生的學習情緒就像蒙上了一層陰影,一些學生就會失去興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首先教師要有良好的品質,應以熱烈的情緒、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話語去感染學生。
二、以藝術的語言調動學生
根據教育權威部門的調查,絕大多數學生喜歡教學語言生動、幽默而富有情感的老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想方設法以藝術化的語言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前段時間洪校長為我們上了一堂示范課《確定位置》。課前,洪校長與學生親切交流,問學生是否了解老師,只有少數學生舉手回答。但是,在課堂上,洪校長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采用“游三國城”、“砸金蛋”等多種練習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很快掌握了確定位置的方法。課后,當她再次與學生交流,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三、以優化的結構引領學生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開放體系,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實現教學結構的優化,有利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索、去創造,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設計體現生活的環節。數學本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要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數學《分類》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和家長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商場里面的商品是怎樣擺放的。
課堂上提問學生:“你們看到了什么?這些商品是怎樣擺放的?”學生很順利地就能回答出“同一種東西擺在一塊兒”,為分類的認識奠定了基礎。這樣用學生身邊的現象呈現教學內容,增加了數學教學的現實性、趣味性,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歡學習數學的情感,調動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2、增加動手操作的實踐。生活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用處,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數學意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到現實中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帶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學習完新課后,開展角色游戲“小小商店”,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熟練地掌握1元=10角、1角=10分,同時也掌握了四則運算的知識,增添了學習的趣味性和真實性。
3、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這時作為老師就要善于聯想,尋找生活中與之相似的現象來幫助學生理解,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為了在課堂伊始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啟動思維,同時也為分散教學難點,可用多媒體特制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紅綠燈動畫畫面。上課開始時將此畫面展現出來讓學生觀察,并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紅綠燈及綠、黃、紅燈總是依次變化。這時,告訴同學們:“它總是按一定的順序,不斷地重復出現,那么我們可以說紅黃綠燈總是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種現象叫循環現象。日常生活中有這種循環現象,數字運算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研究。”通過日常生活中紅綠燈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循環小數”的定義打下了直觀的基礎。
四、以客觀的評價激發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貫穿整個教學的全過程。方式有多種,應有鼓勵性,不損害學生的尊嚴,即使指出錯誤也應如此。例如,當學生發言說出了正確答案后,告訴學生“你真棒,老師想的和你一樣”;當學生在課堂上走神,教師可以說“看看誰的眼中有老師”;當學生作業中出現巧解、妙解、靈活答題時,教師在旁邊打“√”,同時寫上評語“你真聰明”、“解法真妙”、“優+創造性”;當學生作業中有錯誤時,不打“×”,而在錯處作標記“___”或“△”,同時寫上評語“請及時訂正作業”、“你會找到錯誤原因的”、“想一想”。簡短的幾句話,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溝通師生之間的思想感情,并通過評價促使學生向著更高、更美、更遠大的方向努力。由于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開放體系,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以系統論為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飽滿的情緒、高昂的激情引領學生去認知、訓練、探索,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以高昂的情緒感染學生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良好的師生關系會產生情感效應。教師對學生的關心、熱心,會轉化為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對所教學科的喜歡。反之,如果學生討厭或害怕一位老師,他們對老師的敵意有時也會擴及到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只要這位老師一走進教室,學生的學習情緒就像蒙上了一層陰影,一些學生就會失去興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首先教師要有良好的品質,應以熱烈的情緒、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話語去感染學生。
二、以藝術的語言調動學生
根據教育權威部門的調查,絕大多數學生喜歡教學語言生動、幽默而富有情感的老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想方設法以藝術化的語言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前段時間洪校長為我們上了一堂示范課《確定位置》。課前,洪校長與學生親切交流,問學生是否了解老師,只有少數學生舉手回答。但是,在課堂上,洪校長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采用“游三國城”、“砸金蛋”等多種練習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很快掌握了確定位置的方法。課后,當她再次與學生交流,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三、以優化的結構引領學生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開放體系,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實現教學結構的優化,有利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索、去創造,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設計體現生活的環節。數學本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要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數學《分類》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和家長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商場里面的商品是怎樣擺放的。
課堂上提問學生:“你們看到了什么?這些商品是怎樣擺放的?”學生很順利地就能回答出“同一種東西擺在一塊兒”,為分類的認識奠定了基礎。這樣用學生身邊的現象呈現教學內容,增加了數學教學的現實性、趣味性,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歡學習數學的情感,調動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2、增加動手操作的實踐。生活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用處,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數學意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到現實中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帶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學習完新課后,開展角色游戲“小小商店”,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熟練地掌握1元=10角、1角=10分,同時也掌握了四則運算的知識,增添了學習的趣味性和真實性。
3、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這時作為老師就要善于聯想,尋找生活中與之相似的現象來幫助學生理解,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為了在課堂伊始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啟動思維,同時也為分散教學難點,可用多媒體特制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紅綠燈動畫畫面。上課開始時將此畫面展現出來讓學生觀察,并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紅綠燈及綠、黃、紅燈總是依次變化。這時,告訴同學們:“它總是按一定的順序,不斷地重復出現,那么我們可以說紅黃綠燈總是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種現象叫循環現象。日常生活中有這種循環現象,數字運算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研究。”通過日常生活中紅綠燈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循環小數”的定義打下了直觀的基礎。
四、以客觀的評價激發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貫穿整個教學的全過程。方式有多種,應有鼓勵性,不損害學生的尊嚴,即使指出錯誤也應如此。例如,當學生發言說出了正確答案后,告訴學生“你真棒,老師想的和你一樣”;當學生在課堂上走神,教師可以說“看看誰的眼中有老師”;當學生作業中出現巧解、妙解、靈活答題時,教師在旁邊打“√”,同時寫上評語“你真聰明”、“解法真妙”、“優+創造性”;當學生作業中有錯誤時,不打“×”,而在錯處作標記“___”或“△”,同時寫上評語“請及時訂正作業”、“你會找到錯誤原因的”、“想一想”。簡短的幾句話,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溝通師生之間的思想感情,并通過評價促使學生向著更高、更美、更遠大的方向努力。由于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開放體系,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以系統論為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飽滿的情緒、高昂的激情引領學生去認知、訓練、探索,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