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網絡教育中的“人師”
時間:
陳國慶1由 分享
應用教育技術、實施網絡教育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解決教學增效減負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教師更多的勞動轉為由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來完成,那教師的勞動角色又是什么呢?我認為教師應做好以下幾種角色。
一、學習的引路者
網絡教育中,師生關系平等,每個人既是學生又是教師,是一種真正的平等,既可進行個別教學,又可以進行協作教學。將這兩種教學結合起來,是一種新型的網絡教學模式。知識的掌握上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是學習者。雖說教師設計了自己的教學方案,但是卻不能控制學生對自己所設計方案以外信息知識的延伸了解。例如教學《年、月、日》,設計方案教學生去了解平年、閏年的定義,大月、小月的識別,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學生除了看書,還會上網去查詢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學習《圓的認識》,他們不但了解到圓的直徑、半徑、圓周率、周長和面積等知識,還可能了解對圓的知識的研究形成的過程、更多與圓有關的小故事等。
網絡提供了比書本更廣闊的知識,教師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都不會遠遠高于學生從網絡處了解的相關知識,也就不會出現教師對所教學的知識早以熟悉,學生卻是一無所知。從現代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教師對知識的傳授,不再是傳統的知識的灌輸,而是著重幫助和指導他們學會學習。教師的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為學生提供獲得信息的線索,指導學生運用什么方式到哪里去獲得信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二、知識的建構者
網絡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自由空間,學生的主動性和隨意性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而課堂恰恰相反,學生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所以教師要重視教育的人文價值——人類學習的天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為他們的成長、學習提供自由空間。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大容量的信息,可是這些信息不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它也不會考慮接受信息者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例如在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網絡呈現的可能有國畫大師的作品、畫國畫的知識、畫國畫的技法、國畫的發展史、一些名人的故事等。學習《毒品》,網絡提供給我們的可能是毒品分類、毒品對社會的危害、現實中毒品的案例……可是小學生面對這些知識他會覺得多而煩,覺得深奧、看不懂而失去信心,認為網絡對學習沒有好處而置之不理。
從教與學的角度來分析,教師仍起主導作用。
學習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尋求知識、理解知識,培養獨立思考、分析判斷能力。網絡給學生大量的信息,然而信息無法代替知識。知識是人類實踐活動的記錄與經驗的總結,而信息是客觀事物存在的方式或運動狀態,由信息轉化為知識就要人類經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將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形成認識后才成為知識。例如在《毒品》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只需講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提出問題:“什么是毒品?毒品可以分幾類?對我們有什么危害?”然后由學生在網上查找,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然后開展討論,更好地把握和理解這個主題并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道德的監控者
網絡環境下,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復雜、艱巨和緊迫,這是網絡環境的特殊性決定的。這個網絡社會,是一個嶄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沒有多少法律規定,沒有太多的道德規范,只是按照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體驗來約束自己。個人道德規范又不是強制性的,只能靠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系。大家交流互不見面,所有的談話都是通過屏幕上的字母和語句來完成,聽不到對方的聲音和語氣,看不到表情,為人們的撒謊和說真話同時提供了空間方便。在網上發表言論隨心所欲,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也不考慮自己能不能這樣做、該不該做。
網絡信息給人們帶來無限實惠和財富時,它也是垃圾的生產源和網絡犯罪的工具。青少年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正處于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辨別能力還比較弱。教師要有超前意識,又要有一種現實態度,考慮到如何進行有效的品德教育。教師要為學生指出,對于網絡提供給他們的信息不能全面接收,要嚴格按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守則來要求自我,要把網絡當成現實世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人的監視下,說話、做事不能損害他人利益和身心健康。
四、身心健康的保護者
隨著許多青少年逐漸接觸網絡空間,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危害。如有的學生通宵在網上玩游戲,網友遍布大江南北,成天想入非非,不符實際。有人還說上網不一定就是壞事,還可以增長見識等,形成上網時精神亢奮,下網則精神倦怠,消極對待學習和生活。青少年寧可整日沉溺而不愿意面對現實生活,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從而對日常的學習、生活產生了影響,嚴重的甚至失學。我們切不可因為它的積極作用大而放任不管,要加強對消極因素的預防。我們不能以堵為快,而應是采取積極的態度進行教育引導,進行一些游戲規則的教育訓練,增強學生的判斷、辨別、防護能力和安全意識,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
網絡已經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知識形態發生了變化,知識獲取呈現個人化、普及化和平等化的趨勢,擁有信息不再是教師的特權,教師不能以傳授知識為己任,面對網絡的種種不利,要隨時進行自我調整,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一、學習的引路者
網絡教育中,師生關系平等,每個人既是學生又是教師,是一種真正的平等,既可進行個別教學,又可以進行協作教學。將這兩種教學結合起來,是一種新型的網絡教學模式。知識的掌握上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是學習者。雖說教師設計了自己的教學方案,但是卻不能控制學生對自己所設計方案以外信息知識的延伸了解。例如教學《年、月、日》,設計方案教學生去了解平年、閏年的定義,大月、小月的識別,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學生除了看書,還會上網去查詢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學習《圓的認識》,他們不但了解到圓的直徑、半徑、圓周率、周長和面積等知識,還可能了解對圓的知識的研究形成的過程、更多與圓有關的小故事等。
網絡提供了比書本更廣闊的知識,教師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都不會遠遠高于學生從網絡處了解的相關知識,也就不會出現教師對所教學的知識早以熟悉,學生卻是一無所知。從現代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教師對知識的傳授,不再是傳統的知識的灌輸,而是著重幫助和指導他們學會學習。教師的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為學生提供獲得信息的線索,指導學生運用什么方式到哪里去獲得信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二、知識的建構者
網絡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自由空間,學生的主動性和隨意性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而課堂恰恰相反,學生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所以教師要重視教育的人文價值——人類學習的天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為他們的成長、學習提供自由空間。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大容量的信息,可是這些信息不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它也不會考慮接受信息者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例如在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網絡呈現的可能有國畫大師的作品、畫國畫的知識、畫國畫的技法、國畫的發展史、一些名人的故事等。學習《毒品》,網絡提供給我們的可能是毒品分類、毒品對社會的危害、現實中毒品的案例……可是小學生面對這些知識他會覺得多而煩,覺得深奧、看不懂而失去信心,認為網絡對學習沒有好處而置之不理。
從教與學的角度來分析,教師仍起主導作用。
學習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尋求知識、理解知識,培養獨立思考、分析判斷能力。網絡給學生大量的信息,然而信息無法代替知識。知識是人類實踐活動的記錄與經驗的總結,而信息是客觀事物存在的方式或運動狀態,由信息轉化為知識就要人類經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將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形成認識后才成為知識。例如在《毒品》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只需講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提出問題:“什么是毒品?毒品可以分幾類?對我們有什么危害?”然后由學生在網上查找,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然后開展討論,更好地把握和理解這個主題并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道德的監控者
網絡環境下,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復雜、艱巨和緊迫,這是網絡環境的特殊性決定的。這個網絡社會,是一個嶄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沒有多少法律規定,沒有太多的道德規范,只是按照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體驗來約束自己。個人道德規范又不是強制性的,只能靠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系。大家交流互不見面,所有的談話都是通過屏幕上的字母和語句來完成,聽不到對方的聲音和語氣,看不到表情,為人們的撒謊和說真話同時提供了空間方便。在網上發表言論隨心所欲,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也不考慮自己能不能這樣做、該不該做。
網絡信息給人們帶來無限實惠和財富時,它也是垃圾的生產源和網絡犯罪的工具。青少年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正處于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辨別能力還比較弱。教師要有超前意識,又要有一種現實態度,考慮到如何進行有效的品德教育。教師要為學生指出,對于網絡提供給他們的信息不能全面接收,要嚴格按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守則來要求自我,要把網絡當成現實世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人的監視下,說話、做事不能損害他人利益和身心健康。
四、身心健康的保護者
隨著許多青少年逐漸接觸網絡空間,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危害。如有的學生通宵在網上玩游戲,網友遍布大江南北,成天想入非非,不符實際。有人還說上網不一定就是壞事,還可以增長見識等,形成上網時精神亢奮,下網則精神倦怠,消極對待學習和生活。青少年寧可整日沉溺而不愿意面對現實生活,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從而對日常的學習、生活產生了影響,嚴重的甚至失學。我們切不可因為它的積極作用大而放任不管,要加強對消極因素的預防。我們不能以堵為快,而應是采取積極的態度進行教育引導,進行一些游戲規則的教育訓練,增強學生的判斷、辨別、防護能力和安全意識,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
網絡已經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知識形態發生了變化,知識獲取呈現個人化、普及化和平等化的趨勢,擁有信息不再是教師的特權,教師不能以傳授知識為己任,面對網絡的種種不利,要隨時進行自我調整,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