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化傳統與物理課程
時間:
薛永紅 張曉春1由 分享
論文摘要:通過對我國物理課程發展各個歷史階段特點的研究,發現文化傳統中的某些因素對我國物理課程起著消極的影響。要分析、認識某些文化傳統對我國物理課程的作用機制和影響方式,促進物理課程健康發展。
論文關鍵詞:文化傳統;物理課程;影響
一、文化傳統與課程
教育作為一種傳承文化和教化人的活動,無疑與文化傳統有密切關系。一方面,文化傳統是文化的長期積淀,而文化要積淀成為一種傳統,必然要通過教育。在教育具有穩定的形式以前,文化主要是依靠人們世代口授相傳得以保存和積淀;從教育以某種明確穩定的形式展開(如私塾),一直到現在的學校教育形式,課程便成為實現文化傳承的主要媒介。因此,課程是文化傳統得以實現的重要機制。另一方面,傳統既是歷史又是現實,它不僅作用于過去,而且成為一種強大的現實力量,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人們的思維及其方式、行為及其方式以及習慣和下意識狀態下的表現等方面。因此,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等過程都無疑會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
課程研究表明:文化傳統對課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文化傳統影響著課程的價值取向。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受其影響,西方課程經常是處于變動和超越之中。如在課程理論流派上,學派林立,眾說不一;在課程實踐上,課程改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中國文化傳統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在其影響下,課程發展在整體上表現得平緩、缺少變革。其次,文化傳統影響著對課程內容的選擇。這一影響非常突出,如在中國封建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受儒家文化傳統的影響,“四書”、“五經”、“三綱”、“五常”等內容在課程內容中占據絕對優勢。而在中世紀的歐洲,經院哲學、神學等知識占據了學校課程的主要內容。再次,文化傳統影響著課程的管理。美國課程權力分散在各個州政府,各個州可以依據自己地區的情況,頒布課程體系以及課程標準,同時由于私立學校、教會學校的廣泛存在,大多數學校管理者以及教師都具備一定的課程權力。而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有推崇整體與統一、推崇權威、追求中和的價值取向。課程無疑也受到這種傳統的影響。在諾大的中國,長期以來,很少考慮地區經濟文化的差異,全國各個地區一刀切地使用統一的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甚至統一的教材和評價標準,國家具有絕對的課程權力,地方政府和學校及教師都是在忠實地實行國家統一的標準而已,幾乎談不上課程權力。
二、文化傳統對我國物理課程的影響
近代自然科學沒有首先在中國產生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有文化的、思想的、政治的、文字的和經濟的等多方面原因,至今仍然是一個無解的“李約瑟難題”。但也有很多研究者認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文化傳統的某些缺陷。比如張岱年先生就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上是一個以儒家思想為主、佛家和道家思想為輔并雜有其他思想的文化體系,其核心是儒家倫理綱常,雖然主張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合一,但重社會輕自然、重綜合輕分析、重思辨輕邏輯。這種趨向,是造成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畢劍橫先生認為,由于中國傳統的重社會輕自然的文化特征、重綜合輕分析的思維方法、重實用輕理論的學術傳統以及重思辨輕實驗的研究風氣這四個方面的原因,使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受到了局限。
既然文化傳統中的某些因素束縛了自然科學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那這些因素也必然影響甚至束縛現代科學教育在中國的發展。物理課程作為科學教育的一門核心課程,它的發展勢必也就受到傳統的影響。有些研究者甚至認為,文化傳統中的消極因素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巨大負累。通過對物理課程的發展研究我們發現,文化傳統中的一些因素對中學物理課程仍然起著消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傳統與物理課程目標。從對我國中學物理課程目標變遷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文化傳統對課程目標的影響非常深刻。第一,物理課程目標重視理論知識、重視知識的實用價值以及重視學生優秀品格的養成,這和我國儒家文化傳統是相契合的。第二,物理課程強調對學生、社會、自我價值取向的培養,如愛國主義、社會主義,而對個體、自我價值取向如好奇心、求知欲、批判意識、創新意識等提倡得比較晚,這正是重群體意識、輕個體意識的文化傳統在物理課程目標中的折射。第三,我國的中學物理課程目標雖然強調道德品質、集體意識的培養,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這些優秀的傳統的內涵并未在物理課程中得到現代觀念影響下的升華。如我們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但是在物理課程目標中卻一直未曾對尊重人、理解人等基本的適應取向的道德品質做出要求;傳統文化雖然有強調集體意識的傳統,但是表現在我們的課程目標中則僅僅是局限于對國家、民族、政體、社會主義等狹隘道德意識的認識和服從,而未能加強或者體現基于互相尊重、充分發揮自我、互相幫助與顧全大局等因素而倡導的團隊精神等,更未上升到全球觀念、人類和平和可持續發展等超越取向。
2.文化傳統與物理課程內容。由于課程內容是對課程目標的具體化,所以邏輯上就使物理課程目標中的文化傳統趨向在物理課程內容中得以具體化。首先表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由于課程內容的變遷過程是“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需求”、“學習者經驗”三者之間的協調與平衡過程。而物理課程內容的基本趨向總是偏重于“社會需求”和“學科知識”,尤其是偏重于社會需求,“學習者個體經驗”總是被忽視或者被邊緣化。這一點正反映了我國民族文化傳統對人的個體價值的輕視;其次,文化傳統又會影響對物理學概念、規律的表述方式和方法。由于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不同的語言本身也就反映了思維方式的差異。漢語在陳述一種事實的時候,習慣于從側面入手,闡述外部的環境、條件,最后才點出話語的信息中心。英語則開門見山,直截了當,習慣于把要點放在句首說出,然后再把各種標志一一補進去。比如對于牛頓定律,英語習慣于這樣表達:
“A body at rest remains at rest and a body in motion remains in uniform motion in a straight line unless acted on by an external unbalanced force.”
我國以前的物理教材中是這樣表述的:“如果物體沒有受到別的物體的作用,那么這個物體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時,總是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近年來教材中有所變化,即按照英語思維的模式翻譯:“任何物體,都保持其靜止狀態,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施加外力迫使其改變這種狀態。”有教師認為,后者更有利于使學生理解這一規律。再次,我國物理課程內容整體上表現出注重對知識結論的介紹,缺乏對知識形成過程介紹;注重邏輯推演,缺乏思考、討論以及動手實驗;注重對物理知識本身的識記,缺乏對物理知識形成過程的主動探求,也從一定程度上顯示我國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某些特質的潛在影響。
3.文化傳統與物理課程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包括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并且教與學是緊密聯系的。在傳統文化的影向下,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人們的心理中,教師無疑是課程的中心,教師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且自身處于權威的地位。另外傳統教育中雖然也比較成功的運用教學相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等具有現代意義的教學方式,但是由于傳統文化中重述輕做的特性以及科舉文化的影響,也形成了注疏考據、強行灌輸、死記硬背等不良作法。
體現在物理教學中,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同時注重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和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識記;重視對物理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演算,而輕視學生動手實驗和探究;課程目標中注重對物理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而不對學生經歷物理過程作必要限定。另外,課程內容中的物理實驗則集中在驗證性實驗,而驗證性實驗其主要作用在于使學生確信科學是可以被證實的,這顯然與新科學觀相違悖;而對于能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探索性實驗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沒有開發,直到“”后才有所涉及;而能使學生親身經歷和對科學研究全過程得到體驗的科學探究實驗,則一直到20世紀末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才得到了重視。其實,即使是當前,現實中講實驗或者黑板上做實驗仍然是許多教師對于物理實驗教學的主要策略。
4.文化傳統與物理課程中的權威化取向。物理課程中的權威化取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對于學生的權威(不包括教師由于人格感召力所樹立的權威);其二是課程文本(課程計劃、課程內容、教材、資料等)對于教師和學生的權威。這兩種權威化趨向從根本上說來自于文化傳統。前者是基于文化傳統中的“師道尊嚴”。在這種文化氛圍里,教師權威統治一切,忽視或壓抑學生的獨立人格。后者是基于文化傳統中的“唯古是法、以老為寶”的崇古觀念。這套觀念認為古代圣人及經典中所提倡的思想、禮儀、道德、政治等規范,具有絕對的權威,后人只能遵循,而不能忤逆。靳玉勒教授認為:“正是由于課程中的權威化取向,使得學生處于壓制狀態,久之,學生就把這種外在壓制內化為無意識的自我抑制,對問題不求甚解,以至懷疑精神和問題意識在這一外在壓制和自我約束的雙重作用下消失殆盡,學生于是成了知識的忠實繼承者。苛刻地遵守師授知識,學生只能把自己的學術視野嚴格控制在教師原有思維域限里。” 以致學生不僅相信權威、服從權威,同時也不具有獨立思考、批判與創新意識和精神。文化傳統所賦予的權威化取向在物理課程中有諸多表現:(1)課程內容局限于學科中的經典知識和學科發展中已有定論的內容,排斥科學新進展和仍具爭論性的知識;(2)物理實驗僅僅局限于驗證性試驗,排斥探索性、開放性實驗;(3)教師武斷地傳授知識,不容學生提出質疑,包括對教師本身以及物理課程文本;(4)教師固守于國家制定的統一的課程標準、計劃、內容等,不越雷池一步;(5)嚴格按照標準的模式以及標準答案講授。
三、結語
以上我們討論了文化傳統中的某些因素對物理課程帶來的消極影響,但是從對我國物理課程的現狀來看,對此還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另外需要指出,我國文化傳統有其非常優秀的一面,因此,在物理課程中我們一方面要大力發揚文化傳統的積極作用中,同時也要重視文化傳統對我們開展物理課程以及改革所帶來的內在阻滯作用。這也是我國物理課程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論文關鍵詞:文化傳統;物理課程;影響
一、文化傳統與課程
教育作為一種傳承文化和教化人的活動,無疑與文化傳統有密切關系。一方面,文化傳統是文化的長期積淀,而文化要積淀成為一種傳統,必然要通過教育。在教育具有穩定的形式以前,文化主要是依靠人們世代口授相傳得以保存和積淀;從教育以某種明確穩定的形式展開(如私塾),一直到現在的學校教育形式,課程便成為實現文化傳承的主要媒介。因此,課程是文化傳統得以實現的重要機制。另一方面,傳統既是歷史又是現實,它不僅作用于過去,而且成為一種強大的現實力量,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人們的思維及其方式、行為及其方式以及習慣和下意識狀態下的表現等方面。因此,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等過程都無疑會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
課程研究表明:文化傳統對課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文化傳統影響著課程的價值取向。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受其影響,西方課程經常是處于變動和超越之中。如在課程理論流派上,學派林立,眾說不一;在課程實踐上,課程改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中國文化傳統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在其影響下,課程發展在整體上表現得平緩、缺少變革。其次,文化傳統影響著對課程內容的選擇。這一影響非常突出,如在中國封建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受儒家文化傳統的影響,“四書”、“五經”、“三綱”、“五常”等內容在課程內容中占據絕對優勢。而在中世紀的歐洲,經院哲學、神學等知識占據了學校課程的主要內容。再次,文化傳統影響著課程的管理。美國課程權力分散在各個州政府,各個州可以依據自己地區的情況,頒布課程體系以及課程標準,同時由于私立學校、教會學校的廣泛存在,大多數學校管理者以及教師都具備一定的課程權力。而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有推崇整體與統一、推崇權威、追求中和的價值取向。課程無疑也受到這種傳統的影響。在諾大的中國,長期以來,很少考慮地區經濟文化的差異,全國各個地區一刀切地使用統一的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甚至統一的教材和評價標準,國家具有絕對的課程權力,地方政府和學校及教師都是在忠實地實行國家統一的標準而已,幾乎談不上課程權力。
二、文化傳統對我國物理課程的影響
近代自然科學沒有首先在中國產生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有文化的、思想的、政治的、文字的和經濟的等多方面原因,至今仍然是一個無解的“李約瑟難題”。但也有很多研究者認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文化傳統的某些缺陷。比如張岱年先生就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上是一個以儒家思想為主、佛家和道家思想為輔并雜有其他思想的文化體系,其核心是儒家倫理綱常,雖然主張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合一,但重社會輕自然、重綜合輕分析、重思辨輕邏輯。這種趨向,是造成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畢劍橫先生認為,由于中國傳統的重社會輕自然的文化特征、重綜合輕分析的思維方法、重實用輕理論的學術傳統以及重思辨輕實驗的研究風氣這四個方面的原因,使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受到了局限。
既然文化傳統中的某些因素束縛了自然科學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那這些因素也必然影響甚至束縛現代科學教育在中國的發展。物理課程作為科學教育的一門核心課程,它的發展勢必也就受到傳統的影響。有些研究者甚至認為,文化傳統中的消極因素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巨大負累。通過對物理課程的發展研究我們發現,文化傳統中的一些因素對中學物理課程仍然起著消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傳統與物理課程目標。從對我國中學物理課程目標變遷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文化傳統對課程目標的影響非常深刻。第一,物理課程目標重視理論知識、重視知識的實用價值以及重視學生優秀品格的養成,這和我國儒家文化傳統是相契合的。第二,物理課程強調對學生、社會、自我價值取向的培養,如愛國主義、社會主義,而對個體、自我價值取向如好奇心、求知欲、批判意識、創新意識等提倡得比較晚,這正是重群體意識、輕個體意識的文化傳統在物理課程目標中的折射。第三,我國的中學物理課程目標雖然強調道德品質、集體意識的培養,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這些優秀的傳統的內涵并未在物理課程中得到現代觀念影響下的升華。如我們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但是在物理課程目標中卻一直未曾對尊重人、理解人等基本的適應取向的道德品質做出要求;傳統文化雖然有強調集體意識的傳統,但是表現在我們的課程目標中則僅僅是局限于對國家、民族、政體、社會主義等狹隘道德意識的認識和服從,而未能加強或者體現基于互相尊重、充分發揮自我、互相幫助與顧全大局等因素而倡導的團隊精神等,更未上升到全球觀念、人類和平和可持續發展等超越取向。
2.文化傳統與物理課程內容。由于課程內容是對課程目標的具體化,所以邏輯上就使物理課程目標中的文化傳統趨向在物理課程內容中得以具體化。首先表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由于課程內容的變遷過程是“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需求”、“學習者經驗”三者之間的協調與平衡過程。而物理課程內容的基本趨向總是偏重于“社會需求”和“學科知識”,尤其是偏重于社會需求,“學習者個體經驗”總是被忽視或者被邊緣化。這一點正反映了我國民族文化傳統對人的個體價值的輕視;其次,文化傳統又會影響對物理學概念、規律的表述方式和方法。由于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不同的語言本身也就反映了思維方式的差異。漢語在陳述一種事實的時候,習慣于從側面入手,闡述外部的環境、條件,最后才點出話語的信息中心。英語則開門見山,直截了當,習慣于把要點放在句首說出,然后再把各種標志一一補進去。比如對于牛頓定律,英語習慣于這樣表達:
“A body at rest remains at rest and a body in motion remains in uniform motion in a straight line unless acted on by an external unbalanced force.”
我國以前的物理教材中是這樣表述的:“如果物體沒有受到別的物體的作用,那么這個物體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時,總是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近年來教材中有所變化,即按照英語思維的模式翻譯:“任何物體,都保持其靜止狀態,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施加外力迫使其改變這種狀態。”有教師認為,后者更有利于使學生理解這一規律。再次,我國物理課程內容整體上表現出注重對知識結論的介紹,缺乏對知識形成過程介紹;注重邏輯推演,缺乏思考、討論以及動手實驗;注重對物理知識本身的識記,缺乏對物理知識形成過程的主動探求,也從一定程度上顯示我國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某些特質的潛在影響。
3.文化傳統與物理課程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包括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并且教與學是緊密聯系的。在傳統文化的影向下,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人們的心理中,教師無疑是課程的中心,教師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且自身處于權威的地位。另外傳統教育中雖然也比較成功的運用教學相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等具有現代意義的教學方式,但是由于傳統文化中重述輕做的特性以及科舉文化的影響,也形成了注疏考據、強行灌輸、死記硬背等不良作法。
體現在物理教學中,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同時注重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和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識記;重視對物理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演算,而輕視學生動手實驗和探究;課程目標中注重對物理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而不對學生經歷物理過程作必要限定。另外,課程內容中的物理實驗則集中在驗證性實驗,而驗證性實驗其主要作用在于使學生確信科學是可以被證實的,這顯然與新科學觀相違悖;而對于能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探索性實驗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沒有開發,直到“”后才有所涉及;而能使學生親身經歷和對科學研究全過程得到體驗的科學探究實驗,則一直到20世紀末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才得到了重視。其實,即使是當前,現實中講實驗或者黑板上做實驗仍然是許多教師對于物理實驗教學的主要策略。
4.文化傳統與物理課程中的權威化取向。物理課程中的權威化取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對于學生的權威(不包括教師由于人格感召力所樹立的權威);其二是課程文本(課程計劃、課程內容、教材、資料等)對于教師和學生的權威。這兩種權威化趨向從根本上說來自于文化傳統。前者是基于文化傳統中的“師道尊嚴”。在這種文化氛圍里,教師權威統治一切,忽視或壓抑學生的獨立人格。后者是基于文化傳統中的“唯古是法、以老為寶”的崇古觀念。這套觀念認為古代圣人及經典中所提倡的思想、禮儀、道德、政治等規范,具有絕對的權威,后人只能遵循,而不能忤逆。靳玉勒教授認為:“正是由于課程中的權威化取向,使得學生處于壓制狀態,久之,學生就把這種外在壓制內化為無意識的自我抑制,對問題不求甚解,以至懷疑精神和問題意識在這一外在壓制和自我約束的雙重作用下消失殆盡,學生于是成了知識的忠實繼承者。苛刻地遵守師授知識,學生只能把自己的學術視野嚴格控制在教師原有思維域限里。” 以致學生不僅相信權威、服從權威,同時也不具有獨立思考、批判與創新意識和精神。文化傳統所賦予的權威化取向在物理課程中有諸多表現:(1)課程內容局限于學科中的經典知識和學科發展中已有定論的內容,排斥科學新進展和仍具爭論性的知識;(2)物理實驗僅僅局限于驗證性試驗,排斥探索性、開放性實驗;(3)教師武斷地傳授知識,不容學生提出質疑,包括對教師本身以及物理課程文本;(4)教師固守于國家制定的統一的課程標準、計劃、內容等,不越雷池一步;(5)嚴格按照標準的模式以及標準答案講授。
三、結語
以上我們討論了文化傳統中的某些因素對物理課程帶來的消極影響,但是從對我國物理課程的現狀來看,對此還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另外需要指出,我國文化傳統有其非常優秀的一面,因此,在物理課程中我們一方面要大力發揚文化傳統的積極作用中,同時也要重視文化傳統對我們開展物理課程以及改革所帶來的內在阻滯作用。這也是我國物理課程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