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輔導員培養的“唯專業化”和“新專業化”
時間:
陳文海 肖薇薇1由 分享
論文關鍵詞:輔導員 唯專業化 新專業化
論文摘要:輔導員專業化是必須的,但是專業化走向片面和極端,陷入唯專業化則是有害的。高校輔導員“唯專業化”,存在技術化、共性化、外在化三種傾向。超越“唯專業化”,樹立“新專業化”,要做到個性化與共性化相統一,藝術性與技術性相交融,自我培養與組織培養相結合,并突出輔導員的個性化,藝術性和自我培養。
當前,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我們看到,在“言必專業化”的語境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培養在“表面繁榮”下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浮躁和偏激,那就是“唯專業化”傾向。反思輔導員“唯專業化”問題,確立正確的培養價值觀,對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健康發展具有實現意義。
一、唯專業化——高校輔導員專業培養的異變
高校輔導員“唯專業化”,是指把專業化作為輔導員培養的唯一目的和價值標準的思想傾向和培養模。唯專業化是片面的、極端的、被夸大了的專業化,表現為三種傾向:
1.技術化傾向
首先,是在價值取向上的技術化,把專業化當作輔導員發展的唯一目的和唯一評價標準,認為專業是做好輔導員工作的充分而必要條件。其次,在素質要求上的表層化。唯專業化在輔導員要求上,強調可控性和高效性,強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硬件”因素,而對深層次的、隱性的“軟件”因素(如職業認同感、職業價值觀、態度等)則重視不夠,表現乏力。
其實,不論是專業化還是專家化,都不是輔導員發展的最終目的。輔導員培養的目的應是培養高素質的輔導員,并通過輔導員培養高素質的學生。
2.共性化傾向
在輔導員培養上,突出地表現為“用模式化的方式培養模式化的人”,過多地強調專業化的協會,專業化的培訓機構,專業化的課程體系,專業化的評價標準等普適性,可量化,可控制的標準化體系建構。企圖通過建立一套統一的,標準化的體系,以批量生產的方式,高效地提高輔導員隊伍水平。這些共性化、模式化的措施,在輔導員隊伍整體水平還處于“準專業化”的情況下,對提高培養效率,在較短時間內提升輔導員隊伍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因其對主體個性的忽視,必將對輔導員隊伍,特別是優秀人才的成長帶來束縛。3.外在化傾向
唯專業化是一種外在化的培養方式,雖然也要求要發揮輔導員的主觀能動作用,但卻是以服從“組織安排”為前提的。當前,可以說國家、各高校對輔導員的培養的重視程度、政策環境、培養力度都是空前的,實施了許多“工程”和“計劃”,對規范和提升輔導員隊伍水平發揮一定作用。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種自上而下,外加的“工程化”、“行政化”培養模式,往往事倍而功半。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輔導員認為“自己被培養”了。學校組織的培訓,口口聲聲都說是為了輔導員,但是由于沒有根據輔導員自身的實際和愿望,變成強加于人,外加于人的“任務”和“負擔”。學習成為“別人安排好的”,按照“規定的步驟”和“既定的內容”展開的,而輔導員沒有“參與權”、“知情權”和“選擇權”,輔導員淪為“被培養”的客體。這種情況下輔導員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論文摘要:輔導員專業化是必須的,但是專業化走向片面和極端,陷入唯專業化則是有害的。高校輔導員“唯專業化”,存在技術化、共性化、外在化三種傾向。超越“唯專業化”,樹立“新專業化”,要做到個性化與共性化相統一,藝術性與技術性相交融,自我培養與組織培養相結合,并突出輔導員的個性化,藝術性和自我培養。
當前,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我們看到,在“言必專業化”的語境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培養在“表面繁榮”下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浮躁和偏激,那就是“唯專業化”傾向。反思輔導員“唯專業化”問題,確立正確的培養價值觀,對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健康發展具有實現意義。
一、唯專業化——高校輔導員專業培養的異變
高校輔導員“唯專業化”,是指把專業化作為輔導員培養的唯一目的和價值標準的思想傾向和培養模。唯專業化是片面的、極端的、被夸大了的專業化,表現為三種傾向:
1.技術化傾向
首先,是在價值取向上的技術化,把專業化當作輔導員發展的唯一目的和唯一評價標準,認為專業是做好輔導員工作的充分而必要條件。其次,在素質要求上的表層化。唯專業化在輔導員要求上,強調可控性和高效性,強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硬件”因素,而對深層次的、隱性的“軟件”因素(如職業認同感、職業價值觀、態度等)則重視不夠,表現乏力。
其實,不論是專業化還是專家化,都不是輔導員發展的最終目的。輔導員培養的目的應是培養高素質的輔導員,并通過輔導員培養高素質的學生。
2.共性化傾向
在輔導員培養上,突出地表現為“用模式化的方式培養模式化的人”,過多地強調專業化的協會,專業化的培訓機構,專業化的課程體系,專業化的評價標準等普適性,可量化,可控制的標準化體系建構。企圖通過建立一套統一的,標準化的體系,以批量生產的方式,高效地提高輔導員隊伍水平。這些共性化、模式化的措施,在輔導員隊伍整體水平還處于“準專業化”的情況下,對提高培養效率,在較短時間內提升輔導員隊伍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因其對主體個性的忽視,必將對輔導員隊伍,特別是優秀人才的成長帶來束縛。3.外在化傾向
唯專業化是一種外在化的培養方式,雖然也要求要發揮輔導員的主觀能動作用,但卻是以服從“組織安排”為前提的。當前,可以說國家、各高校對輔導員的培養的重視程度、政策環境、培養力度都是空前的,實施了許多“工程”和“計劃”,對規范和提升輔導員隊伍水平發揮一定作用。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種自上而下,外加的“工程化”、“行政化”培養模式,往往事倍而功半。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輔導員認為“自己被培養”了。學校組織的培訓,口口聲聲都說是為了輔導員,但是由于沒有根據輔導員自身的實際和愿望,變成強加于人,外加于人的“任務”和“負擔”。學習成為“別人安排好的”,按照“規定的步驟”和“既定的內容”展開的,而輔導員沒有“參與權”、“知情權”和“選擇權”,輔導員淪為“被培養”的客體。這種情況下輔導員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