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新思考(2)
時間:
陳義靜 陳金1由 分享
二、注重發揮“三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教育部規定高校開設“原理”“概論”“史綱”三門課程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三者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基本理論教育,提高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解決培養人的問題。一直以來,國際社會從未停止過兩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斗爭。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的“和平演變”戰略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目的是對我國年青一代進行思想改造,促使他們接受產生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產生于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中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各種消極腐敗現象也在不時地沖擊他們的頭腦。由于他們缺乏辨別力,必然會產生思想混亂,甚至推崇一些錯誤的思想,對為什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一些重大問題不明確,甚至發生懷疑乃至主張用西方的思想理論、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現行政體。
改變大學生的錯誤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必須有力地進行科學的思想理論教育,發揮“三課”的功能和作用。不能把“三課”教育,看成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要看成一場爭奪青年一代的政治斗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旨在解決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認識問題,既要看到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不適用于當今社會,是因為理論必然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與時俱進;更要明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仍然是正確的。“毛澤東思想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旨在解決學生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真理性的認識問題;解決他們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之間關系的正確認識問題;解決他們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勝利與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及其對不同時期正確道路的選擇和制定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之間關系的認識問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旨在解決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真理性的認識,并使學生懂得是帝國主義把中華民族推向了災難的深淵;帝國主義的侵略和中國封建主義的腐朽統治使近代中國落伍貧窮;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壓迫剝削使中國人民喪失民主、自由、人權;資本主義在中國行不通;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歷史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
總之,“三課”從基本原理的角度、中國近現代史的角度、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的角度,解決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促使他們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價值,正確認識中國和中國人民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地位及其原因問題,正確認識中國近現代史所訴說的深刻道理以及新中國的變化尤其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印證了些什么。
但是,要想使大學生在思想上對上述這些基本問題、重要問題有正確的認識,提高他們思想政治素質,發揮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和作用,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教師,一是他們自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既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又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實際上,高校政治理論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中的一些人本身就受到了錯誤思潮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缺乏信仰,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毛澤東思想缺乏正確的認識,對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中產生的一些問題不能正確對待等。相應的,他們就會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甚至會情緒化地進行錯誤的宣傳。這是必須注意到的,也是令人擔憂的問題。二是他們必須要有較豐富而扎實的理論基礎,能夠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出準確的說明,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深刻闡述近、現代中國發生的巨變,尤其改革開放后的變化及其原因,解讀當代中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但目前,許多教師缺乏深厚的理論根底,不能對學生的困惑作出有力的說明,而只是停留在學生已基本掌握的基本知識的探討上。三是他們要熱愛和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但有的教師,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師,只是從職業的層面對待工作,甚至把工作看成是一種生存的需要,并沒有認識到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導致缺乏積極進步的工作態度。由此可見,政治理論課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不但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和立場,還要有深厚的理論根底和正確的工作態度,否則就不能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政治理論課就不能發揮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作用。
三、發揮校園傳媒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校園傳媒已經成為廣大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校宣傳輿論工作的重要載體。它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向、政治信仰、道德觀念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途徑不可替代的。營造健康向上的宣傳輿論環境,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工作任務。
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和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現的時代,青年大學生思想活躍并易接受不同思想觀念的影響。因此,他們對不斷產生的良莠不齊的思想道德觀念往往缺乏判斷能力,使他們經常處于困惑、迷惘的狀態。這就需要發揮宣傳學校輿論的導向作用,大力宣傳科學的思想理論,增強學生辨別和抵制錯誤思想觀念的能力。
高校傳媒除了宣傳報道國內外大事、體育賽事、文藝活動及校園文化、學校新聞等外,還應有針對性地就學生關心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和政治經濟問題進行宣傳。當然,這種宣傳是要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組織政治理論造詣較深的教師撰稿,對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回答,這樣有的放矢地宣傳教育定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但目前,學校傳媒對這方面關注得較少,而更多的是知識性、娛樂性的宣傳。這實質上還是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問題、重視程度問題、工作方向問題。因此,要加強對高校傳媒工作的領導,高度重視校園傳媒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的作用。通過校園傳媒開展社會主義主旋律、集體主義價值觀、愛國主義內容教育,尤其要針對學生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共性問題開展宣傳教育,發揮校園傳媒在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中的作用。
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內容和主要任務。為此,必須在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置于學生工作的首位的同時,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發揮“三課”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發揮校園傳媒的作用,形成課內外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使學生隨時能夠接受正確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