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環境論文(2)
經濟發展與環境論文篇2
淺析新農村經濟發展環境與發展策略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人民整體的生活大有改善,但得到優先發展的城市已經將廣大的農村遠遠的甩在了后面,為了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就需要充分發揮農村的經濟潛力,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找到合適的道路。本文通過分析新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宏觀環境,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提出不同條件的農村應提供適合其發展的策略,進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關鍵詞:宏觀環境 新農村經濟 人口轉移
一、新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大環境
近幾年,國內經濟發展迅猛,較長時間保持高速增長,無論是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質量,還是思想素質,都有較大的提高。想要進一步改善新農村的經濟面貌,走一條適合新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就必須全面審視日新月異的大環境。大環境在不斷發生改變,新農村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存在著有利和不利的環境。
1、新村經濟發展不利環境
第一,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趨勢加快。中國經濟正以較高速度運行,而此成績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國內的城市化,以及對基礎設施投資。由于城市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以及工作機會的不斷增多,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這種農村人口轉移是一定時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符合國家的整體利益。但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外出勞動力多是農村主要勞動力,而留守勞動力主要是老弱病幼或婦女,這就造成農村在生產要素的供給上對外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對其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
第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同城市基礎設施比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馬路、 電、 水、 通信等基礎設施主還是依靠村民自治原則,村民自主集資修建,國家只給與部分補貼和資助。這種政策將導致農村的基礎建設大大落后于城市。
2、新農村經濟發展有利環境
第一,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長期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出口和投資,當全球經濟不景氣,消費能力下降時,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便受到制約,而依靠城市化的發展,以投資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又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政府已經意識到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刺激國內消費的增長,挖掘內在的消費能力,鼓勵第三產業的發展,激發人民的創造性,提高經濟活力就顯得十分重要。把握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農村也可以嘗試著走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第二,中央縮小收入差距的決心。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想法已然實現,但現在的收入差距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政府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除了通過調整稅收以及普及各種社會福利來實現財富的轉移,政府還迫切希望農民的收入能不斷提高,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政策,因此,國內的政策環境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十分有力的。
第三,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環境問題不斷爆發,北京霧霾使人們開始意識到解決環境問題已刻不容緩,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口號讓人們心生鼓舞。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綠色往往只是點綴,擁擠的街道,不斷排出的尾氣是城市令人頭疼的一面,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需要更多依靠土地資源充裕的農村,讓農村成為美麗中國的一面旗幟將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第四,對高質量生活品質的追求。食品問題頻出,從嬰幼兒奶粉到地溝油,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對綠色健康的食品的需求將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思路;網絡購物的興起,便捷高效成了物流公司以及消費者的共同需求,農村作為各區域的銜接地帶,若能發揮地域優勢也不失為一個好策略。
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
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城市經濟發展面前顯得遜色不少,幾十年的努力雖使得農村面貌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但與城市的差距還是越來越大。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眾多農村面臨的困境其實是相似的。
第一,人才短缺。農村在生活條件上、薪資待遇上,對人才是缺乏吸引力的。缺少具備長遠眼光、較強分析能力、對本地區的各種條件有深刻的認識的管理者,同時也缺乏豐富的素質較高的勞動力,這兩類人才的缺乏,使得大多數的農村難以找到適合本村發展的道路。想要發展農村經濟,就得跨國人才這道坎。
第二,基礎設施薄弱。想要經濟迅速提升,引入工業是不錯的選擇,能為農民就業和政府稅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但現實的情況是,由于大多數農村的水、電、公路、廠房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無法給企業提供舒適的生產條件,因此對企業是缺乏吸引力的。
第三,特色不足。新農村建設在大張旗鼓的進行,但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相同的村村通公路,相同的村民新建住房,缺乏特色,不免有盲目建設之嫌,這些還是有政策支持的鄉村,更多偏遠的人煙稀少的農村往往很難有大的變化。全國除了少數幾個地區有條件有能力進行機械化作業,大部分地區依然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種著傳統的農作物,收入上很難有大的突破。中國農村眾多,每個村落自然條件和稟賦不一,僅依靠單一無特色的發展方式將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的騰飛。
三、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策略
1、工業帶動經濟。
為沿海部分工商業轉移做好準備。通過與荊州市紀南鎮政府人員的交流,對該鎮的經濟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該鎮通過原有的較好的煙草包裝工業基礎,吸引了包裝業上下游工業的入駐,既解決了當地的就業,保障了村民的收入,又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多稅收來給人民提供福利。采用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政府出地修路,企業出錢、提供廠房設備和崗位。但此法應用更適合勞動力充裕、工資要求相對較低的地區,且運輸成本不能太高。
2、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
中國農村眾多,各個村子在地理位置資源稟賦人文素質上差異很大,只有充分利用自身條件,因地制宜,選擇合適自身的發展模式才是明智之舉。
第一,農業特色經濟。選擇將農村第一產業做出自己的特色是個不錯的選擇,食品問題頻發,公眾對健康綠色食品需求更加強烈,采用合作社或大農莊的模式,使用機械化和安全無公害的種植方式,既能提高生產效率又能方便監管,除了常規農作物、家畜,還可以引入適合當地生長且市場需求大的特色物種,如大城市稀缺的土豬,保健藥品原材料等。若遇到難題,可向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咨詢。
第二,旅游特色經濟。對村中的房屋、公路進行改造,使其更具有地方特色,人文特色,城市的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渴望在節假日有個娛樂休閑的好去處,而具有特色的鄉村將是不錯的選擇,如荊州太湖鎮的桃花村,每到桃花盛開時,就會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參觀,既緩解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壓力,又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此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農村離大城市較近,且有著好山好水,若能具備這類條件,便能有著很大發展空間。
四、結語
農村經濟的發展空間其實是很大的,選擇途徑也很多,但再好的設想也需要有人付諸行動,地方政府想要改變本地區農村的經濟面貌,就必須把握新時代經濟大環境,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道路,并不斷地投入人力、財力上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蒲艷萍,勞動力流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效應――基于對四川省調查數據的分析[J]. 人口與經濟,2011,01.
[2]萬寶瑞,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五大增長點 [J]. 農業經濟問題,2010,02.
經濟發展與環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