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論文(2)
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論文
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論文篇2
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摘要:以往人們談到環保時總是把它與經濟發展和促進對立起來,認為環境保護只會加重經濟發展的負擔,特別是當經濟面臨困境的時候,人們往往首先考慮的是犧牲環境利益甚至環境安全來保證經濟穩定和經濟安全。我國人口多,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規模較大,廢棄物排放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越來越突出,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的任務非常艱巨。
關鍵詞:環境保護,經濟發展
中央部署的促進經濟增長十項措施中的第五項是環保措施,“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在歷史上開創了一個以環保應對經濟危機的全新理念和機制。
1.環保與經濟對立的思維定勢
以往人們談到環保時總是把它與經濟發展和促進對立起來,認為環境保護只會加重經濟發展的負擔,特別是當經濟面臨困境的時候,人們往往首先考慮的是犧牲環境利益甚至環境安全來保證經濟穩定和經濟安全。從以抵御經濟危機為善長的美國歷史來看,羅斯福新政措施開創了以加大基本建設投資為應對危機手段的先河,小布什政府促進經濟的作法是廢止克林頓政府環保法案擴大企業開工率,雖然其卸任前做出改善環保形象的一些動作,但一遇到真正危機的來臨,就顧不上環保而是把金錢大量投到銀行和房地產業上。歐洲在環保上一直喊得震天響,但在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時環保方面如何作為只能是噤若寒蟬。這表明人們至今還未擺脫環保與經濟對立的思維定勢。
2.目前我市主要環境問題
一是大氣污染方面:大氣污染主要是燃煤造成的。二是水污染方面:近年來,在防治工業污染、加強廢水處理等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卻大幅度增加,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還未建成,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污染環境。三是固體廢物方面:要在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進程中,不斷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提升產業層次,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中,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優化產業結構,繼續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設備和企業,用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
3.環保是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有效途徑
面對重大挑戰的國際金融危機,并不意味著環保危機。。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積極應對復雜多變形勢,提出措施,主動轉型,可借此時機將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推進,轉化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利機遇。中共中央政治局、國務院副在出席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開幕式講話中指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節能減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徑。要把擴大內需、促進增長同優化結構、產業升級結合起來,切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工作力度。” 據統計,環境污染使我國的發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15%左右。
追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建設不但會造成人類生存條件惡化,從長遠上看也會極大的拖累經濟建設。我國把保護環境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也是充分的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先污染后治理到從源頭上減少污染,這是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重要的轉變。我國自從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不僅在經濟增長方面仍然保持著高速,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重的趨勢也有所減緩,部分地區和城市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十項措施中再次強調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并明確地指出了具體需要重點建設的項目,既反映出我國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也增強了環境建設的可操作性。
我國人口多,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規模較大,廢棄物排放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越來越突出,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的任務非常艱巨。。國務院十條措施中提出的節能減排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如果不能擺脫傳統發展方式和資源環境利用方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受到的資源和環境制約將越來越嚴峻。在當前世界性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轉變發展方式就更要狠抓資源環境問題,以此為契機,淘汰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等落后生產方式企業,引導企業采取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同時,在改變發展方式的同時還要推行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從而促進經濟健康增長。
4.保護環境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
作為環境工作者,我們自己通常都是十分自豪的,因為我們的工作具有深遠的意義,不僅關系到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還關系到整個地球的未來,而且我們的工作受到大多數普通人的支持(主要是當環境問題影響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時);但是在地方決策者和生產者都僅僅考慮經濟活動本身的成本和收益而不關心它的外部性時,實際上環境保護工作總是受到方方面面的阻力。
即使是政府也常常有這樣的錯誤認識:一方面拿出大量資金來治理環境,一方面卻抱怨他們是被迫這樣做的(否則我們就不能生存下去了),如果可以不管環境的話,這些錢可以建多少個新工廠啊!他們從來不把環境因素考慮到經濟當中去!事實上,環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相當巨大的。現代經濟活動越來越多的依靠與要求是良好的環境質量,比如空氣和水——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資源——不同的品質和供應量可能有助于我們提高幾個百分點的GDP,也可能讓工廠完全停產!同時也由于現代經濟活動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創造與高科技勞動力,為了吸引高素質人力資源,必須有良好的居住與生活空間,這也需要良好的環境來支持。而我們卻從來不把環境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計算進去。
要解決這個矛盾,政府需要一些特別的公共政策,例如實施行政管制和實行稅收和補貼以實現外部性的內在化。稅收和補貼使得那些破壞了環境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很自然的在行動時考慮到社會成本,被認為是比管制更好的方法。
總之,環境對經濟發展不像人們一般認為的那樣只有制約作用,我們限制一些經濟活動來保護環境,可以促進另一些效益更好的經濟活動的進行,總體上收益更大,從而可以推動經濟總體的發展。我們必須把環境的作用計算到經濟發展因素中來,才能正確評價環境的作用,選擇出使得整個社會經濟環境系統效益最大化的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