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論文 > 計算機論文 > 計算機理論 > 計算機理論論文錦集

    計算機理論論文錦集

    時間: 詩琪1201 分享

    計算機理論論文錦集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關于基本理論的一些論文范文,歡迎閱讀瀏覽,希望你喜歡。

      中國計算機業的企業和政策

      內容提要:中國計算機企業90年代以來迅速增加,已從80年代的以國有和集體企業為主轉為以外資企業為主。成長迅速的中國民族品牌企業多為80年代以后成立的混合所有制型的企業,靠少數產品起家,正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公司組織結構不斷變化并日益規范化。80年代以來中國計算機業的政策,特別是改革開放政策對產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目前仍然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支持中國計算機業的發展。

      一、中國計算機業企業的一些情況

      1.企業數量、規模及所有制結構?

      中國計算機企業數,按原電子部系統口經統計,在計算機業剛剛起步的1960年時只有3家,1980年增加到87家,1990年增加到191家,到1997年有234家。按工業普查的獨立核算企業口徑,計算機制造業企業數1985年為132家,1995年上升到604家,如果加上各種計算機器件及零配件生產廠,制造業企業有約1000家(見電子部經濟運行及體制司編《第三次電子工業普查論文集》第95頁)。1995年以后中國計算機企業迅速增加,僅廣東東莞就有600多家臺資PC機及相關產品的企業(1998年下半年數)。

      計算機業企業規模擴大。按獨立核算企業口徑計算,1985年企業平均的當年價產值為742萬元,1995年上升到5353萬元。一些優秀企業如聯想、方正、長城、實達更是急劇成長。

      90年代以來中國計算機業的急劇擴張是與非國有經濟的成長,特別是外商的進入聯系在一起的。此外一些國有企業由于改制和吸收外資也轉成為非國有企業。表1反映計算機業(整機和外設)1980年以來各類企產值份額的變化。直到80年代中期,計算機業的國有企業的份額還在70-80%以上,而到1995年其份額已降至10-20%左右,在外設業比例僅有7.2%,而外資企業份額高達84.9%。分析表明外資企業的資本中中方占30.6%,港澳臺占27.3%,外國資本占37.5%;此外整機業中外國資本比例高達56.2%,而在臺商投資較多的外設業中港澳臺占36.2%,外國資本僅占23.2%。表2為信息產業部的資料,可以看到外商企業中獨資企業的份額高達40%以上。?

      表1〓計算機業的企業類型比例和產值、企業數(待)

      注:

      ①本表計算機業只包括整機和外設兩個行業,均為獨立核算企業數。

      ②1980、1985年的國有指全民所有制企業。

      ③其它欄中,1980、1985數含國有和集體聯營,1995年含鄉鎮企業,1995年“其它”的比例用100%扣減國有、集體、外資的比例計算。

      資料來源:1980、1995年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1985年工業普查資料(行業篇第七分冊·上冊)》,1995年數根據《中國華人民共和國1995年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資料匯編(國有·三資·鄉鎮卷)》。

      ?

      90年代以來已有一批計算機企業成為上市公司。生產計算機軟磁盤的深華源1992年6月2日在深圳上市,是計算機業最早的上市公司。到1997年底已有14家生產或部份生產計算機產品(包括軟件、硬件)的企業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總的看計算機業的上市公司成長性好、業績較好,較受投資者青昧。此外聯想、方正兩家中國最重要的計算機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計算機企業上市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渠道,有利于企業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表2〓硬件業各所有制企業的產值份額 (%) (待)

      資料來源:信息產業部提供。?

      2.若干計算機企業及其特點?

      表3反映部分計算機企業(企業集團)的情況,這些企業的特點如下:?

      ·都是在80年代以后成立的新企業。?

      ·發展快,10多年來一般都有幾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增長。??

      表3〓中國部分計算機企業特點 萬臺(待)?

      資料來源:根據調查和有關資料整理?

      ·起步是主要靠少數產品及有關服務起家(按王選的說法,方正靠一個產品和80年代的機遇到90年代初完成了發展的第一步),目前主要業務圍繞各類計算機產品展開,除用友外,一般都同時生產硬軟件。?

      ·受傳統的所有制束縛較小。四通、實達、用友起步時就不是傳統的國有企業。聯想、方正雖是國有企業,但主要投資者為大學和中科院,受傳統體制束縛小。長城是國有獨資公司,下有一些全民所有制企業,作為機構改革的產物,母公司受傳統體制的束縛也比一般國有企業小。?

      ·多數或是上市公司或下面有上市公司,企業制度與傳統的全民所有制企業有所不同。?

      ·企業普遍重視與外商進行各種方式的合作,近幾年在有一定的業務、管理、實力基礎后,開始重視通過參股購并擴張。

      ·隨著公司規模增加、業務日益復雜化,公司的組織結構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如聯想的組織結構,創業之初是直線制,1994年以后逐漸變為矩陣型的事業部制,實達1998年10月將公司轉為“市場導向型”的矩陣型的事業部制。?

      二、行政管理機構和政策

      1.行政管理機構(關于計算機行政管理體制的演變見《當代中國電子工業》(劉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出版)及《中國機械電子工業年鑒》、《電子工業年鑒》等資料及信息產業部的有關介紹。)

      1979年3月21日國務院決定成立管理計算機工業政策、規劃及有關企業的國家電子計算機工業總局,該局直屬國務院,由四機部代管,第一任局長由四機部副部長李瑞兼任。在此以前有關體制數度變化,基本體制為科技部門和電子工業部門配合管理計算機業的研究和生產,沒有統一管理計算機工業的部門。1982年5月國務院機構改革,計算機總局并入電子部。

      1986年計算機總局直屬企業基本下放給地方,總局部分人組成電子部的計算機與信息局,專管計算機業的發展政策和規劃,部分人組成調研機構計算機與信息發展研究中心,約一半人組成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以后以該公司為基礎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機專業集團長城計算機集團。?

      1988年4月,以電子工業部和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為基礎改組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鄒家華任部長,計算機業由該部計算機司歸口管理。

      1993年3月,經八屆大一次會議批準,國務院重組電子工業部,胡啟立任部長,計算機業由該部計算機司歸口管理。

      1998年3月,經九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在電子工業部和郵電部的基礎上組建信息產業部,計算機業由該部設立的專業司歸口管理。國務院信息辦也并入該部。?

      2.發展計算機業的主要政策(80年代以來的政策見機械電子工業部編(1992)《貫徹國家優惠政策,促進電子工業發展》(電子工業出版社)、《電子工業年鑒》等有關資料,關于對計算機應用貼息貸款政策的情況根據原電子工業部的于致田司長介紹)

      早在50-70年代,中國政府就一直支持計算機工業的發展。現在極為著名的方正漢字排版系統,其基礎就是1974年國家決定撥款安排的由北大計算機系和山東濰訪計算機廠(現山東華光公司)聯合開發的漢字排版系統項目。?

      80年代初以來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計算機工業發展的政策。?

      ·成立專管計算機工業發展的政府機構,即1979年成立的電子計算機工業總局,目前的信息產業部計算機司。

      ·制定計算機產業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原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及電子工業部在1984年、1986年先后提出了計算機業的發展戰略和相應政策。1993年電子部恢復后提出“八五”發展戰略,明確計算機、軟件、半導體、集成電路等是電子工業的增長點。根據電子部、機械電子部的規劃,在80年代中期,主管部門采取了重點支持長城公司發展長城系列機的政策,并通過生產許可證的發放管理計算機企業的布點和發展。?

      ·從1993年開始通過金橋(國家公用數據信息通訊網工程)、金卡(銀行信用卡支付系統)、金關(國家對外經貿信息網工程)“三金”工程,啟動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進程。三金工程啟動以后又擴展出更多的“金字工程“(金稅、金企、金農等)。諸多國民經濟信息化工程極大地推進了計算機的應用和市場的擴大。

      ·利用四項稅收政策推進計算機工業的發展。根據電子部1986年提出并得到國務院批準的電子工業發展戰略,國務院明確在“七五”(1986-1990)、“八五”(1991-1995)期間,對計算機、集成電路、軟件、程控交換機四種產品實行免征產品稅,減半征所得稅,可按銷售收入10%提取研發費,對重大引進工程項目免征進口稅。1994年中國進行財稅體制改革,該稅收優惠政策取消。

      ·建立電子工業生產發展基金。這是和四項稅收政策相配套的政策,財政每年撥款1億元給基金,主要用于四種產品的小型技改、集成電路生產線的填平補齊、技術成果商品化等。90年代以后基金資金還用作重大工程的啟動資金。到90年代中期基金累計投資十多億元。?

      ·1986年后開始實行計算機應用補貼政策,國家每年安排2億元貼息專項貸款用于計算機的推廣應用。?

      ·逐步放松進口管制。80年代中國對計算機及其零組件進口實行進口許可證管理,90年代初以后基本取消進口許可證管理,進口稅率也有所調減。?

      ·80年代曾規定計算機產品必須達到一定的國產化率,后取消。?

      ·鼓勵外商在中國投資計算機業。國務院于1997年底公布的外商投資引導目錄中,明確鼓勵外商投資中國的大中型計算機、新型打印機等產品。?

      3.對80年代以來政策的初步評價

      對80年代以來中國計算機業的發展政策或產業政策進行評價是件困難的事,主要是因為影響政策及其效果的原因很多。分析政策效果需要把握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政策的經濟和社會的成本費用;二是政策對發展機制的影響。本文僅根據實際結果,主要是計算機企業發展的情況及企業與政策的關系,談些初步看法。

      (1)80年代中后期的政策對中國計算機業的發展起了開拓性的支持作用,同時存在一些問題(稅收優惠和基金政策的有關數據及享受政策的名單見機械電子工業部編(1992)《貫徹國家優惠政策,促進電子工業發展》(電子工業出版社)中有關章節和名稱表)。?

      以四項稅收優惠政策和基金政策為例。政策效果的主要表現是:①為許多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據電子部有關資料,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200多家企業事業單位(“七五”兩批235家,“八五”224家)中,計算機和軟件企業161家,基金在“七五”期間安排了87個項目。從1987年到1993年底稅收優惠政策停止時,這些企業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得到20多億元資金。到目前為止,得到基金支持10多億元。據“七五”期間的數據,電子工業從優惠政策中得到8億元資金,從發展基金中得到4.6億元,其中約一半用于投資,占此期間投入資金的52%。1983年以后中國企業很難得到財政撥款,又無資本市場,只能借款,因此政策對企業發展作用重要。②支持方向基本正確,享受政策支持的企業主要是PC機、工作站、軟件、軟盤磁記錄設備(如軟盤驅動器)、磁頭等企業。③中國計算機業主要的民族企業大多曾受益于此政策的支持。原電子部的長城、浪潮、華光、華晶,中科院計算所和聯想(計算機所是1987年首批享受政策的單位之一,但其投資的聯想到1990年才享受此政策)都享受過稅收優惠政策。實達未直接享受此政策,但其于1995年兼并的中國最大的計算機打印設備企業福建計算機外設廠一直是優惠稅收和基金政策的受益者(見劉勇(1998)《藍色通道:16個人到16個億》(中國經濟出版社)的實達大事記年表),北大方正未享受有關政策,它80年代末期以后的崛起主要靠70年代就得到國家支持的漢字排版系統(按王選的話是1986年到1993年靠一個產品和機遇成長)。這些政策在當時的條件下有有利于企業原始積累的效果。稅收優惠政策是優勝者獲利的政策,是一種競爭導向的“經濟租金”(赫希曼(A.O.Hirschman)早在40年前就在其名著《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提出了這個

      概念,金瀅基、馬駿(1995)“政府在獲得技術能力方面的作用:對東亞石化工業的案例分析”(青木昌彥等主編《政府在東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比較制度分析》,張春霖等譯校,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以東亞石化工業為例,討論了發展中國家利用“經濟租金”快速形成技術能力的意義、條件及可能存在的問題),激勵作用較強。④有一定的外部效果,有些得到政策支持的企業后來跨了,或被外商收購了,但是它帶來的影響,如人才的培養和流動、技術的擴散(如成為一些私營企業成長基礎的學習機技術),也為中國計算機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初步估計政策投入產出的情況,1987年后各種政策投入僅30多億元,加上一些政府安排的專項貸款,帶來了一個年銷售額1000多億元的行業(估計其中30-50%的產值與得到過政府政策支持的企業有關),應當承認80年代中后期的政策對中國計算機的開拓和支持作用。

      80年代以來的政策也有問題,主要問題是資金(主要是基金)投入過于分散,沒有充分利用競爭機制。實行的計算機生產許可證制度,使原電子部系統的一些企業沒有危機感,結果是90年代后的落伍,甚至垮臺,真正發展成功的許多企業在80年代并不是政府重點支持的企業(80年代計算機生產許可證發放嚴格,而1997年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已超過200家)。此外,規定計算機產品的國產化率,忽視了計算機產業的國際化趨勢,結果是國外品牌機進入后,國產機失去大片市場,有些企業甚至因此一蹶不振。

      (2)對中國計算機業發展作用更大的政策是改革開放政策,其次是90年代初以前的貿易保護政策。

      改革開放政策的作用顯而易見。民族企業聯想、方正、長城、實達、用友等公司的崛起無一不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得益于市場競爭的壓力和刺激,得益于從包括競爭對手在內的外國公司的學習。沒有開放政策,中國計算機業就不會有大量的外資企業,中國計算機產業的成長速度將更慢。

      90年代初以前的貿易保護政策主要指進口審批管理和關稅率保護。聯想、實達、方正等許多90年代崛起的公司在80年代起步時實力很弱,許多當時由于技術、政策等原因不能或無條件生產計算機。這些企業主要進行貿易代理和一般組裝業務,但貿易保護和國內快速擴大的市場,使這些企業獲得迅速成長的機會。當時一臺微機可以有數千元的利潤,終端等外設的利潤也不簿,到90年代初這些企業已完成初步積累(關于80年代計算機企業和產品的利潤主要根據對聯想、長城、實達等公司的調查所知),具備初步的競爭能力。日本計算機廠商在產業發展初期也利用了這種“經濟租金”(這是日本經濟學家分析日本產業政策作用機制的基本結論之一,見小宮隆太郎(1984)主編《日本的產業政策》(東京大學出版社,中文,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8、9章(伊藤元重、奧野正寬等著))。

      (3)從民族工業供給能力的角度看,中國計算機業發展政策的直接作用似乎有限。?

      80年代以來發展民族計算機業的政策作用雖然不小,但直接作用有限。相比之下,日本計算機和半導體也得到政府重點支持的廠商至今仍是業內強勢企業,計算機和半導體產業起步時間比中國僅早約10年的韓國和中國臺灣省,其計算機及半導體產業的成長很快,其產業已發展到相當水平,在世界市場占了重要的份額,政府曾重點支持的企業,如韓國的三星電子、臺灣的新竹開發區企業、聯華電子都獲得了成功(關于臺灣、韓國、美國計算機、信息、半導體業發展的政策及情況詳見筆者的報告

      “美國、日本及韓國、臺灣的計算機產業政策”(待發表))。?

      (4)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包括體制、策基礎,產業和企業基礎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多數是行業主管部門不可控制的。?

      從基本體制看,80年代中國經濟體制已發生變化,但計劃的成份仍較大,政策支持的重點仍是傳統的國有企業,科研體制改革在80年代中期以后才真正啟動,加上生產許可證等保護政策對市場競爭的限制,許多計算機企業缺乏競爭發展的機制,這是80年代政府政策重點支持的許多企業未能成功發展的基本原因。而這種體制原因不是原電子部能完全解決的。?

      政策方面的原因主要指政策思想、政策資源及政策實施構架等的影響。行業政策要受基本體制的影響,同時既使基本體制相同,具體的政策思路也可有所不同。這方面的問題,具體地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計算機行業管理體制和企業隸屬關系數度變化,不利于政策的連續性及相應的逐步完善和升級;②沒有系統配套的包括財稅、金融、貿易、外資等政策在內的產業政策,由于意見分歧(分歧主要緣于政策目標、政策前景的不清楚及體制問題)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計算機業在內的電子信息業的產業政策始終未出臺;③早期政策沒有注意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④80年代中期以來政府始終缺乏必要的政策資源,加上條塊分割的傳統體制和財政分包體制的影響,有限的政策資源難得到有效使用;⑤80年代計算機業的發展政策和改革、競爭政策結合不夠也許是80年代政策的最大弱點之一。這種情況在許多產業都可見到。日本學者認為戰后日本產業政策有效的主要原因是適當的貿易保護和國內激烈的競爭相結合。沒有一定時期內的適當保護,幼稚產業沒有學習機會難以成長。但是沒有國內的激烈競爭,企業就只可能是溫室里的花朵,不可能真正成長。?

      最后應當指出,政策效果有限還與90年代初以前中國企業實力太弱有關。這既與長期的體制束縛有關,又與企業包括營銷能力在內的基礎太差有關,還與80年代中國計算機市場規模太小有關,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

      4.關于發展計算機業政策的若干設想

      (1)要繼續加快改革,讓企業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充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改革宏觀和行業管理體制,創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機制和環境。

      (2)要充分認識采取必要政策支持民族計算機業發展的意義。從政治、經濟、技術的任一層面看,民族的計算機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對中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意義都不容置疑。由于民族計算機工業(特別是基礎技術方面)太弱,根據美、日、韓等的經驗,采取必要的政策支持是有意義的。

      ?(3)明確發展計算機業產業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原則:①有效競爭的原則,國家的資源支持不能撒胡椒面,也不宜只給一家,要按兼得規模經濟和競爭之利的有效競爭原則,支持數家有優勢的企業較快發展;②政策重點是幫助企業提高技術能力;③對于國內外企業技術差距過大,但又極為重要需要發展的領域,國家可根據“經濟租金”原則擇優給予直接支持。

      (4)有利于民族計算機業發展的重要政策之一是支持計算機市場的擴大和升級。打破電信業的壟斷體制,鼓勵計算機業特別是計算機服務業與電訊業的融合,是擴大計算機市場也是擴大通信業市場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在國家訂貨、PC機的分期付款、大中小型機和服務器的賣方銷售信貨等方面都應采取必要的支持政策。

      (5)政策重點是鼓勵企業提高技術開發水平,需要研究及可采取的政策包括國家對企業的重大的技術開發項目給予包括資金在內的各種支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鼓勵發展更緊密的包括讓科研機構進入企業在內的各種形式的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借鑒美、日、韓等的經驗,鼓勵存在競爭關系的中國企業在基礎技術或重要樣機的開發方面合作;聯合開發可由信息產業部、中科院的研究所和企業共同進行。日本、美國企業的計算機、半導體的開發項目,許多重大的都曾得到政府支持。

      (6)加大政策力度支持計算機企業發展,包括承認高新技術企業創業者的創業股或創業權益,產業政策不是根據企業的所有制成分,而是按適當向競爭優勝者傾斜的原則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發展。

      (7)發展資本市場、風險投資事業,支持計算機等高新技術企業成長。

      (8)由于計算機產業是高度國際化的產業,在制定和執行上述政策時要注意與開放政策的有機結合,支持民族品牌企業發展,不能成為狹隘民族主義和閉關鎖國。

      IT市場初長成

      關鍵詞:

      1. 合肥IT業(市場)現狀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可輻射面積大;背靠內陸一些欠發達的地區如大別山區。由于歷史、體制等方面的原因,信息化建設起步晚,基礎薄,合肥地區生產計算機及其外圍設備、通信器材產品的企業很少,基本上完全是一個消費性市場,無論是規模還是容量,合肥的IT市場只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市場,這種條件下的市場究竟是什么樣子?我們具體來看看合肥IT市場的現狀。

      郵電通信業

      合肥郵電通信業比較發達,四通八達的光纖主干網已敷設完畢。目前,合肥地區擁有固定電話用 戶和中國電信移動電話用戶共計40多萬。中國聯通目前開通了合肥、蕪湖兩地130移動電話業務,下一步目標是在安徽全省各中等城市開通130移動電話業務。合肥地區無線尋呼臺目前有20多家,除國信、聯通、中北、政訊等較大的全國衛星連網尋呼臺之外,還有皖訊等全省連網的尋呼臺。目前合肥電信局開放的數據通信網有:公用分組交換網、數字數據網、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和CHINANET。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棗安徽熱線也于98年開通,網絡覆蓋全省各地市,;合肥地區三大互連網也于98年實現互通互連:省郵電多媒體通信網(169)以64K DDN專線與教育科研網、安徽信息網互連,三網互連為合肥地區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合肥目前較大的通信商城有天地通信商城,經營業務涉及語音、數據、圖象、微波等通信業務。

      電腦軟硬件市場

      合肥的電腦軟硬件經銷商,除了個別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擁有自己獨立的大本營之外,象其他城市一樣,絕大部分都集中在電腦城經營。

      說到合肥的電腦城,首推步瑞祺電腦城。步瑞祺電腦城,是安徽省內目前規模最大、產品最集中、挑選余地最大的電腦電子專業市場,位于合肥金寨路和黃山路交匯處,毗鄰中國科大、安徽大學、合肥聯合大學、安徽電力職工大學、解放軍炮兵學院、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和電子部43所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所。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加上良好的經營環境創造了無限的商機,引來大批經銷商入駐。到目前為止,進駐的公司有60余家,經營品種2000多種,涵蓋了計算機軟硬件(主要是硬件)各個方面,從各種板卡到各種電腦耗材、外設,應有盡有。眾多的經銷商的加盟也給步瑞祺電腦城帶來了大量的客流,每天的成交額(包括零售和批發 )逾50萬元。電腦城的發展和繁榮,也帶動了電腦城周圍餐飲業、交通運輸業、打字復印業、電腦圖書業的迅猛發展。靠近步瑞祺大廈的合肥科菀電腦書店,號稱合肥最具有特色的專業電腦書店,發展已初具規模,開展了熱線查詢、電話售書、送書上門等一系列服務。

      步瑞祺電腦城的對面,就是合肥另一個電腦市場棗科大高科技廣場,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品牌效應和雄厚的科研創新能力,科大高技術廣場也吸引了諸如方正、同創、康柏、TCL、海爾、IBM等一大批廠商加盟,中國科大也在高科技廣場開辦了許多計算機公司、系統集成公司和培訓中心。

      合肥另外一處電腦市場是工大電子城,位于合肥工業大學附近,交通便利,人員密集,生意也十分興隆。合肥新開張的一座電腦城棗南方大廈電腦城也位于科大高科技廣場的對面,看來不管是電腦城的經營者還是電腦軟硬件的經營商,都善于利用已有的優勢和影響去開拓更大的市場。

      近年來,在合肥市科教書店的計算機廣場內聚集了以連邦為代表的一批軟件銷售商,均取得了不錯的業績。據合肥連邦軟件專賣店的負責人介紹,合肥連邦于1994年底正式開業,在1995、1996、1997年度連續三年銷售翻番,銷售額始終位居全國200多家連邦專賣點的前十名之列。

      IT業與教育、科研聯合體

      IT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IT業同時也是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因此,要求從業人員要有一定的素質和專業技能。所以IT業必然會和教育、科研走到一起,組成聯合體。合肥目前這樣的聯合體有四家:聯想集團與中國科大組建科大聯想計算機學院聯想棗科大通信軟件研究發展中心;同創集團與安徽省科技研究院組建安徽同創科力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合肥工業大學與合肥永信電腦公司組建合肥永信軟件系統工程公司;合肥工業大學與合肥安達電子技術公司組建合肥安達數控技術公司。99年3月合肥電信局與中國科技大學共同組建中國科大電話局,開創了在高等院校組建電話局的先例,將從根本上改善中國科大電話和網絡的質量,為中國科大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科研、教育和IT企業的聯合已成為安徽省信息產業界的一大趨勢。

      IT業與傳媒業

      IT業由于自身具有的特點,決定了其與傳媒業的密切關系:IT業通過傳媒業擴大影響,傳媒業因IT業而加強傳媒手段。在合肥,從事IT業的傳媒業有以下幾家:中國計算機專修學院主辦的《電腦知識與技術》和《計算機考試與指導》,一種傳播電腦基本知識和技術的刊物和一種計算機等級考試的輔導刊物;安徽省計算機學會主辦的《計算機與信息技術》,一種計算機應用類的技術性刊物;《新安晚報 都市節拍 電腦視窗》,合肥地區最大的晚報之一《新安晚報》每周也在《電腦視窗》欄目中普及電腦知識、發布最新電腦行情。《金通商訊》、《每周快遞》、《安徽電子報》等一批引導IT消費潮流、發布最新市場行情的刊物。所有這些,為合肥乃至整個安徽的IT業(市場)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IT市場初長成

      IT業自有品牌

      合肥自有品牌不多,目前較有影響的是安徽長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長安”系列電腦。長安公司實力較雄厚,已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為了擴大影響、提高品牌知名度,長安公司與安徽有線電視臺探索(Discovery)欄目聯舉辦有獎收視活動,每月評出一名優勝者,獎長安多媒體電腦一臺,其宣傳口號是:探索你的世界,探索你的人生;看探索節目,當探索奔騰王,得長安電腦。合肥地區另一自有品牌是由安徽豐利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豐利”系列電腦。安徽豐利的宣傳口號是“平易近人的價格,無微不至的服務”。當然還有更多具有行業特色的專業公司在默默無聞的發展著,說不定哪天也能一鳴驚人,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合肥IT業(市場)現狀分析與對策展望

      總的說來,合肥地區IT業(市場)目前還處在一個剛剛起步,還很不成熟的三級、四級市場,與北京的中關村電子市場、深圳、武漢的電腦市場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合肥地區IT企業規模較小,在與省外公司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有不少省內工程都被南京、深圳、北京等地的公司拿走; 由于合肥是一個內地城市,經濟節奏相對緩慢,信息流通也稍慢一些,因此,合肥成了商家和IT企業專業服務商容易遺忘的地方。如去年下半年,在合肥地區舉行的IT企業展覽就只有三次:聯想百城巡禮、科利華“學習的革命”和微軟世紀行。但也正是在這種“被人遺忘的地方”,卻存在著實實在在需求,蘊含著無限的商機(別忘了世界上第一臺VCD——萬燕VCD就誕生在這里)。IT領域變化快,“后發效應”明顯,后來居上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因為在IT業(市場)里,“只有失敗者,沒有后來者”。因此,針對合肥地區IT業(市場)的現狀 ——電信市場容量巨大,潛力足;PC市場起步較晚,不成熟;IT企業發展不平衡,實力弱,我們因當采取正確的策略,來發展合肥地區的IT業(市場)。

      市場開拓和完善

      電信市場因當在電信資費調整、開放引入競爭的前提下,放下架子,端正思想,加強服務。電信市場的改革要溶入整個信息產業改革的大潮中。國家信息產業改革的基本框架已經制訂:對中國電信實行分解式重組;對中國聯通實行整合式重組;對中國有線電視進行產業化改造;按集約化經營的思想,對原有體制進行改革 ,重新劃分原有資產并進行業務和人員的重組。國信尋呼的成立,邁開了電信改革的第一步。今年1月27日到2月2日,合肥電信舉辦了一個名為“回報老用戶”的活動:有合肥市固定電話擔保,申請移動電話的用戶可以免入網費。一時之間,電信局營業大廳排起了購買移動電話入中國電信網的長隊。事實雄辯的證明合肥地區電信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關鍵是電信部門想不想挖掘這個潛力。

      在市場開拓和完善上:

      首先,政府應該制訂良好的產業政策,在宏觀上把信息產業放到優先發展的地位,大力扶持,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創造有利的條件,在信息產業發展的軟、硬件上下工夫。目前在這些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新建成的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在土地使用、稅收減免等諸多優惠條件的吸引下,吸引大批高新技術入駐,其中包括許多從事信息產業的企業;由安徽省電子信息系統推廣辦公室聯合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安徽省計算機文化周暨99安徽(春季)計算機產品與技術展銷交流會也于99年4月3日~5日在合肥勝利召開。98年度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7.49億元,比97年同期增長72.45%,創歷史最好水平,增長速度高于全國電子行業增長幅度40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18億元,與97年同期相比增長50.44。

      其次,是市場定位問題,市場定位要準確。單從PC消費市場來看,PC消費市場分為三大部分:集團、中小企業和個人。在這種既定的市場份額條件下,PC市場該如何定位?對于集團大批需求,中、小企業難以插手,如去年中國科大和解放軍合肥炮兵學院就一次性購買了200臺金長城P II266。

      第三,是市場依托問題。在完善代理制的同時,是走科技創新的新路,還是走永遠代理別人產品的老路?當然是走科技創新的新路,所以合肥地區信息產業的發展應該依托中國科大等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實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出現第二個“北大方正”、“東大阿爾派”。

      第四,是市場渠道問題。“開源節流”開源是第一位的,在開拓市場渠道這個問題上,不應該受地理因素的影響,放棄只吃“窩邊草”的慣性思維模式,放眼全國這個大市場;開拓渠道要體現增值的作用,以合肥為中心,輻射安徽全省乃至江西等電腦市場發展較慢的地區,充分發揮合棸哺咚俟?貳⒑蠗九鐵路的作用,拓寬渠道,重振“徽商”風采。

      企業經營運作

      由于起步較晚等客觀原因,合肥地區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即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在充分認識自身特點的基礎上,應作好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的發展的道路,應該走兼容配件棗品牌代理棗樹立名牌的三步走的戰略,逐步發展壯大,逐步樹立自己的品牌。

      企業應該采取多元化的經營策略,分散投資風險。既做電腦配件、耗材,又做電腦整機;既做軟件開發,又做網絡集成。

      企業之間應保持良好的聯系,相互協調和相互幫助。企業應處在一種“良性競爭”的環境中,避免企業間因相互殺價等惡性競爭帶來的兩敗俱傷的惡果。

      企業的創新觀念要面對市場,應該從經營者的角度看待創新的產品和項目。由于資金有限,創新應立足于“短”、“平”、“快”,集中在能夠迅速產生效益的項目。

      企業要有良好的售后服務。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并發展壯大,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售后服務,另一方面還要保持價格的優勢,同時還要積累一部分資金繼續發展壯大。


    計算機理論論文相關文章:

    1.計算機專業論文范文

    2.計算機專業論文精選范文

    3.有關計算機方面的論文

    4.大學計算機課程論文

    5.計算機基礎畢業論文范文

    40663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中文字幕最新在线视频| 日本www视频| 爱情岛亚洲论坛在线观看| 少妇一晚三次一区二区三区| 台湾佬中文娱乐网在线更新|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欧洲selulu| 日本免费成人网| 国产一级片大全| 中文字幕电影在线|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尤果圈3.2.6破解版| 免费**毛片在线播放视|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精品| 国产精品线在线精品|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一级特黄乱妇高清视频|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紫黑粗硬狂喷浓精| 太大了轻点丝袜阿受不了| 亚洲风情亚aⅴ在线发布| 538prom在线|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第四色播日韩第一页| 国产青青草视频|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导航深夜福利| 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丫丫| 一级片网站在线观看| 深夜放纵内射少妇| 国产片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av老司机精品网站导航|